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代建築能屹立千年不倒 靠得是一種神奇粘合劑

歷史長河

古代建築能屹立千年不倒 靠得是一種神奇粘合劑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代建築能屹立千年不倒 靠得是一種神奇粘合劑

2021年09月23日 10:00 最後更新:12:07

中國古代建築優良,有複雜精巧的木結構,還有秦磚漢瓦能久經考驗,還有低調頑強的夯土磚牆。這些建築物料整合一起,其實需要「黏合劑」,各種建材才能緊密結合,組成一座堅固的建築。考古發現顯示,中國在商代以前使用的「建築黏合劑」主要是拌上草的黃泥漿,到了周代起,就逐漸被石灰取代。

長城幾經修補增建,迄立不倒 。(資料圖片)

長城幾經修補增建,迄立不倒 。(資料圖片)

到了公元5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又開始流行由石灰、黏土和沙子組成的「三合土」。這三樣東西按一定比例加水混合,就會互相黏合,乾燥後異常堅固。三合土既可當黏合劑,又能用來直接修築城牆、陵墓等工程。這個配方在日後的千多年間幾經改良,直到20世紀仍在使用。

作為黏合劑的「三合土」,沙子顆粒始終都粗糙,影響黏合強度。相比之下,西方的古羅馬人利用豐富的火山灰,與石灰、沙子加水混合,製作了堅固混凝土。但是,中國也有一種來自植物的秘密武器-糯米。

糯米砂漿砌牆。

糯米砂漿砌牆。

糯米早在先秦時期便已是中國南方的重要糧食,北方稱為「江米」。與普通稻米不同,糯米煮熟後會特別黏糊糊的,脫水乾燥後又變得硬邦邦。古人就觀察到這個特質,將糯米用於建築。在2010年,中國科學家張冰劍的團隊研究發現,距今大約1500年前,古代中國的建築工人,會將糯米湯與標準砂漿混合,發明了超強度的「糯米砂漿」。

標準的砂漿成分是熟石灰,即經過鍛燒或加熱至高溫,然後放入水中的石灰岩。據研究指,糯米砂漿也許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有機和無機原料製成的復合砂漿。糯米砂漿比純石灰砂漿強度更大,更具耐水性。張冰劍還認為它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技術創新之一。

福建土樓也有以糯米作建築材料。(網上圖片)

福建土樓也有以糯米作建築材料。(網上圖片)

工匠會先煮爛糯米,將漿汁倒入三合土攪勻,製成灰漿。待其乾燥後,比純粹用水混合的三合土灰漿強度更大、韌性更好,還具備優良的防水性能。用糯米灰漿黏合的磚石建築,往往結實耐久,堅固異常。泉州建於唐宋時期的多座古塔、古橋,挺過了7.5級大地震;建於明代的南京、西安、荊州古城牆,歷經600多年仍巍然挺立;明代南京徐埔夫婦墓1978年被發掘時,鐵鏟、鋼釬、推土機、挖掘機都很難破開墓室,可見古建築物非常堅固。

科研團隊表示,糯米的黏性來自它們的主要成分「支鏈澱粉」。跟石灰混合的時候,支鏈澱粉會與其中的碳酸鈣發生「生物礦化」,有機的澱粉與無機的石灰相互包裹、填充,形成了密實的微結構,兼具強度和韌性。同時石灰的防腐作用也能抑制澱粉腐敗,使灰漿保持耐久。

台灣嘉義糯米橋具有百年歷史,歷經大地震、颱風及洪水沖襲,仍屹立不倒 。(網上圖片)

台灣嘉義糯米橋具有百年歷史,歷經大地震、颱風及洪水沖襲,仍屹立不倒 。(網上圖片)

據了解,到了宋元時期,糯米灰漿的使用成熟。北京故宮、明長城、承德避暑山莊、清東西陵、錢塘江海塘等明清工程,建造中都使用了糯米灰漿來黏合磚石,數百年來仍大致保持完好。不過使用糯米灰漿的建築,也主要限於不惜工本的大項目。雖然糯米易求,但糯米作為大眾主要口糧之一,加上產量很受大自然的影響,因此糯米灰漿一直沒能像泥漿、石灰漿一樣得到廣泛使用,只能說是典型高檔奢侈品,小規模的民房建築都甚少使用。就連明成祖遷都後修建的北京城牆,也沒使用糯米灰漿。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