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江蘇出土范蠡墓 揭開西施被誤會二千多年

歷史長河

江蘇出土范蠡墓 揭開西施被誤會二千多年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江蘇出土范蠡墓 揭開西施被誤會二千多年

2020年12月14日 10:00 最後更新:12月16日 09:55

「自古紅顏多薄命」道破古代美女的悲哀,雖然她們擁有驚世美貌,但帶給她們更多的可能是痛苦。當大家了解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的,她們都沒有一個有好結局—承擔亡國責任、為了國家犧牲以及淪為笑話等。

清代赫達資《畫麗珠萃秀》中的西施 (網上圖片)

清代赫達資《畫麗珠萃秀》中的西施 (網上圖片)

不過她們之中有一個很獨特—西施。雖然西施被迫為國犧牲,但似乎依舊有一個愛她的人。有傳說指她最終與自己愛人范蠡西湖泛舟,似乎有一個不錯的結局。而真相在近年揭曉,答案可能出人意料。因為范蠡的墓在江蘇出土了,揭開西施秘密,她被誤會了兩千多年。

有關於西施的故事,簡單來說,就是她是一個美麗的浣紗女,她的美麗讓所有人心動,後來與當時最優秀的政治家范蠡相愛。可惜,兩人的愛情面臨著國破家亡,西施為了情郎及國家,犧牲自己去「引誘」夫差,結果成功了,國家回復生機,但這時候,西施卻遭到越王勾踐覬覦。迫於無奈,她選擇死亡,以證清白。

影視中范蠡與西施 (網上圖片)

影視中范蠡與西施 (網上圖片)

後來,有更多說法認為她是假死,後來與范蠡一起西湖泛舟。故事非常美麗,流傳了幾千年。而事實上,關於他們的愛情,正史中並沒有任何記載。《國語》和《吳越春秋》記載她是越國的一名普通浣紗女,並無確切描繪她與范蠡的愛情。即使《越絕書》有載,也只是提到了伐吳九術,其中包括「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於是范蠡利用這條計策去尋找越國美女,訓練西施誘惑夫差。當中並沒有太多關於兩人愛情的說法。到了司馬遷《史記》,都只是就范蠡帶著珠寶玉器,獨自乘舟離去,西施在不在,並沒記載。

影視中西施與吳王 (網上圖片)

影視中西施與吳王 (網上圖片)

不過,到了2004年,這段歷史有一個變化。考古學家於江蘇無錫發現一座春秋末期墓葬,最大一處有可能就是范蠡的墓。考古研究發現很多竹簡,當中有一段記載讓人心驚肉跳:「蠡與施潛通,三年始達吳,以語兒亭為質,施不得不勉。」即是范蠡和西施兩人私通,經過了三年,最終去往吳國。但是,范蠡讓西施去吳國犧牲,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范蠡,以西施的兒子語兒亭為人質,逼迫她前往。

影視中范蠡與西施 (網上圖片)

影視中范蠡與西施 (網上圖片)

關於這一段還是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西施可能早就已經有了一個兒子,但是又愛上了范蠡,結果范蠡沒有任何情感,以兒子逼迫她去犧牲。也有的認為,這個兒子就是范蠡和西施的兒子,但是范蠡根本沒有任何情感,用自己的兒子來威脅妻子。不過,不管怎樣,范蠡和西施之間是沒有愛情。在范蠡的眼中,她更甚的只是工具,甚至孩子都可隨意利用。或許對於政治家來說,只有利益和權術才是真的。

事實上,西施並不是一個個例,四大美女都是如此。像王昭君為了國家犧牲了自己的清白,後來本可以回國,結果又一次被國家拋棄。至於楊玉環,背上了國家的重擔。大唐興盛的時候她是大唐象徵,大唐破滅時,就成了背黑鍋的罪人。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