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金庸筆下的草包將軍呂文德 歷史上真人如何?

歷史長河

金庸筆下的草包將軍呂文德 歷史上真人如何?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金庸筆下的草包將軍呂文德 歷史上真人如何?

2021年12月02日 12:00 最後更新:12:46

有學者講過:「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說話也在網上瘋傳,有認同也有不認同。然而,南宋和明朝之亡,無論是漢文化的傳承,還是中國社會的發展,在歷史上都是一個讓無數人惋嘆的轉折。

南宋及明代出現的英雄太多。單說南宋,至今人們記起的都是文天祥、陸秀夫及張世傑「宋亡三傑」。不過,有一名在衰敗王朝下,窮一生之功,禦敵數十年的武將,也理應被後世流傳,只可惜,他在金庸小說下,成為一名懦弱膽怯的庸人-呂文德。

《射鵰》中的襄陽保衛戰 (網上圖片)

《射鵰》中的襄陽保衛戰 (網上圖片)

據史載,呂文德堅守襄陽三十多年,與蒙古作戰,從未有敗績,還擊殺蒙古大汗,最終因恨而死。南宋在蒙古鐵蹄的肆意下,沒有哪個國家或者城池能夠抵抗蒙軍一個月,而宋朝卻獨立抵抗蒙古鐵騎四十多年,呂文德功不可沒。

然而,呂文德在《射鵰》中,卻「形象鮮明」:膽小怕事、生性怯弱、貪財好色。在《華山論劍》最後一節,郭靖黃蓉得知蒙軍來犯,卻遭安撫使呂文德門子拒絕,不得夜闖衙門。兩人在二更過後施展輕功潛入安撫使府,當時呂文德正擁姬妄,飲酒為樂。當郭黃二人跳下去,郭靖長揖說道:「小人有緊急軍務禀告。」呂文德大驚,高叫:「有刺客!」之後推開姬妄,就往桌底鑽去。

影視中的蒙古軍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蒙古軍 (網上圖片)

到了《襄陽鏖兵》一節,蒙古鐵騎首次攻襄陽時,但見蒙古兵瘋狂攻城,呂文德眼見守禦不住,心中大怯,面如土色的奔到郭靖的身前,叫道:「郭大俠,守不住啦,咱們出城南退罷!」;在《大戰襄陽》一節,守城戰展開期間,呂文德不敢臨城,全身鐵甲披掛,卻帶兩名心愛小妾,躲在小堡中發抖。

在金庸筆下,呂文德只要一聽說敵軍來犯,必然是面如土色,對破敵退兵永遠束手無策,另外他還是個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那安撫使搜刮得金珠山積」。在小說中,百姓的評價是:「守軍統制呂大人是個昏庸無能之徒,幸蒙郭大俠夫婦奮力抗敵⋯⋯」

據史載,呂文德一生「自吾有狄患,而爾有智勇,自奮於兵間,周旋三邊大小百戰者,援蜀今復瀘,其功尤偉......」可謂南宋抗蒙的中流砥柱。當時,宋蒙戰爭持續了四十多年,呂文德跟著趙葵南征北戰,以抗擊蒙古起家,轉戰江淮、湖北、四川各地達30多年,創造了一系列輝煌的戰績。

影視劇中的呂文德。

影視劇中的呂文德。

呂文德將自己親族及家鄉樵夫、炭農等編成了一支部隊「黑炭團」,戰鬥力極強,《元文類·與襄陽呂安撫書》則記載南宋極為倚重他:「列之於三孤,崇之以兩鎮」。專載南宋史事的《錢塘遺事》,記載降元的劉整,曾對謀取襄陽的忽必烈說:「南人惟恃一黑炭團,可以利誘也。」也可側面看出「黑炭團」有多重要。

呂文德屢建邊功,位至顯宦,其家族子弟也馳騁疆場,形成一股龐大的軍事集團。而呂文德軍事集團得以存續多年,就是因為史上著名的奸相權相賈似道的扶持,就是這樣成為了詬病。

1259年,四川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呂文德率部參加宋蒙釣魚城之戰。

1259年,四川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呂文德率部參加宋蒙釣魚城之戰。

當忽必烈繼任大汗,穩定政局後,兵鋒就直指南宋。要塞襄陽、樊城一帶成為宋元爭奪焦點。不過,襄陽、樊城城堅池深,城中兵儲可支數年。在劉整建議下,蒙軍採用圍困戰術,絕其外援,再利誘守將呂文德,遣使送玉帶,並請求在襄陽城外設貿易市場,呂文德同意了。於是蒙古軍以貿易為名,在襄陽城外修築堡壘,為日後攻打襄、樊奠定了第一個據點。呂文德之弟呂文煥發覺蒙古軍的陰謀後加以提醒,但為時已晚。故呂文德常有遺恨,總說:「誤國家者,我也。」,不久憂鬱成疾,背上疽發而死。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