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周瑜真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史實到底如何?

歷史長河

周瑜真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史實到底如何?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周瑜真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史實到底如何?

2021年12月30日 15:30 最後更新:16:35

《三國演義》這部明清小說,被形容「偉大」甚不誇張,因為它的影響力家喻戶曉:曹操的白臉陰險、劉備敦厚知人、還有周瑜與諸葛亮間的鬥才鬥智......

小說畢竟會將歷史藝術化處理,人物情節描述也會為切合小說發展適當加了味精。小說結終比正史更具影響力,令後世多誤以《演義》為藍本來評價歷史人物,周瑜就是一個其中的特例。在《演義》通行前,文人學士對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評價很高,北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著名例子。當《演義》普及,周瑜對手正是被神化的諸葛亮,瑜亮較量,周瑜被貼上器量狹小的標籤,後來更死於嫉妒:「既生瑜,何生亮!」,讓一代名將蒙冤。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據記載,周瑜儒雅風流、氣度軒昂,很有大將風度。周瑜非常顧全大局,氣量寬宏。他贏得老將程普的敬重就是例證。劉宋時期的史學家裴松之《三國志注》引用西晉虞溥《江表傳》記載,程普為江東老將,不甘心為周瑜副手,「數陵侮瑜」,周瑜以大局為重,不與計較,態度謙恭溫和,程普後來真心折服:「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程普形容與周瑜交往,如同品飲甘醇的美酒,不自覺被感染陶醉。此事後來亦發展成成語「如飲醇醪」,形容一個人心胸寬廣氣量宏大,很值得交往。

影視中的諸葛亮(左) 與周瑜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左) 與周瑜 (網上圖片)

史實上的周瑜死於210年,時年僅36。作為一個政治及軍事家來說,真的很年輕。史書上說是生病,那甚麼病?不得而知。《演義》說他被孔明氣死,當不必信以為真。不過周瑜之死,與諸葛亮或許有些瓜葛。

瑜亮兩人各為其主,政治謀略水火不容。諸葛亮輔佐劉備成帝業的「隆中路線」地盤以荊州及益州為基礎;至於東吳路線則是「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即奪取荊州、益州,劃江與曹操抗衡。

赤壁戰後,周瑜與曹仁爭奪荊州南郡,打了一年多,周瑜雖取得勝利但費了很大力氣,左肋還受了箭傷。孫權拜他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駐江陵。劉備在江南,在原荊州州牧劉表之子劉琦死後自稱荊州牧,駐屯在公安。臥床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周瑜心上可有心病。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三國志·周瑜傳》載,公元210年,劉備入吳,周瑜反對借出荊州,並向吳主孫權獻計軟禁劉備,分割關、張,目的顯然要消滅劉備集團。但孫權出於當時形勢而不用,還答應把荊州南郡借給劉備。

要周瑜讓出地盤,周瑜生氣可想而知。周瑜不向劉備交割南郡,反向孫權建議出兵伐西川,《周瑜傳》載,周瑜建議趁曹操吃了赤壁大敗之機:「乞與奮威(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東吳進西川需出動大軍,必需謹慎,而孫瑜是孫權的堂弟,一直與周瑜並肩作戰,這也許也打消孫權疑慮,這次孫權同意讓周瑜帶領大軍西行。劉備知悉,發出警告,派兵阻攔,周瑜未敢輕進,駐屯巴丘。但周瑜這時也就死在這裡。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周瑜 (網上圖片)

赤壁戰後,周瑜一直帶著箭傷在前線戰鬥,既要防曹,又要西征;面前有劉備擋道,周瑜的計劃是難以實現,所以憂勞成疾死在巴丘,也不誇張。周瑜死後,孫權極為悲哀。他說:「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後來孫權稱帝,撫今追昔,還念念不忘指:「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由此可見周瑜對孫吳政權的貢獻。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