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北京分享追蹤Omicron病例實戰經驗 了解內地如何科學抗疫

博客文章

北京分享追蹤Omicron病例實戰經驗 了解內地如何科學抗疫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北京分享追蹤Omicron病例實戰經驗 了解內地如何科學抗疫

2022年01月19日 12:25 最後更新:13:00

奧密克戎變異株首襲北京,海淀區本月17日至18日新增2宗本土確診病例,並且從一份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郵件中驗出核酸陽性。海淀區疾控中心主任江初昨日向傳媒解說,也能讓我們一探究竟國家如何科學抗疫,同時企業和民眾的警覺性,亦是阻斷傳播鏈的關鍵。

江初指出, 18日新增病例在15日新增病例發病期間,沒有與其直接接觸的經歷,但到訪過其辦公室,由於辦公場所多為密閉環境,冬天出於保暖目的,室內新風量減少,可能造成病毒較長時間停留,再加上18日新增病例因身體原因而未能接種新冠疫苗,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海淀區疾控中心主任江初。

海淀區疾控中心主任江初。

江初續指,15日新增病例出現時,曾引起疾控部門的高度關注,擔心這例沒有接觸過高風險人群、沒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甚至沒出過京的病例背後,隱藏著更多沒有浮出水面的患者。然而,通過細緻流調和先進的基因測序技術,疾控部門很快鎖定了這例病例與陽性國際郵件之間的關係。

江初說:「通過人員、環境監測,我們發現其污染範圍較小,其傳播鏈和接觸方式都較為明晰。順藤摸瓜,我們很快對密接、次密接、風險人員和風險點位進行了行之有效的管控,避免造成更大規模的傳播。未來幾天裡,不排除在管控人員裡會繼續出現發病感染者,但我認為只要傳播鏈清晰,疫情在短時間內受到控制是很有希望的」。

被問到病例自述近期收發過國際郵件,與以往處理過新冠病毒「物傳人」的情況有何不同,江初解釋指,這是北京首次應對奧密克戎變異株,海淀區疾控中心亦沒有處置過新冠病毒物傳人的情況。雖然北京在郵件包裹上檢測到過新冠病毒,但含量非常低,病毒在外界環境一般存活2到3天后活性會大大降低。而本次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郵件,在檢測過程中體現出的病毒量和存活時間都超出預期。

江初認為,整個郵寄過程長達8天,還有可能造成物傳人感染,讓他們對新冠病毒有了新的認識,也再次敲響防範新冠病毒的警鐘。

奧密克戎變異株首襲北京。

奧密克戎變異株首襲北京。

江初又提到「排查快、流調快、管控快」的重要性,例如15日新增病例工作的單位有一項明確要求,就是發現健康狀況異常的員工,須攜帶核酸陰性證明返崗;患者也履行了個人防控責任,感到不適及時報告、檢測。他坦言,如果單位沒有提出這個要求,抑或個人沒有報告,堅持帶病上班,那都有可能造成較大範圍的傳播,因此「早發現」對本次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談到對奧密克戎的看法,江初認為,奧密克戎感染通常潛伏期短,病症較輕,起病時幾乎很難被患者自身察覺,當患者出現明顯症狀,如咽部不適、低燒等,就會有非常多的病毒量,所以它具有傳播性強,但傳播隱匿的特點。他提醒市民,一定要對奧密克戎抱有高度的警惕性,時刻做好自身的健康監測,一旦發現自身出現新冠肺炎相關的症狀,要及時就醫。

江初建議在疫情期間,要對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郵件提高警惕。

江初建議在疫情期間,要對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郵件提高警惕。

由於15日新增病例不排除其經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江初建議在疫情期間,要對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郵件提高警惕,減少接觸,同時不要去中高風險地區,非必須不出境,非必要不出京。他引述疾控中心總結了規避感染風險的三個重要因素:戴口罩、常通風和保持安全距離,即戴口罩要做到4小時一換,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保持2米及以上距離,如果能同時做到這三點,感染病毒的風險基本很小,所以疫情期間,市民要儘量避免置身於密閉的電梯或不戴口罩的聚餐等環境。

究竟疫苗對預防奧密克戎仍有效嗎?江初回應稱,奧密克戎變異株對現有疫苗並未完全出現免疫逃逸,即使現有疫苗對其預防感染的能力有所下降,但預防重症和死亡仍有明顯效果,例如根據中國的臨床資料顯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超過6成未有接種疫苗,而接種三針疫苗的患者都幾乎沒有發展成重症。目前,接種疫苗仍是抵禦病毒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鑑於人們接種過第一針、第二針後,體內產生的抗體會逐漸下降,再加上6個月後再接種加強針,能夠數十倍增加體內產生的抗體滴度,他呼籲,沒有禁忌症的人群,積極主動,盡早盡快接種疫苗,特別是加強針。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確診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