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科大學者合撰論文引爭議 劉兆佳:無向學生交代目標有違道德

政事

科大學者合撰論文引爭議 劉兆佳:無向學生交代目標有違道德
政事

政事

科大學者合撰論文引爭議 劉兆佳:無向學生交代目標有違道德

2021年06月03日 10:05 最後更新:10:05

中大榮休社會學講座教授劉兆佳表示,相關論文的研究目標,是要了解有人因某些原因參與運動後,會否引發日後繼續參與抗爭運動的動機,以及增加日後參與抗爭者網絡機會,在社會學理論來看「無乜特別」。不過他認為有關研究「不老實」,因沒有向學生清楚交代目標,以及可能影響其個人思想及行為,令學生在沒有意願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變成抗爭者,實有違學者道德。

研究中有要求學生參與調查,參加者事後可獲金錢報酬。資料圖片

研究中有要求學生參與調查,參加者事後可獲金錢報酬。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劉兆佳指,研究沒有向學生清楚交代目標,或令學生在沒有意願及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因參與研究「收你幾百元」,而不知不覺地變成抗爭者,有違學者道德。他續指,研究亦沒有向參與學生清楚交代可能影響其個人思想及行為,包括可能產生日後繼續參加抗爭行動的動機、會捲入抗爭網絡,並提升參加抗爭行為的積極性,可能會引發參加者以後參與運動時需付出重大代價等後果,亦是道德觀點上的問題。他說應向學生清楚交代上述兩點,由學生自行決定是否仍願意參加。

劉兆佳。資料圖片

劉兆佳。資料圖片

對中國及香港造成損害

網上有質疑研究動機有問題,劉兆佳分析,指研究團隊中的David Yang本身認為香港屬威權政府,支持跟政府鬥爭來改變香港狀況,他本身的政治立場會令人有所質疑,西方若要在香港推動抗爭、吸引更多人參與,可借助研究結果以令其目標更為有效,對中國及香港造成損害。不過今次研究是否屬利用學生達到政治目標、其動機意願是否良好等,要視乎閱讀報告的人持甚麼政治價值觀及立場。

他又指,向參與研究及調查的人士發放金錢報酬在香港屬正常,而今次研究,在運作上有掩飾的情況。例如研究曾向參加者表示,可以直接收取全部報酬,或捐獻任何數目的金額予參加者選擇的團體(香港眾志或民建聯),並會匿名代參加者將有關金額轉帳。劉指出,抗爭運動與民建聯立場南轅北轍,質疑參與抗爭者怎會捐款予民建聯,認為此舉是掩飾自己一面倒、站在抗爭運動上的立場。

科技大學學者有份合撰的論文引起爭議。資料圖片

科技大學學者有份合撰的論文引起爭議。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屠龍案|首引反恐條例控串謀爆炸殺警案 選出3男6女陪審團 料審期60日

2024年04月22日 11:53 最後更新:20:58

2019年12.8國際人權日遊行,多人涉嫌計劃設炸彈並槍殺警員,律政司首引用《反恐條例》起訴,法庭將部分否認控罪的被告,分成另案審理,案件22日早上在高院提訊,選出3男6女共9人陪審團,預計23日控方會作開案陳詞。

2019年「12.8國際人權日」遊行(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2019年「12.8國際人權日」遊行(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法官張慧玲表示,案件將傳召約60名證人上庭,預計審訊60日,至今年7月18日,另預計有約70名證人會以書面等形式作供。

上周該案提訊時, 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上周該案提訊時, 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本案有7名被告,包括3名「12港人」案被告張俊富、張銘裕和嚴文謙,其餘4名被告包括李家田、賴振邦、許湛榮,控罪包括串謀謀殺警務人員以及同串謀管有爆炸品及意圖導致他人死亡或遭受身體嚴重傷害等罪名,其中一名被告涉及藏有槍械及子彈;另一被告劉佩凝就涉及網上籌集資金支持恐怖主義行為。

該案有7名被告,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該案有7名被告,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警方在高院附近佈防。 巴士的報記者攝

警方在高院附近佈防。 巴士的報記者攝

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