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浴血抗戰

歷史長河

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浴血抗戰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浴血抗戰

2021年12月14日 10:00 最後更新:14:35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創建和領導的抗日武裝部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中國共產黨先後派出楊靖宇、周保中、趙尚志等共產黨員分赴東北各地,創建抗日武裝。部分原東北軍、中共抗日游擊隊、農民暴動武裝、義勇軍等武裝力量,1936年逐漸在中共的領導下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的戰士們整裝准備出擊。

東北抗日聯軍的戰士們整裝准備出擊。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東北抗日聯軍輾轉於白山黑水之間,進行了長達14年不屈不撓的鬥爭,開闢了中國最早、堅持時間最長的抗日戰場。

在長期的抗戰中,東北抗聯孤懸敵後、武器簡陋,缺衣少食、挨凍受餓,面對挑戰人類極限的最惡劣條件和最殘酷鬥爭環境,在深山野林、冰天雪地裡與數十萬敵人進行殊死搏鬥,湧現出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一大批民族英雄。

十四年抗戰,東北抗日聯軍共殲滅日軍17萬餘人,牽制日軍兵力達76萬,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靖宇(左),趙尚志(中),趙一曼(右)。

楊靖宇(左),趙尚志(中),趙一曼(右)。

2017年1月,教育部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在全國中小學教材中,將中國人民抗日抗爭中,「八年抗戰」的說法,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即抗戰歷史要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算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而非以往的1937年「七七事變」到1945年。

今年(2021年)是九一八事變90年。

今年(2021年)是九一八事變90年。

早在1945年4月,中共七大上,毛澤東作了著名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報告中雖然也有「八年」、「八年來」的說法,但明確說到:「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

東北抗日聯軍進行十四年浴血抗戰。

東北抗日聯軍進行十四年浴血抗戰。

2015年7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就有過類似的論述:「我們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八年的歷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後十四年抗戰的歷史,十四年要貫通下來統一研究。」

因此,「十四年抗戰」的歷史觀,不但有助於還原歷史真相,更能夠讓那些抗戰英雄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同時也有利於世人牢記歷史教訓,以鞏固當前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