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黃埔軍校也曾招收女生 培養出趙一曼等巾幗英雄

歷史長河

黃埔軍校也曾招收女生 培養出趙一曼等巾幗英雄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黃埔軍校也曾招收女生 培養出趙一曼等巾幗英雄

2021年08月31日 10:00 最後更新:12:30

1924年6月,孫中山在廣州建立黃埔軍校,它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軍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日後成了統率千軍萬馬的將領。黃埔軍校並不是男人的天下,學校曾經也招收過一批女學員,這其中就有一些出類拔萃的巾幗英雄。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漢後,為了適應革命需要,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也就是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正式成立,同時還宣布在即將成立的軍校中辦一個女生隊,招收第一批女生,讓她們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畢業後和男生一樣擔任軍官。

更多相片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1924年6月,孫中山在廣州建立黃埔軍校,它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軍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日後成了統率千軍萬馬的將領。黃埔軍校並不是男人的天下,學校曾經也招收過一批女學員,這其中就有一些出類拔萃的巾幗英雄。

女生大隊的合影。

招生啟事一公布,引起強烈反響,原計劃招收100名,由於報名人數過多,成績又好,最後決定擴大女生錄取人數。經過初試、復試。共錄取了女生195人,其中以兩湖和四川的人數為主,湖南籍最多,共61人。

游曦戎裝照。

這些女兵們入校面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剪辮子。學校給每人發了一身灰布衣服、一頂帽子、一雙草鞋、兩雙黑布襪子,還有一根一寸多寬的束腰皮帶。原來衣著各異、花花綠綠的女孩子們,都穿上了統一的軍裝。

趙一曼和兒子。

女兵的軍事課程分為學科和術科。學科多安排在上午,術科多安排在下午,每次課程四小時。學科包括戰術、兵器、築城、地形以及《陣中法令》、《補兵操典》、《涉及教範》、《軍中勤務令》等;術科則根據步兵操典上的要領,按實戰的要求,和男兵一樣進行操練。

1932年春,趙一曼來到東北,參加東北抗日聯軍,1935年11月,趙一曼在指揮對日作戰中不幸被俘,第二年8月2日,被日軍殺害,年僅31歲。

胡蘭畦長期從事革命文化活動,抗日戰爭中,由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1994年在成都去世,享年93歲。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招生啟事一公布,引起強烈反響,原計劃招收100名,由於報名人數過多,成績又好,最後決定擴大女生錄取人數。經過初試、復試。共錄取了女生195人,其中以兩湖和四川的人數為主,湖南籍最多,共61人。

黃埔軍校第一批女生來自農民、工人、軍人、教師、醫生、商人、地主家庭,大多受過中等或以上教育。她們的家庭狀況不一,但來自農民家庭的依然占多數。此外,與男生不同的是,女生隊學員的家庭經濟水平大多在中等以上,這就為當時她們能夠接受到正規教育提供了物資保證。

女生大隊的合影。

女生大隊的合影。

這些女兵們入校面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剪辮子。學校給每人發了一身灰布衣服、一頂帽子、一雙草鞋、兩雙黑布襪子,還有一根一寸多寬的束腰皮帶。原來衣著各異、花花綠綠的女孩子們,都穿上了統一的軍裝。

女生游曦專門跑去黃鶴樓照相館,留下了她人生中第一張戎裝照。這張珍貴的照片上,游曦面露微笑,略帶女兒家的嬌態,眼中流露出對未來新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她把這張照片寄給了身在老家的母親,並寫了一句話:女裝變戎裝,你說可笑不可笑。字裡行間露出的是自己第一次穿軍裝的調皮與欣喜。後來成為徐向前夫人的黃傑也拍了一張軍裝照寄回家,不想卻被家中伯父說成是「家族的敗類」、「太傷風化」。

游曦戎裝照。

游曦戎裝照。

女兵的軍事課程分為學科和術科。學科多安排在上午,術科多安排在下午,每次課程四小時。學科包括戰術、兵器、築城、地形以及《陣中法令》、《補兵操典》、《涉及教範》、《軍中勤務令》等;術科則根據步兵操典上的要領,按實戰的要求,和男兵一樣進行操練。

女生隊的政治課擁有強大的教師陣容。開學之初學校正式委任惲代英為政治總教官;政治教官有李達、李漢俊、許德珩、章伯鈞、譚平山等;特約講演員有毛澤東、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陳獨秀、瞿秋白、陳潭秋等。根據女生隊的特點,學校還專門為她們開設了婦女解放運動一課,由茅盾主講。

由於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1927年7月18日,這批女兵被迫提前畢業。7月25日,武漢分校解散,每個學員發一張中央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的畢業證書,以及五元國庫券作為遣散費。女生隊的學員,一部分派到賀龍、葉挺部隊新四軍軍醫處和教導團,還有少數人被送往蘇聯學習。但大部分學員被迫脫去軍服,遣散回家。

黃埔軍校女生隊從1927年2月12日分校開學,到7月中旬分校停辦,僅僅存續5個月時間,然而卻培養出很多巾幗英雄,比如民族英雄趙一曼;在1927年廣州起義巷戰中光榮犧牲、年僅19歲的游曦;長期從事革命文化活動的胡蘭畦;通過寫作影響青年參軍的謝冰瑩等。

趙一曼和兒子。

趙一曼和兒子。

1932年春,趙一曼來到東北,參加東北抗日聯軍,1935年11月,趙一曼在指揮對日作戰中不幸被俘,第二年8月2日,被日軍殺害,年僅31歲。

胡蘭畦長期從事革命文化活動,抗日戰爭中,由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1994年在成都去世,享年93歲。

謝冰瑩,抗日戰爭中,由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一生從事寫作。她的《從軍日記》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女性因此加入女兵的行列。謝冰瑩2000年去世,享年94歲。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