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

歷史長河

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

2021年11月25日 12:40 最後更新:14:41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首《木蘭辭》家傳戶曉,說它屬於北魏《樂府》,朝廷設有樂府官署,負責收集整理民歌、訓練樂工等。《木蘭辭》到了宋代被收入《樂府詩集》。樂府歌辭來源一般有兩種:御用文人創作和民間採集,而《木蘭辭》顯然屬於後者。究竟當時「民間口述」的歷史,有多寫實?現實中有沒有花木蘭?

影視中的花木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花木蘭 (網上圖片)

樂府經典基本上帶有寫實,好像漢魏時期流傳下來的《東門行》、《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都是。由於古代官方修史,帝王將相、改朝換代,不少都怪力亂神,民間小事小人物史書不顯。古時老百姓通過民歌,將他們看到、認為有意義的事口述,再經文人潤色,被官署採集稍加整理成《樂府》,它們也可成為史料補充,相當傳記或非官方大事記。

我們能否從《木蘭辭》中,推算出她真實的故事?由「可汗大點兵」、「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開始,來推斷木蘭生活的年代。據北魏官方文獻,孝文帝改革前,皇帝稱為「可汗」,假若要找到打達十年的戰爭,可找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柔然長達25年的戰爭。到孝文帝漢化運動後,不再有「可汗」,可推斷花木蘭應該生活在拓跋燾的時代。

電影《花木蘭》戰爭場景 (網上圖片)

電影《花木蘭》戰爭場景 (網上圖片)

至於關於花木蘭的籍貫說法很多,有譙郡、宋州、商丘等等,但歷史上這些地方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一帶。商丘,原屬南朝劉宋,拓跋燾在433年將劉宋勢力驅逐,至439年完成中國北方統一。拓跋燾對柔然發動戰爭,從424年開始至449年結束,歷時25年。時空與流傳的花木蘭生平基本相當,花木蘭生於412年,那麼433年商丘歸屬北魏後,木蘭應是21歲,具備代父從軍出擊柔然的可能。

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是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過渡階段,所以「可汗大點兵」和「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等亦符合史實,當奴隸主人或部落首領發動戰爭,每家每戶需出一男丁為兵,由於「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從孝的角度出發,「從此替爺征」就有可能了。

假若以上的情況是成立,花木蘭「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應是抵禦柔然,並發生在拓跋燾擊潰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之後,在東北設六鎮戍邊期間,約在公元435年到447年。據史載,公元439年雙方和親改善了關係,之後的戰爭主要圍繞爭奪西域,到了444年有一次大規模戰爭,「坐擊柔然後期,靳於都南」,北魏大獲全勝。

影視中的花木蘭(左)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花木蘭(左) (網上圖片)

木蘭勝利凱旋之時,應約35歲,朝廷封木蘭為尚書郎。北魏漢化前期,奴隸憑戰功可獲得「自由民」身份,當軍功累積到「策勳十二轉」亦可以做官。且尚書郎的官職雖然靠近中樞,但級別並不大,只位居尚書台下屬各曹。

唐代詩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學者程大昌,明代學者徐文長,清代史學家姚石甫、宋虞庭等人都認為花木蘭確有其人。她靠戰功躋身貴族,那為甚麼史書沒有記載?清代《商丘縣志》的記載可作參考:「……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复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諡『孝烈』。」花木蘭有可能是鮮卑奴隸移民至商丘,憑戰功躋身貴族,《魏書》和《北史》原本應該有她的傳記,但因「以事聞於朝」,女兒身分暴露,犯下欺君,雖赦免,但被褫奪青史留名的機會。

花木蘭卡通 (網上圖片)

花木蘭卡通 (網上圖片)

花木蘭故事靠民間流傳,是中國文學中膾炙人口的女中豪傑,後人也有以她為材,創作戲劇作品,現代還將花木蘭的故事搬上電影銀幕。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