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天朝上國俾人當「水魚」? 萬國來朝背後的真相居然是……

歷史長河

天朝上國俾人當「水魚」?  萬國來朝背後的真相居然是……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天朝上國俾人當「水魚」? 萬國來朝背後的真相居然是……

2021年07月28日 09:38 最後更新:08月07日 17:06

朝貢,又稱進貢,就是藩屬國「入會跟大佬」,將它們的奇珍異寶,以「禮物」的形式定期奉上給宗主國,以表示臣服於宗主國的統治。雖然藩屬國在名義上保有一定主權,但在內政、外交和經濟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受制於宗主國,例如藩屬國需使用宗主國的年號、藩屬國新國君上任要得到宗主國的冊封和認可,才算取得合法地位等;宗主國則要幫助藩屬國維護統治秩序,例如在大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朝鮮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隨即派兵援朝抗倭。

朝貢制度的目的是要彰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的土地,四海之民皆是王的臣民。(網上圖片)

朝貢制度的目的是要彰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的土地,四海之民皆是王的臣民。(網上圖片)

中國歷代的皇帝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中國位於世界中央,故在周朝時便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一說。這樣的觀念為皇帝帶來強烈的優越感,認為其他國家都是落後、野蠻,只要看到其他國家臣服自己,皇帝就會心滿意足,享受這種沾沾自衒的感覺。朝貢對藩屬國而言,看似是一件卑躬屈膝的事情,但事實上,藩屬國並不以俯首稱臣為恥,反而樂此不疲,以此為榮。

更多相片
朝貢制度的目的是要彰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的土地,四海之民皆是王的臣民。(網上圖片)

朝貢,又稱進貢,就是藩屬國「入會跟大佬」,將它們的奇珍異寶,以「禮物」的形式定期奉上給宗主國,以表示臣服於宗主國的統治。雖然藩屬國在名義上保有一定主權,但在內政、外交和經濟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受制於宗主國,例如藩屬國需使用宗主國的年號、藩屬國新國君上任要得到宗主國的冊封和認可,才算取得合法地位等;宗主國則要幫助藩屬國維護統治秩序,例如在大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朝鮮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隨即派兵援朝抗倭。

藉着朝貢表明宗主國與藩屬國的尊卑關係。朝貢使團(包括國王本人)來朝貢時,必須向中國皇帝行跪拜禮。(網上圖片)

中國歷代的皇帝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中國位於世界中央,故在周朝時便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一說。這樣的觀念為皇帝帶來強烈的優越感,認為其他國家都是落後、野蠻,只要看到其他國家臣服自己,皇帝就會心滿意足,享受這種沾沾自衒的感覺。朝貢對藩屬國而言,看似是一件卑躬屈膝的事情,但事實上,藩屬國並不以俯首稱臣為恥,反而樂此不疲,以此為榮。

對中國歷朝而言,朝貢制度被視作是外族對政權合法性的一種肯定,因此皇帝們樂於造就並維護「萬國來朝」的局面。(網上圖片)

正因皇帝對其他國家鄙夷不屑,因此,為了展露天朝上國的繁榮富強和身為「禮儀之邦」的氣節,當這些化外之邦向自己進貢時,皇帝會以幾倍的禮品相贈,並對外國使者恩禮有加,以表示天朝並非想佔藩屬國的便宜,而是欣賞它們的恭順。明朝的《殊域周咨錄.第八卷真臘》記載:「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藩屬國的進貢之物,會得到比市場價格高出幾倍或以上的回報。以龍涎香為例,一斤的售價本為九貫錢,然而藩屬國進貢的龍涎香,明朝的收購價卻是一斤四十八貫,高出市價五倍有多。由此可見,向天朝進貢實在是穩賺不賠的交易。

當使節離開東市後,卻看到很多老百姓穿着破爛,便問道:「既然大隋如此富有、奢華,為甚麼不把這些錢分給這些老百姓?」人們無言以對。(網上圖片)

根據《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記載,隋朝大業六年(610年),各少數民族的國君和使臣到洛陽朝見隋煬帝。隋煬帝特意舉行盛大的慶典迎接,當時表演的樂師就達到一萬八千人,數十里外都能聽到絲竹管絃聲,慶典更持續了一個月才結束。至此,只要有外國使節到訪,隋煬帝就下令進行這種表演。另外,當時的使節希望能在洛陽東面的一個市場做生意,於是隋煬帝便下令把市場大肆修築,並在裏邊擺設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沿街的大樹都要綁上絲綢錦緞,同時商販們必須穿上漂亮的衣裳,原來墊在地上的草蓆亦要換上高檔的龍鬚席。更甚者,當使節到酒、食店,老闆更要請他們吃飯,並告訴他們大隋地大物博,喝酒吃飯從來不要錢,外國使節們都嘖嘖稱奇。

中國對藩屬國厚往薄來。皇帝們認為朝貢的使團都是國家的客人,所以從踏入中國土地起,他們的一切花費都由「天朝上國」承擔。(網上圖片)

中國對藩屬國厚往薄來。皇帝們認為朝貢的使團都是國家的客人,所以從踏入中國土地起,他們的一切花費都由「天朝上國」承擔。(網上圖片)

皇帝不太重視貢物的實際價值,故貢品往往以新奇為主。(網上圖片)

當外國使節得知進貢還有這般好處時,便決定趁着這個機會,將一本萬利的朝貢事業進行到底。於是它們不斷地向中國朝貢,然後滿載而歸。皇帝一看到「萬國來朝」的景象,內心盡是飄飄然。對於藩屬國前來進貢,皇帝都來者不拒,並大力賞賜。這些藩屬國心想:這個皇帝人傻錢多,可以「當佢肥豬咁劏」,便隔三差五,隨意帶些貢品以表達對天朝的「思念」和「尊敬」。由是,便鬧出眾多哭笑不得的朝貢故事。

獅子在中國算得上是權貴的象徵,時至今日,人們仍會在房子的大門兩旁放兩隻石獅子。這是因為民間所認知的強悍獸類中,龍是天子的專屬,不能隨便使用,虎則有「下山虎」的不祥含意,於是獅子便成了百姓常用的裝飾。(網上圖片)

中國本來沒有獅子,不過自漢代起,幾乎歷朝都有其它國家進貢獅子。由於獅子威猛,有獸中之王的美譽,更是佛經故事中的「瑞獸」,故一直深受皇帝們的喜愛。帖木兒汗國學者契達伊的《中國紀行》記載,帖木兒王朝進貢明朝一頭獅子,便獲得30大箱器物,包括綢緞、布匹、鎧甲、鐵器、瓷器等100多種商品的豐厚賞賜。於是,各國便「照辦煮碗」,紛紛進貢獅子。但事實上,獅子在西域各國輕而易見,當中的油水可想而知。

《菽園雜記.第六卷》記載成化十七年撒馬兒罕進貢的兩隻獅子:「其狀只如黃狗,但頭大尾長,頭尾各有髟耏耳。」故有指所謂的「獅子」,其實就是藏獒。(網上圖片)

成化十七年,撒馬兒罕進貢明朝兩隻獅子,當使團到達嘉峪關時,皇帝卻下旨因獅子不能祭祀祖先而要求他們打道回府。成化二十二年,撒馬兒罕再一次帶着獅子來到明朝,同樣被拒。

琉球(今日本沖繩縣),元世祖忽必烈曾派人詔諭入貢稱臣,卻因海路遙遠未能到達而不了了之。(網上圖片)

由於進貢獅子的次數頻繁,終於引起明朝大臣們的注意。大臣們在查證後得知,獅子根本不是甚麼稀罕之物,各國進貢獅子只是為了錢,皇帝才如夢初醒。

三山時代的琉球國。《明太祖實錄》記載,中山國於洪武朝入貢三十次,山南、山北則為十三、十次。原本不太富裕的中山國在不斷的進貢下日益壯大,為日後統一琉球奠下基礎。(網上圖片)

三山時代的琉球國。《明太祖實錄》記載,中山國於洪武朝入貢三十次,山南、山北則為十三、十次。原本不太富裕的中山國在不斷的進貢下日益壯大,為日後統一琉球奠下基礎。(網上圖片)

琉球國於1458年鑄造的萬國津梁之鐘,鐘上的銘文全由漢字鑄刻。(網上圖片)

琉球稱臣入貢後便一直使用中國年號,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皆以漢文書寫。為彰顯歸慕大明之意,國都首里城的宮殿甚至全都面向西方的大明。如此馴順的琉球甚得皇帝歡喜,琉球因此得到最為優厚的待遇。

進貢船。琉球除了將海船用作朝貢,還用於與其他國家的海上貿易,航海業因而迅速發展。(網上圖片)

早期的琉球資源匱乏,甚至連進貢的船隻也無法製造。「怎麼可以讓我心愛的小弟這樣?」皇帝心想,於是便不斷地賞賜琉球海船。琉球得到這些海船後,便開展日後瘋狂的朝貢貿易。

明朝皇帝賜予琉球國王的皮弁「玉御冠」。琉球曾遇天災,明朝除了向其提供大量援助物資,更寬免琉球朝貢期至十年一貢,以便休養生息。精明的琉球又怎會放棄朝貢事業?所以它還是堅持一年一貢或隔年一貢。(網上圖片)

琉球的使團一登陸中國,明朝便會派軍官三人率領一百名士兵迎接和護送,更配備廚師和主事隨從。使團留在首都的花費全由朝廷負責,沿途的花費則由地方百姓承擔。同時琉球在賞賜上會得到破格關照。明朝給予琉球的貢品賞賜比其他藩屬國高,例如進口錫,市價每斤不過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卻是八貫,為市價的16倍、正常進口的蘇木每斤同樣五百文,可朝廷給出的價錢卻是十貫,為市價的20倍。如此龐大的利潤使原本被「諭令兩年一貢」的琉球經常再貢,甚至一年五貢。據《明實錄》記載,明朝立國不到一百年間,琉球朝貢次數竟超過二百次,幾乎等同朝鮮、日本、爪哇等藩屬國的總和。明朝政府「雖厭其煩,不能卻也」,默許這種情況存在。對於琉球的待遇,當時與中國關係最密切的朝鮮也只能妒忌和慨嘆道:「中國亦賤待我使臣,不得與琉球使臣為比。」(《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1879年,一琉球使者連日跪在北京紫禁門前,請求大清拯救正被日本圍困的琉球。然而這時的清政府自身難保,只能以三百兩銀子打發這位忠心的使節回家。幾日後,琉球國亡,被日本正式納入版圖。(網上圖片)

明朝為何對琉球如此關照?原因有三:

藉着朝貢表明宗主國與藩屬國的尊卑關係。朝貢使團(包括國王本人)來朝貢時,必須向中國皇帝行跪拜禮。(網上圖片)

藉着朝貢表明宗主國與藩屬國的尊卑關係。朝貢使團(包括國王本人)來朝貢時,必須向中國皇帝行跪拜禮。(網上圖片)

正因皇帝對其他國家鄙夷不屑,因此,為了展露天朝上國的繁榮富強和身為「禮儀之邦」的氣節,當這些化外之邦向自己進貢時,皇帝會以幾倍的禮品相贈,並對外國使者恩禮有加,以表示天朝並非想佔藩屬國的便宜,而是欣賞它們的恭順。明朝的《殊域周咨錄.第八卷真臘》記載:「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藩屬國的進貢之物,會得到比市場價格高出幾倍或以上的回報。以龍涎香為例,一斤的售價本為九貫錢,然而藩屬國進貢的龍涎香,明朝的收購價卻是一斤四十八貫,高出市價五倍有多。由此可見,向天朝進貢實在是穩賺不賠的交易。

對中國歷朝而言,朝貢制度被視作是外族對政權合法性的一種肯定,因此皇帝們樂於造就並維護「萬國來朝」的局面。(網上圖片)

對中國歷朝而言,朝貢制度被視作是外族對政權合法性的一種肯定,因此皇帝們樂於造就並維護「萬國來朝」的局面。(網上圖片)

根據《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記載,隋朝大業六年(610年),各少數民族的國君和使臣到洛陽朝見隋煬帝。隋煬帝特意舉行盛大的慶典迎接,當時表演的樂師就達到一萬八千人,數十里外都能聽到絲竹管絃聲,慶典更持續了一個月才結束。至此,只要有外國使節到訪,隋煬帝就下令進行這種表演。另外,當時的使節希望能在洛陽東面的一個市場做生意,於是隋煬帝便下令把市場大肆修築,並在裏邊擺設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沿街的大樹都要綁上絲綢錦緞,同時商販們必須穿上漂亮的衣裳,原來墊在地上的草蓆亦要換上高檔的龍鬚席。更甚者,當使節到酒、食店,老闆更要請他們吃飯,並告訴他們大隋地大物博,喝酒吃飯從來不要錢,外國使節們都嘖嘖稱奇。

當使節離開東市後,卻看到很多老百姓穿着破爛,便問道:「既然大隋如此富有、奢華,為甚麼不把這些錢分給這些老百姓?」人們無言以對。(網上圖片)

當使節離開東市後,卻看到很多老百姓穿着破爛,便問道:「既然大隋如此富有、奢華,為甚麼不把這些錢分給這些老百姓?」人們無言以對。(網上圖片)

中國對藩屬國厚往薄來。皇帝們認為朝貢的使團都是國家的客人,所以從踏入中國土地起,他們的一切花費都由「天朝上國」承擔。(網上圖片)

中國對藩屬國厚往薄來。皇帝們認為朝貢的使團都是國家的客人,所以從踏入中國土地起,他們的一切花費都由「天朝上國」承擔。(網上圖片)

當外國使節得知進貢還有這般好處時,便決定趁着這個機會,將一本萬利的朝貢事業進行到底。於是它們不斷地向中國朝貢,然後滿載而歸。皇帝一看到「萬國來朝」的景象,內心盡是飄飄然。對於藩屬國前來進貢,皇帝都來者不拒,並大力賞賜。這些藩屬國心想:這個皇帝人傻錢多,可以「當佢肥豬咁劏」,便隔三差五,隨意帶些貢品以表達對天朝的「思念」和「尊敬」。由是,便鬧出眾多哭笑不得的朝貢故事。

皇帝不太重視貢物的實際價值,故貢品往往以新奇為主。(網上圖片)

皇帝不太重視貢物的實際價值,故貢品往往以新奇為主。(網上圖片)

中國本來沒有獅子,不過自漢代起,幾乎歷朝都有其它國家進貢獅子。由於獅子威猛,有獸中之王的美譽,更是佛經故事中的「瑞獸」,故一直深受皇帝們的喜愛。帖木兒汗國學者契達伊的《中國紀行》記載,帖木兒王朝進貢明朝一頭獅子,便獲得30大箱器物,包括綢緞、布匹、鎧甲、鐵器、瓷器等100多種商品的豐厚賞賜。於是,各國便「照辦煮碗」,紛紛進貢獅子。但事實上,獅子在西域各國輕而易見,當中的油水可想而知。

獅子在中國算得上是權貴的象徵,時至今日,人們仍會在房子的大門兩旁放兩隻石獅子。這是因為民間所認知的強悍獸類中,龍是天子的專屬,不能隨便使用,虎則有「下山虎」的不祥含意,於是獅子便成了百姓常用的裝飾。(網上圖片)

獅子在中國算得上是權貴的象徵,時至今日,人們仍會在房子的大門兩旁放兩隻石獅子。這是因為民間所認知的強悍獸類中,龍是天子的專屬,不能隨便使用,虎則有「下山虎」的不祥含意,於是獅子便成了百姓常用的裝飾。(網上圖片)

成化十七年,撒馬兒罕進貢明朝兩隻獅子,當使團到達嘉峪關時,皇帝卻下旨因獅子不能祭祀祖先而要求他們打道回府。成化二十二年,撒馬兒罕再一次帶着獅子來到明朝,同樣被拒。

《菽園雜記.第六卷》記載成化十七年撒馬兒罕進貢的兩隻獅子:「其狀只如黃狗,但頭大尾長,頭尾各有髟耏耳。」故有指所謂的「獅子」,其實就是藏獒。(網上圖片)

《菽園雜記.第六卷》記載成化十七年撒馬兒罕進貢的兩隻獅子:「其狀只如黃狗,但頭大尾長,頭尾各有髟耏耳。」故有指所謂的「獅子」,其實就是藏獒。(網上圖片)

由於進貢獅子的次數頻繁,終於引起明朝大臣們的注意。大臣們在查證後得知,獅子根本不是甚麼稀罕之物,各國進貢獅子只是為了錢,皇帝才如夢初醒。

弘治二年,撒馬兒罕又帶來一隻獅子。此時的皇帝已經明白各國的目的,便立刻下旨不再接受獅子作貢品,這種荒唐的情況才不復存在。(《殊域周咨錄.第十六卷撒馬兒罕》)朝廷意識到過多的進貢衍生而來的問題,於是便下旨限制藩屬國的貢物和朝貢次數,按照遠近親疏,規定藩屬國們十年一次、三年一次,或兩年一次進貢。

不過,有這樣一個國家,縱使多次違反「限貢令」,朝廷卻對其極為優待,這個國家名為琉球。琉球與中國的交流始於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詔告知琉球列島上的國家稱臣入貢,當時琉球處於山北、中山、山南三國鼎立的局面,而中山國率先向明朝稱臣納貢。1429年,中山國統一琉球全島,並正式以漢語「琉球」爲國名。

琉球(今日本沖繩縣),元世祖忽必烈曾派人詔諭入貢稱臣,卻因海路遙遠未能到達而不了了之。(網上圖片)

琉球(今日本沖繩縣),元世祖忽必烈曾派人詔諭入貢稱臣,卻因海路遙遠未能到達而不了了之。(網上圖片)

三山時代的琉球國。《明太祖實錄》記載,中山國於洪武朝入貢三十次,山南、山北則為十三、十次。原本不太富裕的中山國在不斷的進貢下日益壯大,為日後統一琉球奠下基礎。(網上圖片)

三山時代的琉球國。《明太祖實錄》記載,中山國於洪武朝入貢三十次,山南、山北則為十三、十次。原本不太富裕的中山國在不斷的進貢下日益壯大,為日後統一琉球奠下基礎。(網上圖片)

琉球稱臣入貢後便一直使用中國年號,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皆以漢文書寫。為彰顯歸慕大明之意,國都首里城的宮殿甚至全都面向西方的大明。如此馴順的琉球甚得皇帝歡喜,琉球因此得到最為優厚的待遇。

琉球國於1458年鑄造的萬國津梁之鐘,鐘上的銘文全由漢字鑄刻。(網上圖片)

琉球國於1458年鑄造的萬國津梁之鐘,鐘上的銘文全由漢字鑄刻。(網上圖片)

早期的琉球資源匱乏,甚至連進貢的船隻也無法製造。「怎麼可以讓我心愛的小弟這樣?」皇帝心想,於是便不斷地賞賜琉球海船。琉球得到這些海船後,便開展日後瘋狂的朝貢貿易。

進貢船。琉球除了將海船用作朝貢,還用於與其他國家的海上貿易,航海業因而迅速發展。(網上圖片)

進貢船。琉球除了將海船用作朝貢,還用於與其他國家的海上貿易,航海業因而迅速發展。(網上圖片)

琉球的使團一登陸中國,明朝便會派軍官三人率領一百名士兵迎接和護送,更配備廚師和主事隨從。使團留在首都的花費全由朝廷負責,沿途的花費則由地方百姓承擔。同時琉球在賞賜上會得到破格關照。明朝給予琉球的貢品賞賜比其他藩屬國高,例如進口錫,市價每斤不過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卻是八貫,為市價的16倍、正常進口的蘇木每斤同樣五百文,可朝廷給出的價錢卻是十貫,為市價的20倍。如此龐大的利潤使原本被「諭令兩年一貢」的琉球經常再貢,甚至一年五貢。據《明實錄》記載,明朝立國不到一百年間,琉球朝貢次數竟超過二百次,幾乎等同朝鮮、日本、爪哇等藩屬國的總和。明朝政府「雖厭其煩,不能卻也」,默許這種情況存在。對於琉球的待遇,當時與中國關係最密切的朝鮮也只能妒忌和慨嘆道:「中國亦賤待我使臣,不得與琉球使臣為比。」(《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明朝皇帝賜予琉球國王的皮弁「玉御冠」。琉球曾遇天災,明朝除了向其提供大量援助物資,更寬免琉球朝貢期至十年一貢,以便休養生息。精明的琉球又怎會放棄朝貢事業?所以它還是堅持一年一貢或隔年一貢。(網上圖片)

明朝皇帝賜予琉球國王的皮弁「玉御冠」。琉球曾遇天災,明朝除了向其提供大量援助物資,更寬免琉球朝貢期至十年一貢,以便休養生息。精明的琉球又怎會放棄朝貢事業?所以它還是堅持一年一貢或隔年一貢。(網上圖片)

明朝為何對琉球如此關照?原因有三:

一是政治聲望。正如上文提到皇帝十分「要面」,當遇到像琉球如此謙恭的藩屬國,皇帝龍顏大悅,必須對其有所關照;第二是琉球有利明朝國防。琉球的地理位置接近日本,容易搜集關於日本的信息,和琉球搞好關係能夠預防倭寇;最後是琉球自身。與其他藩屬國不同,琉球「弱不禁風」,猶如老虎身邊的一隻小貓,根本不會對中國構成威脅,反之,與中國更為鄰近的朝鮮和越南,在歷史上都曾與中國發生戰爭,和它們走太近,對大明王朝並非好事。因此可以任由天朝控制的琉球,就成了明朝的「偏愛」。

琉球也沒令大明失望。即使到了崇禎末期,明朝已是強弩之末,琉球都入貢不斷。後來清兵入關,明朝滅亡,琉球仍忠心耿耿,依舊尊奉明朝為中央王朝,照常向南明政權入貢。清廷亦曾多次詔諭琉球歸順,琉球都不偢不倸,直至清順治十年(1653年),琉球才決定與清朝建立朝貢關係。《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一.外國四》更讚歎琉球:「其虔事天朝,為外籓最云。」

1879年,一琉球使者連日跪在北京紫禁門前,請求大清拯救正被日本圍困的琉球。然而這時的清政府自身難保,只能以三百兩銀子打發這位忠心的使節回家。幾日後,琉球國亡,被日本正式納入版圖。(網上圖片)

1879年,一琉球使者連日跪在北京紫禁門前,請求大清拯救正被日本圍困的琉球。然而這時的清政府自身難保,只能以三百兩銀子打發這位忠心的使節回家。幾日後,琉球國亡,被日本正式納入版圖。(網上圖片)

雖然朝貢制度令皇帝們享受到「懷柔遠人」、「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唯我獨尊心態,但亦使這些以天朝上國自居的王朝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

往下看更多文章

明知賈南風黑醜善妒 為何司馬炎還是選她為太子妃?

2024年04月26日 10:00

賈南風是歷史上有名的妖后,史稱她黝黑醜陋,長男相,且屬殘暴善妒之人,但為何晉武帝司馬炎還是繼續讓她當太子妃並成為日後的皇后呢?史書所載,晉武帝並非不知賈南風黑醜善妒,但在楊皇后及群臣堅持下還是讓她過門。及後賈南風在官中行兇,令太子妃妾流產,晉武帝曾為之大怒,但賈南風做了一事,結果成功保住太子妃之位。

唐代畫家閻立本《古帝王圖》中的晉武帝畫像 (網上圖片)

唐代畫家閻立本《古帝王圖》中的晉武帝畫像 (網上圖片)

話說賈充有4個女兒,分別為長女兒賈褒、次女賈裕、三女賈南風及幼女賈午。其中賈褒及賈裕皆為李婉所生,賈褒更嫁給齊王司馬攸。據《晉書》所載,「李氏淑美有才行」,所生女兒也不會太差。不過其父李豐因參與謀廢司馬師,改以夏侯玄輔政事,遭到誅殺,連帶使李婉被迫流徙。於是賈充只得另娶郭槐為妻,生賈南風及賈午。郭槐性妒,曾先後以為賈充與賈充兩名兒子的乳娘有私情,都將她們殺害,間接令賈充兩名兒子因思念自小信賴的乳娘而夭折。又不許賈充迎歸來的李婉回來,所以賈南風可謂有其母必有其女。

史書上記載賈南風長得黝黑及男生相 (網上圖片)

史書上記載賈南風長得黝黑及男生相 (網上圖片)

再說泰始七年(271年),司馬衷十三歲,晉武帝和楊皇后想為太子選擇太子妃,賈充的女兒自然也想參選。原本賈充屬意幼女賈午,但因為賈午年紀太小,衣不稱身所以不合適。據說賈午「光麗艷逸,端美絕倫」,日後更與美男子韓壽偷情,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詩中「賈氏窺簾韓掾少」即為描述兩人之間的愛情故事。若言換了賈午為太子妃,歷史是否會改變呢?只可說天意弄人。

如果按原來的計劃讓「光麗艷逸,端美絕倫」的妹妹賈午入宮,歷史會否改寫呢?圖為影視劇中的賈午。(網上圖片)

如果按原來的計劃讓「光麗艷逸,端美絕倫」的妹妹賈午入宮,歷史會否改寫呢?圖為影視劇中的賈午。(網上圖片)

當時賈南風的重量級對手還包括尚書令衛瓘之女。晉武帝原來是中意衛瓘之女,表示有五個可娶的理由,包括衛家女人多生男子,賢惠,漂亮,身材好,皮膚白皙。此說不無道理,因為衛瓘之孫衛玠屬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其女自不會差太多。反之晉武帝認為賈充女也有五個不可娶的理由,如賈家女人多生女子,性格善妒,長得醜,五短身材,皮膚黑糙。

然而在這場太子妃之爭中,比的還有家族背後的力量。為了改變不利的局面,賈充的輿論打手荀勗及馮紞在吹噓賈南風「才色絕世,若納東宮,必能輔助君子,有《關睢》后妃之德。」接著,賈妻郭槐更賄賂楊皇后,使她轉為支持賈南風。於是乎,原來對於賈女不利的條件也被說成好話,如賈南風比太子大兩歲,楊皇后也說成是女子成熟更好,可以彌補太子愚鈍不懂事的缺陷。泰始八年(272年)二月,賈南風被立為太子妃。至此,晉武帝和楊皇后終於見到醜媳婦賈南風,雖然二人都很後悔,但米已成炊為時已晚,賈南風總算過了第一關。

西晉陶男俑。陶俑頭戴平頂帽,頭髮上綰,雙目圓睜,張口。(網上圖片)

西晉陶男俑。陶俑頭戴平頂帽,頭髮上綰,雙目圓睜,張口。(網上圖片)

時間距離晉武帝去世的290年還有18年的時間,可見歷史還給足了司馬炎修正錯誤的機會。不過晉武帝本人也是怠惰政事,沉迷女色,即使早已知道太子司馬衷昏庸儒弱,不適合繼位,但出於個人私心並未改立太子。如他曾派荀勗和和嶠去觀察司馬衷。回來報告時,荀勗大讚司馬衷有德行,但和嶠則說司馬衷仍然不行,但司馬炎只聽荀勗的好話而不了了之。後來,賈南風用戟擲打懷有太子司馬衷身孕的妃妾,令她們流產。司馬炎得知後大怒,表示要廢掉她,讓她遷出東宮搬到金墉城居住,成為賈南風入宮以來的最大危機。

西晉青釉羊。羊作臥姿,四足屈於腹下,昂首張口。(網上圖片)

西晉青釉羊。羊作臥姿,四足屈於腹下,昂首張口。(網上圖片)

這一回,賈氏一家的人際網絡繼續發功。荀勗和馮紞奮力營救,力主賈南風還小,長大後會好的,加上新的楊皇后堅持下,賈南風再過一關。關於楊皇后,原先的楊皇后已於泰始十年(274年)去世,新的楊皇后是為楊芷,在咸寧二年(276年)獲封為皇后。

說到賈南風本人,雖然相貌醜陋,但卻有一套媚人之術,而且精明能幹,可補白痴太子之不足。又如史書攻擊賈南風貌醜,主要是說她長得黝黑,長相似男生,但反過來說,是否更適合在男性的世界中生存下來,甚至協助白痴太子處理政事呢?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遊戲《真•三國無雙7》中的賈南風。設計造形以她會媚人之術,是惡鬼化身。 (網上圖片)

遊戲《真•三國無雙7》中的賈南風。設計造形以她會媚人之術,是惡鬼化身。 (網上圖片)

司馬懿聰明一世,想不到他的後人如此不濟。明明知道賈南風不行,還是讓這名妖后入宮。明明賈南風已在宮中行兇,但卻讓她留下且不作處分,最終更成為皇后,並引起「八王之亂」,只可說冥冥中有主宰。當初司馬氏如何欺負曹氏「孤兒寡婦」,上天也如何作出回報。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