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 建立中共第一支工農武裝

歷史長河

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 建立中共第一支工農武裝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 建立中共第一支工農武裝

2021年09月06日 10:00 最後更新:10:35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並率領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建立了第一支工農武裝,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道路。

毛澤東(左)任秋收起義前委書記,盧德銘任起義部隊總指揮。

毛澤東(左)任秋收起義前委書記,盧德銘任起義部隊總指揮。

1927年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五人常委舉行會議,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在秋收時期組織農民武裝暴動的新政策。這是中國共產黨糾正右傾機會主義,走出困境,主動掌握革命領導權的重大決策。

毛澤東此時仍隱蔽在環境極其險惡的武漢。中共中央經過慎重考慮,委托毛澤東研究湖南軍事形勢和農民運動狀況,指導湖南省委的工作,籌劃在湖南舉行秋收起義。8月3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大綱》。8月7日,毛澤東出席了在漢口秘密舉行的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他在會上強調「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

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決定派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回湖南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改組湖南省委,領導秋收起義。8月18日至30日,改組後的湖南省委多次開會討論發動秋收起義問題。會議認為,武裝起義不能單靠農民的力量,需要有一兩個團的軍隊作骨幹;武裝起義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幟,而應直接打出共產黨的旗幟。會議還決定,毛澤東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領導秋收起義。關於暴動區域,經反復討論,決定接受毛澤東提出的縮小暴動範圍的主張,以條件較好的長沙為中心,在包括湖南省的湘潭、寧鄉、醴陵、瀏陽、平江、岳陽和江西省的安源等7地舉行起義。

9月初,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正式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一共3個團,5000多人,明確毛澤東為前委書記、盧德銘為總指揮,計劃9月暴動並合攻長沙。 

在確定這支部隊的旗幟時,經過反復推敲、修改後確定,旗底為像徵革命的紅色,旗中為代表中國共產黨的金色五角星,五角星正中央為鐮刀和斧頭圖案,旗左邊書寫「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字樣。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

9月9日,秋收起義正式爆發。3個團共5000餘人分別從江西修水、安源、銅鼓出發,聯合長沙周邊部分地區軍民群眾,計劃分南北中三個方向一起,合攻長沙城。然而由於對敵人力量的估計不足,同時缺乏戰鬥經驗,三路部隊相繼受挫。

秋收起義油畫。

秋收起義油畫。

面對嚴重危機,毛澤東果斷作出決策,放棄原定進攻長沙的軍事行動,組織部隊在文家市會師。到達文家市時,工農革命軍的人數已從5000多人銳減到1500多人,面對30倍於革命軍的敵人,再次攻打長沙,無異於雞蛋碰石頭。

接下來部隊該何去何從,前敵委員們必須立即作出決定。9月19日晚,這場決定中國革命道路方向的前敵委員會會議,一直開到了凌晨2點,最終通過了放棄攻打長沙,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的決定。1927年10月27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幾經奮戰,艱苦跋涉,終於離開湖南,抵達江西井岡山茨坪,建立了中共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參加1927年秋收起義的部分人員於1937年在延安合影。後排左三為毛澤東。

參加1927年秋收起義的部分人員於1937年在延安合影。後排左三為毛澤東。

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第一次公開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建立了一支新型人民軍隊,他揮筆寫下了第一首軍旅詩詞《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穿長衫的毛澤東開始帶兵打仗,逐步成為一個用槍杆子改寫中國歷史的軍事指揮家和戰略家。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