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首個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在香港

歷史長河

中國首個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在香港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首個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在香港

2021年08月25日 10:00 最後更新:11:43

回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香港工人運動與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從早期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到中共直接領導的省港大罷工等,中國共產黨對香港工運發展影響重大。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工人運動。中共一大通過的《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裏,就特別強調了黨在當前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1921年8月11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主要任務之一是組建新工會。

在中共的帶領下,各地工會組織陸續建立起來。1921年3月,蘇兆徵、林偉民等在香港組建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當時香港華人海員長期遭受英資公司與包工頭的殘酷剝削及種族歧視,與洋人海員同工不同酬,工資不到洋人海員的五分之一,還常遭受凌辱、打罵及剋扣工資。

1921年3月,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成立。(大灣區之聲)

1921年3月,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成立。(大灣區之聲)

1921年9月和11月,香港渣甸和太古船務兩大英資公司的華人海員兩次向資方要求加薪被拒。1922年1月12日,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第三次向資方提出增加工薪,工會可以介紹工作,簽訂合同時工會有權代表工人等三項要求,遭到船務公司拒絕後,工會宣布罷工。短短一周內,123艘輪船、6500名海員參與罷工,致使香港往英、法、美、日、荷的遠洋航線和廣州、江門、梧州等內河航線完全癱瘓。

香港海員的罷工行動獲得了中共的大力支持,中共廣東支部發表《敬告罷工海員》書;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還發動各地工人成立「香港海員罷工後援會」。香港各行業工人為支持海員鬥爭,運輸工人、產業工人等也加入同盟總罷工。到3月初,總人數超過10萬人,從蔬菜米面到交通運輸全線告急的港英政府管治陷入癱瘓,連港督府都只剩下2名華人佣工,威爾士親王在4月訪港的行程也被迫推遲。

1922年1月,香港海員大罷工爆發。網上圖片

1922年1月,香港海員大罷工爆發。網上圖片

港英當局採取離間、恫嚇、威脅手段對待罷工海員,宣布海員工會為「非法團體」,派出武裝軍警實行戒嚴,封閉海員工會會所,逮捕罷工領導人,從而更加激起了海員和廣大工人的義憤。從2月初起,罷工從要求增加工資的經濟鬥爭,發展成為反抗帝國主義壓迫的政治鬥爭。

3月4日,數千名罷工工人徒步經沙田返回廣州,港英軍警竟向手無寸鐵的工人開槍掃射,當即打死6人,打傷工人一批,造成「沙田慘案」,蘇兆徵領導罷工委員會與港英政府、資本家進行鬥爭,香港各行業實行總同盟罷工,聲援香港海員。迫於壓力,港英政府與外國輪船資本家接受了罷工工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分別增加工資﹔實行新的僱用船員辦法,以減少工頭的中間盤剝﹔撫恤「沙田慘案」死者家屬,賠償傷者醫藥費﹔恢復被取締的工會,釋放被捕工人等。  

海員工人代表合影,前排右三為罷工領導人之一蘇兆徵。網上圖片

海員工人代表合影,前排右三為罷工領導人之一蘇兆徵。網上圖片

1922年3月8日,歷時56天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宣告勝利結束。它是中國工人階級反帝鬥爭的第一次勝利,同時也是中共成立以來第一個工人運動高潮的起點,隨後,上海、武漢、廣東、湖南、直隸等省市和航運、鐵路、採礦等行業工人的罷工鬥爭風起雲湧,合計100餘次,參加人數在30萬以上。

1925年5月,上海發生租界巡捕槍殺共產黨員顧正紅的五卅慘案,反帝民族運動浪潮迅速席卷全國。中共廣東區委積極組織策劃省港兩地工人罷工,以支援上海工人的反帝鬥爭。中共中央再次委派中華全國總工會總書記鄧中夏、香港海員工會會長蘇兆徵等組成團隊,召集香港各工會,聯合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罷工委員會」。

6月19日起,香港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罷工,接著其他行業的工人也紛紛響應,有逾十萬名工人在蘇兆徵等人的率領下罷工返回廣州。與此同時,廣州英、美、日商洋行和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參加了大罷工。罷工委員會運用罷工、排斥英貨、封鎖香港三項有力武器與港英政府作鬥爭,工人糾察隊在各海口駐防,東起汕頭,西至北海,對千里海岸線實行封鎖,使香港經濟活動陷於全面癱瘓,航運停頓,進出口貿易銳減,商業蕭條。

有關支援省港大罷工的報道。(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有關支援省港大罷工的報道。(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正式出師北伐,如果繼續對香港作長期封鎖,對廣東的糧食、農產品外銷不利,對沿海農民的生活也有所影響。為了支持北伐戰爭,1926年10月初,罷工工人代表大會決定停止罷工。10日,罷工委員會召集群眾大會,宣告罷工勝利結束,並宣布停止對香港的封鎖。至此,歷時16個月、參與工人總數多達25萬人的省港大罷工宣告結束。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