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八路軍「百團大戰」打破日軍「囚籠」圍困 指揮者彭德懷為何遭黨內批判?

歷史長河

八路軍「百團大戰」打破日軍「囚籠」圍困 指揮者彭德懷為何遭黨內批判?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八路軍「百團大戰」打破日軍「囚籠」圍困 指揮者彭德懷為何遭黨內批判?

2021年11月23日 10:00 最後更新:11:14

「百團大戰」是中共在抗戰期間發動的最大規模主動攻擊作戰,在總長近千公里的破擊線上,毀交通,炸橋梁,拔據點,奪關隘,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

百團大戰之前,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一直以小規模的遊擊戰著稱。為什麼到1940年八路軍會發動大兵團作戰的百團大戰呢?

更多相片
戰鬥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

「百團大戰」是中共在抗戰期間發動的最大規模主動攻擊作戰,在總長近千公里的破擊線上,毀交通,炸橋梁,拔據點,奪關隘,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

日軍修建大量炮樓對敵後根據地進行封鎖包圍。

首先,是為了遏制險惡的妥協投降與分裂逆流。1940年,日本急於將侵華戰爭告一階段,以集結更多的兵力南下,奪取英法在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地。為此,日軍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 汪精衛政權。一方面扶植汪精衛偽政權,加緊與蔣介石政權和談;另一方面在桂南、粵北、河套、鄂北、鄂西發動新的攻勢,對重慶進行持續半年多的大轟炸, 並揚言要攻打重慶、昆明、西安。

百團大戰中彭德懷在前線指揮戰鬥。

其次,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至1940年夏,日軍在華北地區建立了3000餘個據點、1萬多個碉堡、5000餘公里鐵路、3萬餘公里公路。這種嚴密而便捷的軍事網絡,使兵力有限的日軍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把抗日根據地與其他地區、根據地與根據地之間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因此,劉伯承把日軍的上述部署稱之為「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

八路軍拆除鐵路路軌。

從1940年8月20日開始到1941年1月下旬(一說1940年12月5日),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集中了大部分主力,發動了對日軍交通線的破襲戰(指破壞或襲擊敵人交通線、通信設施、據點基地等的戰鬥),由於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兵力約27萬人,因此被稱為「百團大戰」。

八路軍及民眾拆除日軍炮樓。

在戰役的第二和第三階段,八路軍繼續掃除了交通線兩側和深入革命根據地內部的敵人據點,並粉碎了敵人大規模的報復「掃蕩」。

戰鬥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

戰鬥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

首先,是為了遏制險惡的妥協投降與分裂逆流。1940年,日本急於將侵華戰爭告一階段,以集結更多的兵力南下,奪取英法在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地。為此,日軍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 汪精衛政權。一方面扶植汪精衛偽政權,加緊與蔣介石政權和談;另一方面在桂南、粵北、河套、鄂北、鄂西發動新的攻勢,對重慶進行持續半年多的大轟炸, 並揚言要攻打重慶、昆明、西安。

中共極其擔憂蔣、汪「統一投降、統一反共(毛澤東1940年7月6日語)」、「中日聯合『剿共』(毛澤東1940年11月9日語)」,希望通過八路軍的英勇抗戰事跡激勵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減少蔣介石政權投降的可能性。

日軍修建大量炮樓對敵後根據地進行封鎖包圍。

日軍修建大量炮樓對敵後根據地進行封鎖包圍。

其次,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至1940年夏,日軍在華北地區建立了3000餘個據點、1萬多個碉堡、5000餘公里鐵路、3萬餘公里公路。這種嚴密而便捷的軍事網絡,使兵力有限的日軍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把抗日根據地與其他地區、根據地與根據地之間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因此,劉伯承把日軍的上述部署稱之為「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

由於日軍的據點相互呼應,要打破這種「囚籠政策」,就不能只在部分地區發起攻擊,而必須在比較廣闊的地區同時發起攻擊。八路軍總部決定從1940年8月20日起,在華北敵後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的戰役。

百團大戰中彭德懷在前線指揮戰鬥。

百團大戰中彭德懷在前線指揮戰鬥。

從1940年8月20日開始到1941年1月下旬(一說1940年12月5日),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集中了大部分主力,發動了對日軍交通線的破襲戰(指破壞或襲擊敵人交通線、通信設施、據點基地等的戰鬥),由於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兵力約27萬人,因此被稱為「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到9月10日,是百團大戰的第一階段,八路軍拔除了敵人在華北各主要鐵路、公路上的無數大小據點,提出「不留一條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橋梁」的戰鬥口號,他們把路基一段一段挖掉,把枕木燒毀,使日軍在華北的交通網完全陷於癱瘓。

八路軍拆除鐵路路軌。

八路軍拆除鐵路路軌。

在戰役的第二和第三階段,八路軍繼續掃除了交通線兩側和深入革命根據地內部的敵人據點,並粉碎了敵人大規模的報復「掃蕩」。

1941年1月下旬,百團大戰以八路軍取得勝利而告結束。據中共資料指出在這次戰役中,八路軍一共進行了1800多次戰鬥,拔除敵人據點約3000個,擊斃擊傷日偽軍2.58萬人,俘虜敵人1.8萬多人,並且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八路軍也付出巨大代價:陣亡5890人,負傷11700人,中毒21182人,失蹤307人。

八路軍及民眾拆除日軍炮樓。

八路軍及民眾拆除日軍炮樓。

中共內部對於百團大戰的評價因歷史進程而先後出現過一定的出入。百團大戰剛勝利時,中共中央對此十分肯定,毛澤東還要求彭德懷有機會再多組織幾次。但在1941年、1942日軍大掃蕩導致八路軍極端困難後,彭德懷一度受到毛澤東等人的批評,被指責沒有完全執行毛澤東的抗戰相持時期的軍事戰略(即「山地遊擊戰為主,可能條件下進行陣地戰,避免決戰」),打成了大規模的「消耗戰」,過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犧牲了中共領導的一些抗日力量。

自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華北工作座談會開始,到廬山會議,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彭德懷背上「擅自發動百團大戰」,不遵循中央軍事方針的罪名,受到批判和迫害。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