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爐 桂林米粉梧州龜苓膏上榜

兩岸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爐 桂林米粉梧州龜苓膏上榜
兩岸

兩岸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爐 桂林米粉梧州龜苓膏上榜

2021年06月12日 16:58 最後更新:20:05

國務院星期四(10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85項,其中廣西有18個項目入選,包括柳州螺螄粉、桂林米粉、梧州龜苓膏等食品皆上榜。

壯族搶花炮亦入選。網圖

壯族搶花炮亦入選。網圖

這些項目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武術、傳統舞蹈、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類別。

梧州龜苓膏登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網圖

梧州龜苓膏登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網圖

柳州螺螄粉登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網圖

柳州螺螄粉登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網圖

名錄顯示,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取得兩項突破,分別是搶花炮(壯族搶花炮)的入選,彌補了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沒有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的空白;二是北海市貝雕(北海貝雕)、骨角雕(合浦角雕),貴港市大安校水櫃習俗的入選,彌補了北海市、貴港市沒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空白,實現了全區14個設區市均有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柳州螺螄粉及梧州龜苓膏登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網圖

柳州螺螄粉及梧州龜苓膏登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網圖

往下看更多文章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吹糖工作坊 讓弱勢社群學習吹糖技藝接觸非遺

2024年05月06日 11:29 最後更新:11:42

吹糖技藝的歷史超過600年,現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杜師傅這天專誠由長洲來到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位於深水埗的其中一個會址,就是要向十多名吹糖體驗工作坊參加者示範和教授這種傳統民間手工藝。

參加者都是來自基層的弱勢社群,這是他們首次近距離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全神貫注細看杜師傅大顯身手,除了觀摩,更有機會親自動手。

獨特體驗: 參加者除可觀摩杜師傅大顯身手,更有機會親自動手。政府新聞處圖片

獨特體驗: 參加者除可觀摩杜師傅大顯身手,更有機會親自動手。政府新聞處圖片

初體驗

杜師傅先把糖料捏成管狀,管的一邊讓參加者吹氣,另一邊糖料開始脹大,杜師傅趁機示範捏成不同造型,參加者從中學習吹糖的各種技巧。

舉辦此工作坊的社協,冀活動可帶來快樂。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阮淑茵說:「他們平常生活過得不愉快,很多不快經歷或低潮,現時生活狀況也未必很好。希望藉此活動帶給他們快樂,同時增進他們對非遺的認識。」

阮淑茵形容,對弱勢社群來說,工作坊是特別的經驗。「雖然第一次做出來的製成品未必很漂亮,但他們展示給我看時,感覺很開心。」

歡樂時光: 阮淑茵指參加者平常生活過得不愉快,希望藉工作坊帶給他們快樂,同時增進他們對非遺的認識。政府新聞處圖片

歡樂時光: 阮淑茵指參加者平常生活過得不愉快,希望藉工作坊帶給他們快樂,同時增進他們對非遺的認識。政府新聞處圖片

眾樂樂

參加者開心,杜師傅同樣快樂。

他憶述自己也曾是弱勢社群,小時候全家移居香港,初來港時住進劏房,家中經濟欠佳,物質匱乏。如今能夠幫助他人,也感自得其樂。

「他們看到吹糖時,回想起自己年幼時的情況,回憶到很多東西。有些人或者從沒見過吹糖,例如有些七、八十歲的婆婆,也從未見過吹糖,當看到可以這樣製作吹糖時,像變回一個小孩。過程中你看到他們開心,自己也不用多說。」

傾囊相授: 杜師傅在工作坊上示範製作吹糖的各種技巧。政府新聞處圖片

傾囊相授: 杜師傅在工作坊上示範製作吹糖的各種技巧。政府新聞處圖片

望周知

這個吹糖體驗工作坊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非遺資助計劃的其中一個獲資助項目,資助計劃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公眾對非遺項目的認識和了解,同時支持傳承工作。

截至去年年底,計劃下獲資助項目共124個,類型涵蓋研究出版、公眾節目及教育推廣活動、傳承培訓課程、節誕祭醮等。

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二級助理館長王康瑜指出,香港非遺清單現有480個項目,署方希望透過非遺資助計劃,利用多元化的活動和模式,向社會上各階層人士推廣非遺,如殘疾人士、學生、少數族裔等。

多元推廣: 王康瑜指出,康文署冀透過非遺資助計劃,利用多元化的活動和模式,向社會上各階層人士推廣非遺。政府新聞處圖片

多元推廣: 王康瑜指出,康文署冀透過非遺資助計劃,利用多元化的活動和模式,向社會上各階層人士推廣非遺。政府新聞處圖片

「透過一些工作坊或導賞活動,讓殘疾人士參加,我們也曾與盲人學校合作,舉辦南音傳承計劃,以及向少數族裔人士教授粵語和貼揮春文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