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關羽「刮骨療毒」所中何毒? 答案可能連神醫都難以啟齒

歷史長河

關羽「刮骨療毒」所中何毒?  答案可能連神醫都難以啟齒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關羽「刮骨療毒」所中何毒? 答案可能連神醫都難以啟齒

2021年08月05日 08:55

相信大家都聽過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相傳關羽的左臂被毒箭貫穿,雖然後來傷口痊癒,但由於毒已深入骨頭裏,所以每逢陰雨天,骨頭都會疼痛。於是當時的大夫為關羽刮骨療毒,過程縱使鮮血淋漓,關羽卻面不改容,仍和其他將領割肉飲酒,談笑風生。(《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那麼,關羽到底所中何毒?

神醫華陀為關羽刮骨療毒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加上的情節,以加強關羽的硬漢形象及華陀的醫術高明。事實上,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受傷,而華陀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因惹怒曹操而被賜死。(網上圖片)

神醫華陀為關羽刮骨療毒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加上的情節,以加強關羽的硬漢形象及華陀的醫術高明。事實上,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受傷,而華陀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因惹怒曹操而被賜死。(網上圖片)

所謂的毒箭,即把毒藥抹在箭頭上,即使箭矢射不中敵方要害,箭頭上的毒仍能為對方帶來「魔法傷害」。

更多相片
神醫華陀為關羽刮骨療毒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加上的情節,以加強關羽的硬漢形象及華陀的醫術高明。事實上,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受傷,而華陀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因惹怒曹操而被賜死。(網上圖片)

相信大家都聽過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相傳關羽的左臂被毒箭貫穿,雖然後來傷口痊癒,但由於毒已深入骨頭裏,所以每逢陰雨天,骨頭都會疼痛。於是當時的大夫為關羽刮骨療毒,過程縱使鮮血淋漓,關羽卻面不改容,仍和其他將領割肉飲酒,談笑風生。(《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那麼,關羽到底所中何毒?

電影《戰狼2》中,吳京在沒有槍械的情況下,自製毒箭,被射中的人會中毒身亡。(網上圖片)

所謂的毒箭,即把毒藥抹在箭頭上,即使箭矢射不中敵方要害,箭頭上的毒仍能為對方帶來「魔法傷害」。

當弓箭廣泛應用到戰場後,人們便身穿鎧甲抵擋,使弓箭只能射傷敵人,而不能殺死敵人,於是毒箭應運而生。(網上圖片)

作為文明古國,古人早就發現一些有毒的動植物,並從中提取毒素。毒箭最初用於捕獵,以加強對大型野獸的殺傷力。同樣,在戰場上使用毒箭亦能增加己方勝率,於是毒箭便出現在戰場上。

烏頭(網上圖片)

古代毒箭用到的毒物,大多是從植物或動物身上提取的毒素,如蛇毒、蝥毒、蠱毒、烏頭、巴豆等。雖然使用毒箭確實能為敵軍帶來更大的傷害,但事實上,毒箭傷人的成本太高。古代提煉毒素的過程錯綜複雜,花費不菲,另外,古代戰場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大軍出征,戰場上用到的箭矢不可估量,又怎會有那麼多的毒用來給箭塗?

古代軍隊中有名為「斥候」的偵察兵,負責在大軍到達前偵查地形和刺探情報,當中會選出作為軍隊廁所的地方。(網上圖片)

排泄物,往往是令古代軍隊煩惱的一環。一般打仗的士兵成千上萬,堆積如山的排泄物,稍有不慎便會污染水源、環境,引發瘟疫,使致「三軍未動,士兵先不行」;排泄物處理不當更會洩露軍情。敵軍能根據排泄物的數量來判斷我軍人數,甚至從排泄物的成分、乾硬程度來判斷士兵的糧食和移動距離等,所以古代的士兵是不會隨地大小二便,在安營扎寨的時候會建立「廁所」,集中處理排泄物,以免洩露軍情。但那些收集得來的排洩物又如何是好?

「金汁」不像水一樣容易揮發,一但「中招」,「金汁」會緊緊地黏在皮膚上。(網上圖片)

毒又難獲得,於是取之不盡的排洩物便成為替代品和對敵軍的「餽贈」。士兵將各種人畜的排泄物往鍋裏一倒,然後「開大火」熬煮至「收汁」,煮成滾燙濕潤、柔滑黏稠的「糞汁」,人們甚至美其名:「金汁」。打仗前,把箭頭浸泡在臭氣熏天的「金汁」中,然後朝敵軍射去。這種原料易得、製作簡單的「毒箭」,即使敵人只是擦傷,「金汁」所帶有的病菌亦會從傷處「乘虛而入」,造成傷口感染。如果不及時醫治,「中招」的人基本上九死一生。

這種利用糞便來攻擊敵方的做法,中外皆有。歐洲中世紀,人們攻城會把瘟疫病人的糞便射進城堡感染其他人;越戰中,越南游擊隊製作一種叫「punji stick」(見圖)的陷阱,以沾滿排泄物和磨尖的竹子製成的致命陷阱。(網上圖片)

這種「重口味」的武器後來更加以改造,不但守城能用,攻城亦能用投石機把一桶桶的「糞汁」投到城中。打仗使用糞便亦成為心理戰的一種,將戰場和敵人弄得臭氣熏天,從而使對方感受強烈的恥辱和厭惡,從而亂其軍心。在二戰的時候,法國游擊隊曾研發了與古代糞水相似的臭味彈「Who Me」。雖然「Who Me」 裏並非裝有排泄物, 但當時發明這種武器的目的是藉着難聞的氣味,噴到德國軍官身上,讓他們聞起來像是大小便失禁,從而令榮譽至上的德國軍官感到羞恥。(不過「Who Me」計劃在開展兩個星期後便告吹。)

(網上圖片)

所以,關羽所中的毒箭,很有可能是「糞箭」,三國時期裏中「糞箭」的名將估計亦並非關羽一人,曹魏的張郃應該也身受其害,甚至命喪黃泉。《三國志.魏書十七.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張郃只是被箭矢射中右膝便死去,當中很有可能是中了「糞箭」,因細菌感染而一命嗚呼。當時的史書或因中「糞箭」並非甚麼韾香之事,只好以「毒箭」、「飛矢」代替,以免傳為笑柄。

2011年,40罐「金汁」在泉州承天寺出土,專家認為這些「金汁」至少有38年的歷史(左圖);歷經漫長歲月,糞水變成了清澈透亮的「金汁」(右圖)。(網上圖片)

現今的一般人遇到糞便都會避之則吉,但對百折不撓、勇敢嘗試的古人而言,殺人的「糞便」卻被他們「玩弄」成救人的良方。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電影《戰狼2》中,吳京在沒有槍械的情況下,自製毒箭,被射中的人會中毒身亡。(網上圖片)

電影《戰狼2》中,吳京在沒有槍械的情況下,自製毒箭,被射中的人會中毒身亡。(網上圖片)

作為文明古國,古人早就發現一些有毒的動植物,並從中提取毒素。毒箭最初用於捕獵,以加強對大型野獸的殺傷力。同樣,在戰場上使用毒箭亦能增加己方勝率,於是毒箭便出現在戰場上。

正史《三國志》並沒有記載關羽所中何毒,然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則指出,關羽所中之毒叫「烏頭」:「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植物之一,根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之六》:「(烏頭)取汁煎為射罔……草烏頭、射罔,乃至毒之藥。」將烏頭榨汁並熬製成膏狀,名為「射罔」,將「射罔」塗在箭頭上,便製成「烏頭」毒箭。中「烏頭」毒者,輕則神經麻痺、噁心、呼吸困難,重則心律紊亂、心室顫動甚至猝死。

當弓箭廣泛應用到戰場後,人們便身穿鎧甲抵擋,使弓箭只能射傷敵人,而不能殺死敵人,於是毒箭應運而生。(網上圖片)

當弓箭廣泛應用到戰場後,人們便身穿鎧甲抵擋,使弓箭只能射傷敵人,而不能殺死敵人,於是毒箭應運而生。(網上圖片)

古代毒箭用到的毒物,大多是從植物或動物身上提取的毒素,如蛇毒、蝥毒、蠱毒、烏頭、巴豆等。雖然使用毒箭確實能為敵軍帶來更大的傷害,但事實上,毒箭傷人的成本太高。古代提煉毒素的過程錯綜複雜,花費不菲,另外,古代戰場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大軍出征,戰場上用到的箭矢不可估量,又怎會有那麼多的毒用來給箭塗? 

當然也不能否認敵軍見對方是關羽而「特別厚待」的可能,不過,在情在理,關羽中的毒很有可能不是「烏頭」,而是「細菌病毒」。這個「細菌病毒」人皆有之,隨處可見,卻難以啟齒。

烏頭(網上圖片)

烏頭(網上圖片)

排泄物,往往是令古代軍隊煩惱的一環。一般打仗的士兵成千上萬,堆積如山的排泄物,稍有不慎便會污染水源、環境,引發瘟疫,使致「三軍未動,士兵先不行」;排泄物處理不當更會洩露軍情。敵軍能根據排泄物的數量來判斷我軍人數,甚至從排泄物的成分、乾硬程度來判斷士兵的糧食和移動距離等,所以古代的士兵是不會隨地大小二便,在安營扎寨的時候會建立「廁所」,集中處理排泄物,以免洩露軍情。但那些收集得來的排洩物又如何是好?

古代軍隊中有名為「斥候」的偵察兵,負責在大軍到達前偵查地形和刺探情報,當中會選出作為軍隊廁所的地方。(網上圖片)

古代軍隊中有名為「斥候」的偵察兵,負責在大軍到達前偵查地形和刺探情報,當中會選出作為軍隊廁所的地方。(網上圖片)

毒又難獲得,於是取之不盡的排洩物便成為替代品和對敵軍的「餽贈」。士兵將各種人畜的排泄物往鍋裏一倒,然後「開大火」熬煮至「收汁」,煮成滾燙濕潤、柔滑黏稠的「糞汁」,人們甚至美其名:「金汁」。打仗前,把箭頭浸泡在臭氣熏天的「金汁」中,然後朝敵軍射去。這種原料易得、製作簡單的「毒箭」,即使敵人只是擦傷,「金汁」所帶有的病菌亦會從傷處「乘虛而入」,造成傷口感染。如果不及時醫治,「中招」的人基本上九死一生。

「金汁」不像水一樣容易揮發,一但「中招」,「金汁」會緊緊地黏在皮膚上。(網上圖片)

「金汁」不像水一樣容易揮發,一但「中招」,「金汁」會緊緊地黏在皮膚上。(網上圖片)

這種「重口味」的武器後來更加以改造,不但守城能用,攻城亦能用投石機把一桶桶的「糞汁」投到城中。打仗使用糞便亦成為心理戰的一種,將戰場和敵人弄得臭氣熏天,從而使對方感受強烈的恥辱和厭惡,從而亂其軍心。在二戰的時候,法國游擊隊曾研發了與古代糞水相似的臭味彈「Who Me」。雖然「Who Me」 裏並非裝有排泄物, 但當時發明這種武器的目的是藉着難聞的氣味,噴到德國軍官身上,讓他們聞起來像是大小便失禁,從而令榮譽至上的德國軍官感到羞恥。(不過「Who Me」計劃在開展兩個星期後便告吹。)

《咱們穿越吧》是中國一齣歷史體驗真人秀,片中沈騰中了「金汁」(節目組預先準備的馬糞)後一臉苦相(48:20-53:59),令人哭笑不得。

這種利用糞便來攻擊敵方的做法,中外皆有。歐洲中世紀,人們攻城會把瘟疫病人的糞便射進城堡感染其他人;越戰中,越南游擊隊製作一種叫「punji stick」(見圖)的陷阱,以沾滿排泄物和磨尖的竹子製成的致命陷阱。(網上圖片)

這種利用糞便來攻擊敵方的做法,中外皆有。歐洲中世紀,人們攻城會把瘟疫病人的糞便射進城堡感染其他人;越戰中,越南游擊隊製作一種叫「punji stick」(見圖)的陷阱,以沾滿排泄物和磨尖的竹子製成的致命陷阱。(網上圖片)

所以,關羽所中的毒箭,很有可能是「糞箭」,三國時期裏中「糞箭」的名將估計亦並非關羽一人,曹魏的張郃應該也身受其害,甚至命喪黃泉。《三國志.魏書十七.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張郃只是被箭矢射中右膝便死去,當中很有可能是中了「糞箭」,因細菌感染而一命嗚呼。當時的史書或因中「糞箭」並非甚麼韾香之事,只好以「毒箭」、「飛矢」代替,以免傳為笑柄。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現今的一般人遇到糞便都會避之則吉,但對百折不撓、勇敢嘗試的古人而言,殺人的「糞便」卻被他們「玩弄」成救人的良方。

《本草綱目》記載:「時行大熱狂走,解諸毒,搗末,沸湯沃服之。傷寒熱毒,水漬飲之,彌善。新者,封疔腫,一日根爛。」即喝煮沸的糞便水可以解諸毒。糞便其實是一種中藥,例如中藥「金汁」,主治熱疾(發燒)中毒,這裏的「金汁」製作工序繁瑣:首先糞便必須在深秋入冬期間使用十一、二歲的健康男孩糞便,然後將收集回來的糞便,加入井水和紅土,經多道工序,最後埋入兩米深的泥土裏存放至少20至30年,形成中藥,裏面的糞水存放越久越清,功效越好。

大家不要因「金汁」的原料是糞便便感到噁心,事實上「金汁」的原理與乳酸菌飲料的發酵工藝沒有太大差別,用後確實對患者有正面效益,經過處理後的糞便使原來糞便當中的有害菌如大腸桿菌消亡殆盡,益生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則在厭氧和兼性厭氧的環境下成為絕對優勢菌群;而原來糞便的氣味也會在漫長的密封過程中揮發殆盡,所以中藥「金汁」幾乎無菌無色無味。萬一將來發高燒,需要降降火,嘗試一下老祖宗的秘方「金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011年,40罐「金汁」在泉州承天寺出土,專家認為這些「金汁」至少有38年的歷史(左圖);歷經漫長歲月,糞水變成了清澈透亮的「金汁」(右圖)。(網上圖片)

2011年,40罐「金汁」在泉州承天寺出土,專家認為這些「金汁」至少有38年的歷史(左圖);歷經漫長歲月,糞水變成了清澈透亮的「金汁」(右圖)。(網上圖片)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創意和智慧,既想到把糞便應用在戰場上,又能把它「當涼茶飲」,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