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降血脂補充劑抗血栓?營養師:非處方慎服

生活事

降血脂補充劑抗血栓?營養師:非處方慎服
生活事

生活事

降血脂補充劑抗血栓?營養師:非處方慎服

2021年06月22日 16:01 最後更新:06月29日 02:27

高血脂可致高血壓及增加血栓塞風險,是不少都市人的可致命性隱患,有助降低血脂的保健品近年備受追捧,例子有魚油及近期大熱的紅麴素。然而這些保健品不是藥物,又非醫生處方,到底成效如何?長期服用會否增加其他風險?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水平非愈低愈好

要了解這類保健品是否能發揮效用,首要清楚血栓塞、血脂問題是怎麼一回事。註冊營養師黃梓君表示,血脂是人體血液中的脂質,主要是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很多人一聽到膽固醇便聞之色變,然而膽固醇在人體其實有舉足輕重作用,「膽固醇是構成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同時又有製造和傳送脂溶性維他命、荷爾蒙和膽汁等功用。現時亦已有不少人了解膽固醇也有好壞之分,前者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後者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LDL較容易積聚在血管壁形成脂肪塊,增加心臟病發風險。HDL則可將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移除,並帶到肝臟代謝。因此為確保心血管健康,控制好、壞膽固醇水平至為重要,體內血脂數量不能太多,過少也會影響健康。」

示意圖。資料圖片

示意圖。資料圖片

小心或有副作用

黃梓君指出,現時市面上較常見的降血脂保健品,主要包括魚油、藻油及紅麴等。前兩者都是以補充奧米加三(一般分為DHA和EPA)為主,它們是人體不能自行製造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研究顯示,每日攝取奧米加三可增加血液中HDL及降低三酸甘油酯。惟她建議,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指引,DHA和EPA每日攝取量不應超過2,000毫克,一旦過量攝取,不但有機會導致腸胃不適,甚至可影響凝血,故服用抗凝血、薄血丸及抗血小板藥物人士要慎服。

至於紅麴補充劑因含有「莫那可林K」,可降低血液內膽固醇水平,但有機會引起包括肝臟、腎臟和肌肉問題等副作用。因此正服用降膽固醇藥物人士也要小心,「無論是服用哪種保健產品,如不確定自己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或有任何疑問,最好先諮詢醫護專業人士意見。」 黃梓君強調。

年輕人多攝取奧米加三

也許會有人擔心,長期服用保健產品會否產生健康問題?黃梓君坦言,只要根據建議劑量服用,長期服用也沒有大問題的,然而一旦超出建議分量,長期服用少不免會有輕微副作用。她解釋說:「以魚油為例,一旦服用過量,仍有機會造成包括惡心、腹瀉、口氣等輕微副作用,再加上魚油有抗凝血作用,如計畫進行手術或正在懷孕人士,最好先詢問醫護人員意見,以策萬全。」

對於未有高血脂問題的年輕人,服用這類保健品又是否有效?黃梓君指出,已有不少研究顯示,奧米加三除具有降血脂功用,也有減少血栓塞及控制血壓的功效,或可起保護心血管健康作用。

日常飲食減少壞脂肪

在服用保健品同時,我們也應理解,保健品只應該作輔助使用,黃梓君強調,要減少血脂,最好仍是由調整日常飲食習慣入手,首先是減少攝取過量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等壞脂肪,降低血液中壞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比例,「高飽和脂肪的食物主要來自高脂肉類,如肥豬肉、肥牛等,進食此類食物前先去皮及脂肪會較好,內臟及午餐肉等食物亦含較多飽和脂肪,建議減少食用,當然如選用較低脂肉類如瘦肉、蝦、牛柳等就更加理想。至於高反式脂肪食物常見於煎炸和烘培食品,包括餅乾、炸薯條及蛋糕等,在購買此類食物前最好先留意食物標籤,選擇含量較低的產品。」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阻礙膽固醇吸收

此外,同時也要攝取適量的好脂肪,以減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降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黃梓君指,一般而言,植物油、堅果及魚類等食物,都富含好脂肪,例如可於煮食時選擇植物油如芥花籽油、花生油等代替豬油,或以適量堅果如杏仁、核桃(每次五至八粒)代替薯片、餅乾等零食,都是一個有效攝取好脂肪的方法。

三文魚。資料圖片

三文魚。資料圖片

她又建議,最好每周進食兩次脂肪含量較高的魚類如三文魚、鯖魚等(每次約一百克),以確保攝取適量好脂肪。她最後補充,「膳食纖維可阻礙膽固醇吸收,並將之排出,因此成年人最好每日攝取不少於二十五克膳食纖維,大概分量為每日兩份水果、三份蔬菜,也可在白飯中混入適量糙米或燕麥等粗糧,以增加攝取量。」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