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諺語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究竟做了甚麼?

歷史長河

諺語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究竟做了甚麼?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諺語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究竟做了甚麼?

2021年11月08日 10:00 最後更新:14:43

我們會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諺語來指事情的成敗或好壞,全由於同一個人的作為。那麼蕭何究竟做了甚麼事,而有了這句傳世的諺語?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在秦末漢初,淮陰有個人叫韓信,年輕時生活孤苦,很被人看不起。後來,韓信投奔項羽加入反秦行列。他曾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都沒有被採納。韓信看到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便改投劉邦。

更多相片
影視劇中的小軍官韓信。網上圖片

我們會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諺語來指事情的成敗或好壞,全由於同一個人的作為。那麼蕭何究竟做了甚麼事,而有了這句傳世的諺語?

影視劇中的韓信與蕭何。網上圖片

一開始,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有一次他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後,只讓他充當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在一次偶然機會,韓信遇上了蕭何。

韓信拜將。網上圖片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便跳上戰馬,連夜追回韓信。這就是有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影視劇中的韓信。網上圖片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影視劇中的蕭何。網上圖片

根據這段歷史,後人引出「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諺語,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三十一卷中,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某心上至今不平。」

影視劇中的小軍官韓信。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的小軍官韓信。網上圖片

一開始,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有一次他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後,只讓他充當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在一次偶然機會,韓信遇上了蕭何。

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蕭何與韓信一席長談後,非常欽佩韓信,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但是,正當蕭何決定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韓信卻逃跑了。

原來,劉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帶的人,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紛紛逃亡。韓信見劉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著逃了。史載:「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意思是:韓信想到自己已經被蕭何等人多次推薦,仍不被劉邦重用,便逃走了。

影視劇中的韓信與蕭何。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的韓信與蕭何。網上圖片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便跳上戰馬,連夜追回韓信。這就是有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劉邦原以為蕭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氣。後來得知蕭何親自追回韓信這個小官,罵蕭何是小題大做。蕭何詳細告訴劉邦原委,說:「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即是說韓信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願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於蕭何的力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擇吉日良時,舉行隆重拜將儀式。

韓信拜將。網上圖片

韓信拜將。網上圖片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當劉邦做了皇帝,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他首先解除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逮捕韓信;赦免後,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鬱鬱不得志,便圖謀反叛,被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在長樂宮鐘室中將韓信殺害。

影視劇中的韓信。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的韓信。網上圖片

根據這段歷史,後人引出「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諺語,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三十一卷中,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某心上至今不平。」

影視劇中的蕭何。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的蕭何。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