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有專家反對大規模挖掘秦陵 理由有七項……

歷史長河

有專家反對大規模挖掘秦陵  理由有七項……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有專家反對大規模挖掘秦陵 理由有七項……

2022年01月27日 10:00 最後更新:04月24日 15:38

最近消息傳來,中國考古界再有重大發現,在秦始皇陵西側陪葬大墓發掘出一批新的珍稀文物,不但為歷史學家的研究提供最新線索,也助今日民眾了解昔日皇族的奢華文化。但其實,內地有不少考古專家、相關政府官員是不贊成大規模挖掘秦陵的。

早在2009年,當內地考古工作人員對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展開第三次發掘時,曾再度引發「該不該發掘秦陵」的爭論。有人主張發掘,以揭歷史謎團,並豐富中華文明內涵;甚至認為,打開秦陵之門,它將成世界上最大和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有利旅遊觀光及提升中國形象。然而,反對者也有其理由,簡述如下:

更多相片

最近消息傳來,中國考古界再有重大發現,在秦始皇陵西側陪葬大墓發掘出一批新的珍稀文物,不但為歷史學家的研究提供最新線索,也助今日民眾了解昔日皇族的奢華文化。但其實,內地有不少考古專家、相關政府官員是不贊成大規模挖掘秦陵的。

二、地宮極深 發掘易損土木結構

三、發掘需時太長 時間成本高昂

四、研究能力有限 後續修復不易

五、保護文物技術不够成熟

六、投資太大 人力物力不足

七、相關國際組織可能干預

一、挖掉大量封土 使地面景觀消失

中國墳墓的結構,分為地下的墓和地上的墳兩部分。在古代,地面以上的封土區別不大,漢代以前的墓室以土坑墓為主,就是往地下挖一個深坑,放入棺木和陪葬品,再在墓口鋪上大木頭做蓋,再厚厚地覆上土。但時間久了,蓋在墓口的木頭腐朽,會容易塌方,墓室會被掉下來的土填滿,再無空隙。這種情況到了西漢之後才有改變───墓室大量改用磚頭,不易塌方。

所以,早於西漢的秦陵,難免被塌下的填土埋實,墓室內部不太可能存在太多空間。如果要挖秦陵,不像漢墓段只挖一個洞後就能直接進入墓室,而只能先挖掉大面積封土,直到挖到秦始皇的靈柩。這樣一來,秦陵巍峨的封土景觀就消失了,更何況,封土本身也是歷史遺蹟的一部分。

二、地宮極深 發掘易損土木結構

考古探測初步發現,秦陵地宮距地面約35米,相當於今日15層樓。這樣的高度立壁,如果是用石頭或磚砌成的還算牢固,如果是土壁就很容易塌方。當然可以加固,但就會改變立壁的原始形態。現實中,兵馬俑坑離地表3到5米,我們在地表圍上圍欄,不用下去也能看清楚。可是,地宮比兵馬俑坑深至少10倍,如果要看清楚,就要建造電梯樓梯,更會破壞地宮內部原有的土木結構。

三、發掘需時太長 時間成本高昂

如果用最機械的算法,不計算時間成本,不考慮實際埋藏狀況,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只算發掘面積的話,看看以位於陝西寶雞市鳳翔縣的秦景公一號大墓為例吧。它是是中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的先秦墓葬。秦陵面積25萬平方米,大約是秦公大墓的50倍大,後者從1976年起整整挖了10年。那按照推算,秦陵就要挖500年。

另外,以秦陵兵馬俑作例子,俑坑總面積約21000平方米,秦陵面積大約是它的13倍,深度為它的6至7倍。兵馬俑坑前後挖了30年,才挖了大約4700平方米。然而,秦陵面積是兵馬俑坑已挖掘的總面積的50多倍,途中遇到像挖兵馬俑的特殊情況或異常需要停工的話,挖掘時間會更長。

以上的算法很粗疏,但也能說明,兵馬俑坑經過30年僅發掘了三分之一。事實上,秦俑考古隊自組建以來已經歷了三代人,任務任重道遠,十分艱鉅,需要幾代人,乃至幾百年堅持不懈地努力。挖開秦陵或許可產生達上百億的經濟效益,但秦陵挖需要的,更多是時間成本。

四、研究能力有限 後續修復不易

地宮的發掘涉及一系列勘測、鑽探、發掘、修復技術。中國沒有科學揭示土木建築陵寢先例,缺乏發掘經驗。常言,如果現代考古學家錯失一個發現,技術能力更強的後人還有機會去發現,貿然發掘,一旦因為方法或研究能力的限制而出現失誤,就會難以彌補。

加上發掘後,真的出土種類繁多的遺物,還有大量後續的修復工作。專家估計,兵馬俑目前修復完好陶俑、陶馬等,約佔總數七分之一。這僅僅是修復兵馬俑的工作量,還沒算秦陵很可能出土比兵馬俑更複雜的文物,還有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關等。這是在大量發掘前要了解的條件和前提。

五、保護文物技術不够成熟

按照記載,秦陵地宮中的文物如果沒有被盜掘或破壞,肯定極為豐富。但是,彩繪、帛畫、壁畫、漆器、竹簡、陶器、木器等文物一旦被挖掘出土,保護問題將令人頭痛。當年,發掘出彩色兵馬俑時,考古人員發現,它們身上的生漆底層變化很快,一分鐘後,漆層開始起翹和龜裂,五六分鐘後就會捲曲脫落。因此,每清理一小片,就要立即採取保護措施。清理一件彩色兵馬俑往往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

據媒體報道指,文物即便不是絲織品等容易變質的有機物,相對不太容易變化的無機物,一直暴露於空氣中,也會生出幾十種病菌。為了攻克保護技術的難關,科技人員費盡了心力。另外,這些可移動的文物,還可以搬到博物館室內處理,可控制溫度、濕度、光度。但是,地宮遺蹟無法移走,只能就地保護。現時考古學家還沒有非常成熟的經驗和技術。

六、投資太大  人力物力不足

即使現在中國經濟條件理想,但發掘秦陵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是巨大的。假如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工程無法啟動及長期維繫。現在中國建一個省級博物館動輒耗資上億元人民幣。好像貝聿銘設計、2006年啟用的蘇州博物館,建築面積相當於秦陵地宮的十分之一,當時的總投資已高達3.39億元。那麼,挖秦陵需要多少投資?挖好以後建造博物館又要多少投資?日常維護又要花多少錢?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更難以預料。

據指,當年三峽工程文物搶救時,曾有來自中國各地的近百支考古隊同時作業,歷經十多年只搶救出淹沒區十分之一左右的主要文物。如果發掘秦陵,按規模也需要召集中國,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員。但當時規劃在建的秦陵遺址公園,已投資了5億多元,佔地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七八十個故宮,這幾乎是一個城市規模,更不用說地宮了。

七、相關國際組織可能干預

秦陵是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國際著名遺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會否出面干預對秦陵的發掘?怎麼干預也是未知數。即使最終同意,那會不會像當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新水壩,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集20多個國家參與?如果真的國際化,考古發掘標準有衝突如何處理?如何應對一些拿走資料研究的組織?這可是不少主張挖秦陵的人沒想到的。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