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5個簡單動作易「傷身」 老年人要特別留神

生活事

5個簡單動作易「傷身」 老年人要特別留神
生活事

生活事

5個簡單動作易「傷身」 老年人要特別留神

2021年10月14日 11:11

人老了,一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原來都可以造成傷害。

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神經、肌肉、內臟、骨骼等各個系統,都會發生功能退化。

更多相片
資料圖片

人老了,一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原來都可以造成傷害。

彎腰提物不正確做法(網上圖片)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教授于普林及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老年科副主任醫師李開來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總結出五個老年人要注意的動作,給老人們提個醒,專家指出,這幾個不經意的小動作易帶來突發的嚴重危險,並提出正確的防護法。

彎腰提物正確做法(網上圖片)

這兩個動作會大大增加腰背筋膜、肌肉、韌帶等處的負擔,容易造成損傷。而且,提重物時人往往會「猛地發力」,以便將物品抬離地面,這種突然用力過大或姿勢轉換過猛,有可能造成腰椎損傷。

老人摔了起來的建議步驟(網上圖片)

正確做法:提重物時,盡量將其均分成兩份,一手提一份,保證兩側受力平衡;重物分不開時,也盡量雙手並用,保證身體平衡和腰椎受力均勻。

pexels示意圖片

正確做法:摔倒後幾分鐘內盡量不要有任何動作,避免造成更多傷害。先判斷是否受傷,可以緩緩移動手腳、胳膊和大小腿,看是否疼痛、活動受限。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教授于普林及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老年科副主任醫師李開來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總結出五個老年人要注意的動作,給老人們提個醒,專家指出,這幾個不經意的小動作易帶來突發的嚴重危險,並提出正確的防護法。

1) 起床太猛:若起床太快,血流方向猛然改變,易導致大腦缺血、缺氧,出現體位性低血壓,表現為眼前一黑、頭昏眼花、站立不穩等徵狀,嚴重者會跌倒、昏厥,導致傷殘風險增加。

血壓波動過大,會對心臟、腦血管、腎臟、動脈系統等造成一定損害,甚至會增加中風、心肌梗死等風險。

正確做法:專家建議睡醒後先平躺1分鐘,再側過身來,依靠手部力量起身。坐起後,先將雙腳落地,坐在床邊休息1分鐘,之後再慢慢起身。

若覺得腿部力量不足,可扶著墻或床站立1分鐘,再緩慢行動。

2) 用力排便:專家指出,由於活動量和食量減少、用藥等多種原因,老年人容易便秘。

若排便時過於用力,尤其是憋著氣使勁兒,會使腹腔內的壓力升高,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回心血量減少,從而增加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發病風險,嚴重者會引起心血管破裂,甚至猝死。

正確做法:專家建議,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有便意時不要忽視,要及時排出。坐便時最好腳踩一個小板凳,上身微微前傾,有助排便。

長期便秘的老年人應注意多喝水,建議每天喝1500毫升以上。此外,亦要適當增加富含膳食纖維食物的攝入量。但如果通過上述調整,便秘徵狀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建議須諮詢醫生。

3) 猛然回頭:一些老年人存在頸動脈斑塊,內地的調查發現,70至89歲人群中,63%的人存在頸動脈斑塊。頸動脈是大腦重要的供血通路,猛然回頭、轉身,動作劇烈,易使斑塊脫落,堵塞血管,使大腦缺血。輕者會出現頭暈等不適徵狀,嚴重時會誘發心腦血管病的急性發作,甚至出現失明、失語、半身不遂等嚴重腦梗死。

至於有頸椎病、高血壓、骨質疏松等疾病的老年人,快速轉頭還可能導致身體失衡,進而跌倒。

正確做法:老年人需要轉頭時,應該有意識地放慢速度,避免幅度過大,也可以多用轉身代替轉頭。

4) 彎腰提物:彎腰尤其是直膝彎腰提搬重物時,軀體一般都會小於90度,維持脊柱位置及保護韌帶的肌肉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所有脊柱後側的張力都要由韌帶來承擔。直起身時,豎脊肌必須用較大的力量收縮,以協助軀幹擡起,進而將重物搬起。

彎腰提物不正確做法(網上圖片)

彎腰提物不正確做法(網上圖片)

這兩個動作會大大增加腰背筋膜、肌肉、韌帶等處的負擔,容易造成損傷。而且,提重物時人往往會「猛地發力」,以便將物品抬離地面,這種突然用力過大或姿勢轉換過猛,有可能造成腰椎損傷。

相比年輕人,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已經下降,更容易受到嚴重損傷;一旦損傷,康復期也會較長,甚至難以完全恢復,大大降低了晚年生活質量。

彎腰提物正確做法(網上圖片)

彎腰提物正確做法(網上圖片)

正確做法:提重物時,盡量將其均分成兩份,一手提一份,保證兩側受力平衡;重物分不開時,也盡量雙手並用,保證身體平衡和腰椎受力均勻。

搬運重物,應先將身體向重物靠攏,腰背挺直,半蹲姿勢用雙手托住物品,再伸膝伸髖,將重物搬起。這種方式能減少腰部損傷幾率。

搬移重物,要保證雙膝處於半屈曲狀態,物體盡量接近身體,也能減少腰背肌負擔,降低損傷幾率。

5) 摔了就起:專家指出,老年人摔倒後容易髖關節骨折,它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其死亡率高達20%至30%, 42%的患者不能恢復傷前活動力,35%不能獨立行走。

一些老年人在摔倒後並未受到嚴重傷害,卻因不正確起身造成了額外傷害,加重了病情。

立刻起身,可能加重有腦血管病後遺症者腦部缺氧或缺血徵狀;若已經傷及關節或骨頭,盲目移動可能造成關節脫位或加重骨折。

老人摔了起來的建議步驟(網上圖片)

老人摔了起來的建議步驟(網上圖片)

正確做法:摔倒後幾分鐘內盡量不要有任何動作,避免造成更多傷害。先判斷是否受傷,可以緩緩移動手腳、胳膊和大小腿,看是否疼痛、活動受限。

若沒有受傷,可以慢慢地翻身,翻轉為爬行姿勢,用手、膝蓋撐地,爬向附近穩固的椅子,借助其支撐慢慢起身,倚靠一會再正常活動。整個過程要非常緩慢。

若有受傷,應冷靜找出受傷部位,大聲呼救,如果不行就抓住附近物品敲打地面或家具,以引起注意。有條件者可撥電報警或撥打家人電話求助。等待救援時應盡量利用觸手可及的物件,如毯子、衣服等,保證身體舒適、溫暖。

專家又謂,一旦跌倒,請記住兩個動作:1.拉扶住身邊的固定物;2.用手撐地。

用手撐地損傷的是腕關節,頂多導致尺骨遠端或橈骨遠端骨折,造成的傷害以及治療護理的難度比臀部著地要小得多,基本不會發生致命併發症。

pexels示意圖片

pexels示意圖片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