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人將「荷包」佩於腰間作飾物 西門慶竟用來專裝淫器

歷史長河

古人將「荷包」佩於腰間作飾物 西門慶竟用來專裝淫器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人將「荷包」佩於腰間作飾物 西門慶竟用來專裝淫器

2021年10月11日 10:00 最後更新:10:28

我們會以「荷包脹了」來形容錢袋滿了、有錢的意思。也會以「荷包乾硬化」、「荷包乾塘」來形容錢包沒有「水」(錢),乾了之意。

在古時,「荷包」是指佩於腰間的一些囊、帶或裝飾小品,是宮廷貴族佩戴的飾物。因色澤鮮麗,加上刺繡精緻美麗,成為不少人的恩物及收藏品。荷包要精美,從形式、紋樣、繡工到配線、布色,都經過了精心構思。後來荷包還成為身份、榮耀的標誌,在清代,皇帝曾以繡荷包頒賜群臣、侍從,以示恩寵。

更多相片
古代女子普遍腰間佩帶飾物。 (網上圖片)

我們會以「荷包脹了」來形容錢袋滿了、有錢的意思。也會以「荷包乾硬化」、「荷包乾塘」來形容錢包沒有「水」(錢),乾了之意。

唐伯虎《品茶圖》(局部) 描繪了兩名仕女交換荷包。 (網上圖片)

隨著民間刺繡藝術的發展,荷包逐步向民間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慶之時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獻神佛以表虔誠之心。

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歲歲平安荷包,內裝有元寶、銅錢。

古人很講究「腰間雜飾」,佩戴荷包可追溯到先秦或更早。儒學經典《禮記·內則》已有佩戴飾物的記載,當時的年輕人在去往父母、舅姑處時,隨身都要佩戴香囊,以示尊敬長輩。佩戴荷包、香囊的習俗從唐、宋、元、明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應用十分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

影視中的潘金蓮 。(網上圖片)

在小說《金瓶梅》中有寫到,西門慶擁有一個荷包,內藏的東西很特別。由於他很有錢,為了性需要,專門做了一個「淫器包」,做工挺精緻。從外邊看像個繡花荷包,誰也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潘金蓮知道,這個荷包保存在金蓮房中。

影視中的西門慶。 (網上圖片)

西門慶的「淫器包」,內藏不少淫具,包括秘製銀托子。據載,相當精緻又有花紋,用了秘製中藥煮過,味道很重。原來這是醫生專為西門慶製作,也是西門慶最常用的一種性工具,用時托住「命根子」,起助興的作用:「家中袖了一個錦包兒來,打開,裡面銀托子、相思套、硫黃圈、藥煮的白綾帶子、懸玉環、封臍膏、勉鈴,一弄兒淫器。」

古代女子普遍腰間佩帶飾物。 (網上圖片)

古代女子普遍腰間佩帶飾物。 (網上圖片)

隨著民間刺繡藝術的發展,荷包逐步向民間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慶之時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獻神佛以表虔誠之心。

荷包的實際功能在於是盛儲隨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據內盛物的不同,演變出了很多種荷包,如「錢荷包」、「香荷包(又稱香囊或香筒子)」、「針線荷包」、「煙荷包」、「扇袋」、鑰匙袋、手帕袋等等。當時說的「錢荷包」,就是我們現在普遍說的「荷包」、銀包。

唐伯虎《品茶圖》(局部) 描繪了兩名仕女交換荷包。 (網上圖片)

唐伯虎《品茶圖》(局部) 描繪了兩名仕女交換荷包。 (網上圖片)

古人很講究「腰間雜飾」,佩戴荷包可追溯到先秦或更早。儒學經典《禮記·內則》已有佩戴飾物的記載,當時的年輕人在去往父母、舅姑處時,隨身都要佩戴香囊,以示尊敬長輩。佩戴荷包、香囊的習俗從唐、宋、元、明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應用十分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

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歲歲平安荷包,內裝有元寶、銅錢。

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歲歲平安荷包,內裝有元寶、銅錢。

在小說《金瓶梅》中有寫到,西門慶擁有一個荷包,內藏的東西很特別。由於他很有錢,為了性需要,專門做了一個「淫器包」,做工挺精緻。從外邊看像個繡花荷包,誰也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潘金蓮知道,這個荷包保存在金蓮房中。

影視中的潘金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潘金蓮 。(網上圖片)

西門慶的「淫器包」,內藏不少淫具,包括秘製銀托子。據載,相當精緻又有花紋,用了秘製中藥煮過,味道很重。原來這是醫生專為西門慶製作,也是西門慶最常用的一種性工具,用時托住「命根子」,起助興的作用:「家中袖了一個錦包兒來,打開,裡面銀托子、相思套、硫黃圈、藥煮的白綾帶子、懸玉環、封臍膏、勉鈴,一弄兒淫器。」

影視中的西門慶。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西門慶。 (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