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上陽賦》章子怡霸氣笄禮 源於周代女子15歲便可出嫁

歷史長河

《上陽賦》章子怡霸氣笄禮 源於周代女子15歲便可出嫁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上陽賦》章子怡霸氣笄禮 源於周代女子15歲便可出嫁

2021年02月17日 10:00

「冠禮」,亦即是男子的成年禮,大家可能不會陌生。但其實古代女子也一樣有成年禮,叫作「及笄之禮」,或稱「笄禮」,行禮的年齡一般比男子早,多數只有15歲。

上陽賦 (影視圖片)

上陽賦 (影視圖片)

最近,內地古裝電視劇《上陽賦》第一集,便上演了一幕極具排場的笄禮,無論是佈景、場設都極具質感,加上由女主角章子怡演出的上陽郡主王儇,以一襲空靈脫俗的白衣現身,更是令人難忘。

及笄,是古代女孩成人禮,女子年滿15歲,用笄(簪子)把頭髮綰起來的儀式,意味女子完全成人了,可以擇婿嫁人。這種儀式在中國、朝鮮、日本等都會出現。至於笄字的來源,可見《說文解字》:「簪也。從竹,幵聲。」《篇海》說,「婦人之笄,則今之簪也。本作筓。」笄為一種飾件,用來固定髮髻,是根細長釺子,一頭銳,一頭鈍,鈍的一頭有突出的裝飾,稱為首部。笄是髮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簡單樸素。後來的簪、釵等皆是在笄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說回笄禮,《禮記·曲禮》早已有作記載:「子許嫁,笄而字。」《禮記·雜記》:「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是在許嫁之後,便會舉行笄禮,同以取表字。表字的意思是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尊重,晚輩直呼其名代表不恭敬,於是需要取一個字,用以區別長幼尊卑。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至於早期笄禮的儀節,文獻沒有作詳細記載,《通典·女笄》說:「笄女禮猶冠男也,使主婦、女賓執其禮。」 大多人認為笄禮的儀節與冠禮相似。

不過一般都認為,在行笄禮時,女子便會改變幼年時的髮式,將頭髮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髮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髮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至於貴族女子受笄後,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到了宋代,為了推行儒家文化,講究禮儀規範,更特地制定了士庶女子的笄禮儀式。司馬光的《書儀》以及《朱子家禮》都記載了具體的程序。笄禮行之於中堂,執事者用家內的婦女婢妾充任。席以背設柂櫛總首飾置桌上,冠笄盛於盤中,上面蒙以帕,由執事者執之。主人於中門內迎賓。賓致祝詞後為之加冠、笄,贊者為之施首飾,賓揖笄者,適房,改服背子。既笄,所拜見者僅限於父及諸母、諸姑、兄姊。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