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沒想到屈原投江的背後還有着濃濃的巫術色彩

歷史長河

沒想到屈原投江的背後還有着濃濃的巫術色彩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沒想到屈原投江的背後還有着濃濃的巫術色彩

2022年06月06日 21:24 最後更新:21:47

相信大家都對端午節屈原投江這個故事都有所耳聞,故事中的屈原作為楚國早期的重臣,不但擁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稱,還深受楚懷王信任。可是由於他性格過於耿直,所以不幸受到佞臣的排擠和誹謗,以致於他漸漸失去了君寵。 其後登基繼位的頃襄王更是荒淫無道,誤信讒言,把屈原流放到南蠻荒僻之地。恰逢此時,秦將白起便南下攻楚。遠在南方的屈原眼見來勢湧湧的秦軍攻破國都郢都,這一份的無力感使他內心飽受煎熬。他行至長江邊,作《懷沙》一賦,便身抱一石縱身投江。儘管百姓划船而救,但屢尋不獲其人。只好向江投米團,以防屈原之身被魚所吞食。因此後來每年端陽之時,百姓都以吃粽子、划龍舟的儀式去紀念屈原的傲骨與愛國精神。

屈原(網上圖片)

屈原(網上圖片)

可是大家有想過屈原投江這故事其實還有別的探索角度嗎?比如為甚麼屈原選擇投江而亡而非跳崖呢?其實在這個故事背後可以找到不少江南楚地巫術的痕跡和儒道文化的色彩。

屈原流放江南(網上圖片)

屈原流放江南(網上圖片)

首先,屈原決定投江自盡的原因在於先秦前世人有死後「水世界」的原始思維。水不僅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更具有再生永恆、延續生命的意義。一經生命之水的洗禮,已死之軀便能得到再生之機。鯀死後「化為黃熊,入於羽淵」的神話正是反映着古代楚文化中,水生生不息的生命觀。因此,當高潔的理想與混沌的現實有所衝突時,水便成為了屈原寄愁慰思的重要對象,如「望北山而流涕兮,臨江水而太息」便是影射屈原流落南蠻、飄泊無依之愁。水除了象徵屈原生命如浮萍般無所靠依,也表現了屈原對現世污濁的絕望,以及在以自沉於水的方式來昇華其生命的境界和在自己理想世界再生的期盼。

屈原投江(網上圖片)

屈原投江(網上圖片)

除了「水世界」,「水」在先秦時代都有純凈、清潔的特點,而這一點在儒道兩家的經典都有所提及,只不過先秦儒道兩家對於滄浪之水都有着不同詮釋。儒家的《禮記》、《孔子家語》有載「澡身浴德」的尚潔人生哲學;《荀子》、《韓詩外傳》亦援引滄浪歌之「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作為其潔身修養的自我期許。而〈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則代表著先秦儒家潔德馨香之意。儒家看重人的修養與立身,這樣的思想同樣為屈原所重。

相較於儒家對水修養思想的關註,道家則不啻於水之清濁,更加強調的是隨順自然、超然物外的態度。從漁父與屈原的對談中,可以發現漁父以滄浪之水為喻,以期告訴屈原看淡清濁是非之分,順勢而為,方能不凝滯於物。而與世推移。屈原執著於清濁之分,徒使自己的生命破裂、不得安頓。

儒家取水之清,漁父則更重視逍遙物外的理學哲思。然而屈原最後選擇沉江是出自儒家的思維方式,對混沌亂世發出內心沉重的吶喊。從上可以看出,普通基層市民與士大夫不同的思想學術取向。

無論如何,屈原投江這個故事背後可考究之處繁多。它除了是一個民俗故事之外,當中還反映着民俗色彩、思想學術等歷史元素。

屈原於江邊徘徊(網上圖片)

屈原於江邊徘徊(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徵兵歌《送郎當紅軍》

2024年04月29日 10:00

從唐代杜甫詩《兵車行》的「耶孃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到近來解放軍徵兵的宣傳大片來看,歷來徵兵都不是易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紅軍為了招兵,流出《送郎當紅軍》一曲,「切莫想家庭,妹妹會小心」。

《送郎當紅軍》曲譜 (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曲譜 (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誕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西,在紅軍開始長征時迅速由江西傳播到相鄰的革命根據地,後又隨著紅軍長征流傳到了各地。這首歌謠是江西女性支持革命無私心聲的真實流露,表現了江西女性,尤其是紅軍妻子深明大義、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情懷和珍愛親人、關心親人、期盼團圓的革命柔情。

在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中,除了重利的商人,考科舉的學子,中國人很少有別離他鄉的。商人離妻別子,為的是賺錢養家;學子離鄉,為的是高中做官;平民百姓偶然別離,為的是人生的義務與責任。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蠟像《擴大紅軍》(網上圖片)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蠟像《擴大紅軍》(網上圖片)

分離在中國文化中是冷清與淒慘的,有無奈與不舍。文學作品中描寫分離的詩文,可以說是一字一淚,包含著離別人的無限情愫。其中的意蘊,只有別離人自知。民間諺語「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裡包含著別離的多少辛酸。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大地上,誕生了一支與眾不同的軍隊,人稱它為紅軍,在紅軍離別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與所有分離不同的分離,那就是妻子唱歌送郎當紅軍。

夫唱婦隨,革命道路上的農民夫妻。(網上圖片)

夫唱婦隨,革命道路上的農民夫妻。(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的隊伍中,有新婚燕爾的年輕妻子,有相濡以沫的中年妻子。難道她們不懂得分別的意味,不知曉分別的後果,不懂得夫妻一別就可能是永別?她們的丈夫是去參軍打仗,「要戰鬥,就會有犧牲」。

懂得,她們都懂得,而且她們懂得的比我們要多,但她們比我們要高尚。她們懂得只有割捨自己的小家才會有人民的大家,她們懂得只有獻身革命,才有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於是,她們以自己的毅力、膽識、決心、柔情,用純真的情懷唱起了《送郎當紅軍》,情感真熾,聽者為之動容。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當年便是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網上圖片)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當年便是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網上圖片)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生於1894年,2008年去世。當時,她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在其後的70多年中,她每天唱著這首歌,期盼著有一天她的丈夫朱吉梯能夠凱旋而歸。「革命呐成功啊,親郎回家庭」,這是一種期盼,一種希望,更是一種寄託。儘管青絲唱成了白髮,儘管明眸唱成了濁眼,但她依然在遙望、唱著這首歌、等待著她當年送走的丈夫能夠凱旋而歸。正是有了這些舍小家顧大家的她們,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現在解放軍的宣傳片有時用上明星 (網上圖片)

現在解放軍的宣傳片有時用上明星 (網上圖片)

不只是留在家中照顧老幼的女子們會唱《送郎當紅軍》,紅軍戰士也會唱。黃加棟老人是1933年參加紅軍的,當年的很多事情他已經淡忘了,可是那首《送郎當紅軍》卻準確無誤地留在了他的記憶裡。但無論誰唱,唱《送郎當紅軍》,就是唱紅軍與親人們的故事,唱《送郎當紅軍》,就會激起一種慷慨坦蕩的氣魄。

另一款解放軍宣傳片,主打「參軍報國,準備出發」。(網上圖片)

另一款解放軍宣傳片,主打「參軍報國,準備出發」。(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的民歌原型是《懷胎調》,這是一首真正原生態的江西民歌,沒有經過整理改編,基本上保持了原來風貌。當年,這首歌受到了各個進步劇團的青睞,在「擴大百萬紅軍」的宣傳中,每次演出都會唱它,每次演唱後人們都會深受感召,掀起一片參軍熱潮。其實,只要是紅軍生活或經過的地方,都有這種歌謠在流傳。現在流行的版本只是諸多版本中的一種。歌名相同,歌詞大同小異,曲調各不相同,附著在歌詞上的故事也不相同。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