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偏頭痛不一定吃止痛藥 醫生建議服維他命改善日常習慣

生活事

偏頭痛不一定吃止痛藥 醫生建議服維他命改善日常習慣
生活事

生活事

偏頭痛不一定吃止痛藥 醫生建議服維他命改善日常習慣

2021年09月25日 20:20 最後更新:20:21

都市人頭痛是常見問題,當中以偏頭痛最難搞,其成因不明,但誘發因素又多,簡單如工作及抗疫壓力下,也足以引發,而且可經常發作,對生活造成莫大困擾。醫生建議除在發作時服用減輕症狀藥物外,也可試服維他命B2,以及通過改善日常習慣加以舒緩。

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偏頭痛成因在醫學上尚未釐清,但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患者在病發時會感到中度至強烈頭痛,痛楚範圍多數只局限於頭部其中一側,但也可經常出現於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及眼眶後方等位置。偏頭痛多為『搏動性』頭痛,有如血管搏動般的具規律性。大多患者的病發年齡為十至四十五歲,女性患病率為男性的三倍。」

醫學研究顯示,每天服用400毫克維他命B2,三個月後可有效減少偏頭痛發作。資料圖片

醫學研究顯示,每天服用400毫克維他命B2,三個月後可有效減少偏頭痛發作。資料圖片

部分人反應強烈

不少人以為偏頭痛與一般頭痛無異,其實兩者並不相同,林醫生表示:「偏頭痛患者發作後,疼痛會慢慢加劇,持續四至七十二個小時,並會作嘔或嘔吐之餘,又對外來刺激特別敏感,變得畏光和怕聲音。部分患者未必會感受強烈痛楚,但會難以集中精神,忽冷忽熱,有少數人更會出現肚痛腹瀉、暈眩等症狀。」

約三分一偏頭痛患者會在痛楚前十分鐘至一小時出現一些先兆,「有些人會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眼前出現閃光或線條,甚至眼前出現白色盲點、視野缺損或視物扭曲等視覺異常情形。有些人則會頭暈目眩,在某側嘴角或指尖產生麻痹感覺,也有人會突然說話不清,然後才踏入真正的頭痛期。」

unsplash圖片

unsplash圖片

缺水、喝咖啡易誘發

由於偏頭痛誘發原因人人不同,患者自己要多留意頭痛次數、維持時間、經期及頭痛前的飲食,最好把種種情況記錄下來。林醫生坦言,女性受雌激素等荷爾蒙影響,來經期間會容易誘發偏頭痛,而精神壓力大、睡眠不足、運動過劇、天氣變化等也可以是偏頭痛誘因。飲食方面,三餐不定時、水分不足、喝咖啡或酒精飲品,以及吃朱古力、芝士或含味精及醃製的食物都有可能誘發病症。醫生可通過患者的個別情況,定下針對性的治療和預防方案。

非止痛藥他選

很多患者習慣服食止痛藥,只求一時止住痛楚,林醫生指出,經常受頭痛困擾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使用止痛藥,針對性治療方面,可考慮服用加非葛(Cafergot)或曲普坦(Triptans)等兩類藥物,但要按照醫生指引下服用,以免出現血壓高等副作用。若偏頭痛在一個月發作多過四次,而每次持續時間超過十二小時,便應跟醫生商量,處方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

unsplash圖片

unsplash圖片

林醫生建議,可先用非藥物方法舒緩偏頭痛。於2021年的醫學研究顯示,每天服用400毫克維他命B2,三個月後可有效減少偏頭痛發作。另外,頭痛時可到安靜及燈光較暗的地方休息或睡眠,再補充水分。 患者亦可多按摩頭部及肩頸部位讓肌肉放鬆。 同時,接受物理治療及磁場治療亦能夠幫助放鬆肌肉,減輕頭痛問題。

女性受雌激素等荷爾蒙影響,來經期間會容易誘發偏頭痛。資料圖片

女性受雌激素等荷爾蒙影響,來經期間會容易誘發偏頭痛。資料圖片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