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專家:Omicron變異株BA.5免疫逃逸能力強 或將提高重症率

博客文章

專家:Omicron變異株BA.5免疫逃逸能力強 或將提高重症率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專家:Omicron變異株BA.5免疫逃逸能力強 或將提高重症率

2022年07月07日 17:47 最後更新:17:55

根據業內專家表示,除了傳播速度更快、病毒載量更高,Omicron變異株新分支BA.5相較於Omicron以往的變異株出現了入侵肺部、具有很強免疫逃逸能力的新情況,或將提高重症率。針對如何防控的問題,專家表示,適當的核酸檢測策略可以實現社會面傳播前的有效控制。

7月5日,在西安市新城區中山門街道一處采樣點,醫務人員在雨中為市民進行核酸采樣。《陝西日報》圖片

7月5日,在西安市新城區中山門街道一處采樣點,醫務人員在雨中為市民進行核酸采樣。《陝西日報》圖片

一位免疫學者對內地媒體《科技日報》記者表示: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仍會再一次感染BA.5,此外,BA.5對肺功能的影響增大,必須密切關注。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中心副教授李克峰解釋,之前的原始毒株能夠利用肺泡細胞有而上呼吸道沒有的蛋白入侵人類的肺部,增加重症風險,Omicron BA.1失去了這個能力,大多感染上呼吸道,而BA.5又找回了這個能力,「重拾」肺部感染。

談及BA.5與BA.5.2的關係,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童貽剛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解釋,BA.5.2是BA.5的分支,相較BA.5在非S蛋白上有1個氨基酸變異,預估其特性與BA.5差異不大,有模型根據變異序列推算,BA.5.2較BA.5相對增長優勢(relative growth advantage)增加20%,但其置信區間較低(8%—32%)。

「今年2月份以來,我國流行的主要毒株是OmicronBA.2亞分支系列。」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王文玲此前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介紹,全球病毒基因共享數據分析顯示BA.5近期佔比上升較快,初步研究認為BA.4和BA.5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略有增強。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王文玲。《中國網》圖片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王文玲。《中國網》圖片

為什麼BA.5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強?北京大學謝曉亮院士團隊及其合作團隊對不同變異分支的S蛋白進行了構象分析(分析鑰匙上的紋路),並將其與不同的中和抗體、細胞受體等匹配檢測親和力。研究發現,BA.5上的F486V和L452R突變可成功逃逸多種抗體的識別,未降低對hACE2的親和力。

這一發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表明,BA.5具有很強的免疫逃逸能力,除了可能對疫苗接種者造成突破性感染,還可以逃逸早期Omicron變異株BA.1感染激發的抗體。

也就是說,BA.5憑借在刺突蛋白486、452等位點上的變化,不僅能打開人細胞上的「鎖」,還更好地逃避了人體內中和抗體的「截獲」。這一變化將使得防控難度有所增加。

由於大多感染上呼吸道,Omicron早前分支(BA.1、BA.2)的感染者多為輕症。新近的研究卻發現,BA.5分支能夠感染肺泡細胞。

一項由東京大學、京都大學、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等27家科研單位聯合發表的研究顯示,BA.4、BA.5對人類肺泡細胞有著比BA.2更強的感染能力。

李克峰解釋,這與人體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TMPRSS2相關,這種蛋白存在於在肺泡細胞表面,是否能感染肺部,取決於能不能利用好這一蛋白。Omicron早前分支並不能很好地和TMPRSS2結合,而現在BA.5對TMPRSS2的結合力增加了,繼而感染肺部。

多項研究表明,TMPRSS2被業界認為是治療流感病毒與冠狀病毒感染的潛在靶點。這一跨膜蛋白「放行」,病毒就能通過膜融合方式進入宿主細胞。

BA.5的變異使其重新打通了「膜融合」的分子機制,前述研究的動物試驗也證明,BA.5比BA.2更具致病性。

這一結論可得到一定程度的驗證。不久前的數據顯示,隨著BA.5感染者的增加,以色列新冠患者中有170人重症,較一周前上升95.4%。

西安市相關負責人在介紹此次引發西安疫情的BA.5.2分支時表示,其感染病例的CT值低,傳染性強,西安市當前疫情形勢嚴峻複雜,引起社區續發傳播風險高。

7月5日,西安市政府新聞辦召開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76場),通報疫情防控最新情況。

7月5日,西安市政府新聞辦召開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76場),通報疫情防控最新情況。

針對如何防控的問題,前述免疫學者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BA.5.2的CT值低意味著感染者病毒載量大,載量大代表體內病毒數量多,易傳播,同時也易被檢出。因此,適當的核酸檢測策略可以實現社會面傳播前的有效控制。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