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把握初秋養生黃金期 調補到位有效預防舊病復發

生活事

把握初秋養生黃金期 調補到位有效預防舊病復發
生活事

生活事

把握初秋養生黃金期 調補到位有效預防舊病復發

2021年08月04日 19:37

本周六(7日)便是「立秋」,意味氣候逐漸轉為乾燥,中醫學上燥亦有溫與涼屬性之別,懂得調理養生,可防舊病復發!

上醫堂創辦人、註冊中醫師張勇表示,人們常以秋高氣爽、風高物燥形容秋天的氣候,秋天的日照時間長,空氣中缺乏水分的潤澤,日間的天氣仍然炎熱,但降雨量較夏季少,所以溫度有時會比小暑或大暑更高。大家容易在秋季感到口鼻乾燥、口渴欲飲、皮膚乾燥、燥邪過甚,損傷津液,易患肺燥引起咳嗽、咽燥口乾之症,又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如肺氣乾燥,津不敷布,腸腑傳導失常而致便秘。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秋燥屬無形之邪

秋天一到,氣溫逐漸下降,人們便習慣性想補身,這是由於人們經過炎熱的夏天,身體耗損大,進食較少;當天氣轉涼時節,調補身體是有必要的。有人認為「補」是不理身體情況,吃大量如人參、鹿茸、雞肉、羊肉及牛肉等的補藥或補品,但其實這種方法是不科學的,不但於健康無益、浪費財力物力,更有可能損害身體。

秋季調補,要同時考慮氣候本身及人體臟腑功能的特點。秋季氣候乾燥,空氣中缺乏水分濕潤,有些人常感口乾舌燥,鼻腔有乾燥感,嘴唇乾裂出血,加上秋風陣陣,容易引起燥咳,表現為乾咳或少量黏液痰,咳而不爽,甚至導致某些舊病復發等。這就是中醫常說的「秋燥」,中醫學認為燥是無形之邪,凡素體陰虛、氣虛的人容易產生虛熱,熱易傷津。而當氣候乾燥之際,在原有傷津的基礎上,內外燥熱互為結合,耗傷津液較重,導致體內水火平衡失調,外不能潤澤皮毛,內不能滋潤灌溉臟腑,出現一連串秋燥證候。

本周六(7日)便是立秋,意味氣候逐漸轉為乾燥。網圖

本周六(7日)便是立秋,意味氣候逐漸轉為乾燥。網圖

滋陰潤肺平補為佳

燥氣從性質來分,可以有溫燥與涼燥之分。初秋之氣,由於受了夏季炎熱氣候的餘氣,剛烈肅殺,形如老虎之兇猛,稱之為溫燥;深秋之氣,由於接近冷的冬季,寒意漸加,則稱為涼燥。要預防或減少秋燥症狀的發生,飲食調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注意多喝水、稀粥、豆漿等以補充水分;多吃些蘿蔔、蓮藕、梨、馬蹄、蜂蜜、西洋參、百合、玉竹、沙參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及藥物。盡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薑、蒜、胡椒、烈性白酒等,燥熱刺激性強的物品及油炸、肥膩之物。由於人們在夏季常常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膩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總之,秋季調補以“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應選平補之品,掌握補而不峻、不燥不膩的原則。像雪梨潤燥湯便是非常美味及合適的秋天滋潤食品,製作方法也很簡單。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雪梨潤燥湯

用料:雪梨2個、雪耳1隻、南北杏各2錢、水適量。

製法:雪耳用清水浸泡20分鐘,雪梨洗淨後切件,將所有材料同放砂煲內,加清水適量,加調味品如鹽或糖。

食用效果:生津潤肺,滋陰潤燥。

此外,秋天對應的臟腑為肺,肺在志為悲,悲憂傷肺,故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少看悲傷的電影戲劇,切忌悲憂傷感,五臟就能平和,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英國研究指出植物肉「毒過」真肉,素食者相較肉食者鈉攝取多42.5%!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不少人因信仰、健康、環保等理由傾向進食植物肉

綜合外媒報導,越來越多人因信仰、健康或環保因素選擇「素食」,以「植物肉」或「素肉」取代傳統肉類。據悉,這些仿真肉製品雖然外觀和口感逼真,但其含有的添加劑和調味料的量較多,因此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可能更大。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82名二型糖尿病風險實驗者進行為期8周的飲食實驗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有一組對照組研究顯示,82名患有二型糖尿病風險的參與者,分為42名的肉食組和40名的素食者,進行為期8周的飲食實驗。在此實驗中,素食組替代肉類的食品來自各大知名的加工素食肉品牌,而肉食組則食用傳統肉類,包括牛肉、豬肉、雞胸肉、漢堡肉扒、香腸和雞塊。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結果顯示素食者的鈉攝取量激增42.5%

研究結果顯示,就心血管疾病的幾項危險因素而言,動物肉類飲食的組別和植物肉類飲食組之間未觀察到明顯的影響。不過,兩組的膳食膽固醇含量均有所下降,儘管肉食者的反式脂肪含量最高,但其鈉攝取量在研究期間有所減少。相比之下,素食肉食用者的鈉攝取量卻增加了42.5%。

肉食者在實驗中血壓有所改善但植物肉食用者則無此效果

此外,研究還發現肉食者的血壓有所改善,而植物肉食用者則無此現象。研究人員指出,儘管傳統素食對健康有益,但與植物肉等飲食的健康益處不宜混淆。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英教授指出人工製成的植物肉經過大量加工後並無健康優勢

英國伯恩茅斯大學(Bournemouth University)營養科學教授哈爾達爾(Sumanto Haldar)博士解釋,傳統植物性飲食通常由全穀物、豆類以及大量的水果和蔬菜等天然食物組成,而人工製成的植物肉則需要經過大量加工,最終產品可能含有大量鹽分、飽和脂肪和添加劑,以此模仿真肉的味道和質地。因此,這些食品在營養成分和健康效益上,未能達到傳統植物性飲食的水平。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教授呼籲食品行業改進植物肉產品使其營養成分更符合健康需求

哈爾達爾博士呼籲食品行業重新評估和改進植物肉產品的開發,以確保其不僅口感佳,且營養成分更符合健康需求。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