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河伯東行遇北海之神 「望洋興嘆」大自然奇觀

史空穿梭

河伯東行遇北海之神  「望洋興嘆」大自然奇觀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河伯東行遇北海之神 「望洋興嘆」大自然奇觀

2022年05月19日 20:00 最後更新:21:18

成語最早出自戰國莊子之《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名叫河伯。他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浪濤,為黃河之大,景色之美,興奮不已,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全在這裡了。有一天,他順著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今為渤海)。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河伯向東遙望,只見浩瀚的大海無邊無際,看不見水流的盡頭,他很驚訝,情不自禁地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道:「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己了。』這不正是說我嗎?」

北海若點點頭,安慰他說:「是的,對井底的蛙,是不能跟牠談海之大,因為牠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對只在夏天生存的蟲,不能跟牠談冬天的冰,因為牠受到氣候時令的限制;對知識淺陋的曲士,你不能跟他談大道理,因為他受狹隘的教育拘束。現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瀚的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才可以同我談論大道理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北海若還說,天下所有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條川流都歸注到大海;無論春天或秋天,大海總沒有變化;無論乾旱水澇,大海永遠沒有感覺。這就是大海勝過江河水流之處。

「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不就像一個小石頭浸在大湖裡嗎?國家在四海之內,不是像太倉中的一粒細米嗎?世上的物類數以萬計,人只是萬物之一。人與萬物比較起來,不是像馬身上的一根毛嗎?……」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望洋興嘆」原指,面對偉大的事物,才感到自己渺小,後比喻因眼界大開而驚奇讚嘆,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無可奈何。

往下看更多文章

郭象出仕 「口若懸河」受讚賞

2024年05月06日 20:00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