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湯顯祖《牡丹亭》既講人慾也講天理 抨擊「程朱理學」

歷史長河

湯顯祖《牡丹亭》既講人慾也講天理 抨擊「程朱理學」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湯顯祖《牡丹亭》既講人慾也講天理 抨擊「程朱理學」

2022年07月21日 15:30 最後更新:20:49

程朱理學,又稱為性理學,是在宋朝以後由程頤、朱熹等人所發展出來的儒家流派。當時,世人認為在這萬物紛擾交錯的世界中,如果人們無法收斂私慾,就會被本能所控制,從而失去「自理」的能力及偏離了天道。因此,為了人能依乎天理、社會可以依「禮」而行,朱熹以「存天理,滅人慾」作為他重要的學術觀點。換句話說,即是要革除私慾、淫慾等貪慾。可以說,往後「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等賢媛淑女標準都是從這發展而來。

然而,這樣神聖不可侵犯,甚至到了不通人情的地步的禁慾主義其實是很難長存。更何況明末世間動蕩,有不少人在這風雨欲來之際向這樣的「正統思想」提出了挑戰,比如有「溫陵先師」之稱的李贄,他因受理學迫害,而入獄後自刎。生前,他便主張「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嘗試破除當時那「吃人的禮教」。

除了李贄,當時以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為題的世情小說亦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市場,而當中最為矚目的可以說是由湯顯祖所作的《牡丹亭》。《牡丹亭》能夠一越眾多作品在昆曲舞台上大放異彩,甚至連其劇本都能被人摩挲賞鑒,是因為湯顯祖是第一人敢於以「至情」作為作品主題,而「至情」這一思潮除了影響一眾文人,更是在閨婦中引起極大回響。

2018年,在陝西大劇院上演的《牡丹亭》的劇照(網上圖片)

2018年,在陝西大劇院上演的《牡丹亭》的劇照(網上圖片)

那麼到底甚麼是「至情」?普通的愛慕可以算作「至情」嗎?不行。在湯顯祖眼中,至死不悔、生死難阻的才算是情之至。譬如知文達禮的杜麗娘因無端而發的情,衝破禮教的束縛,為柳夢梅死而復生才是「至情」代表。當然如果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杜麗娘和柳夢梅這段曠世奇戀跟本不可能問世,所以湯顯祖的「至情」在男主角柳夢梅身上也可以覓得其跡。雖說柳夢梅對杜麗娘的痴戀只是一時的見色起意,但不可否認他的一見鍾情是經得起考驗的。面對「饒有風情」的韶陽小姑,柳夢梅仍坐懷不亂。戰亂之際,柳夢梅一介文弱書生,因為要幫助死去的杜麗娘尋父,義無反顧到前線去。哪怕杜寶把他誤認為棍徒,甚至決意判斬他這個劫坟賊時,他都毫不露怯,還句句還擊。正是因為他那婚走臨安,一心追尋着麗娘的魄力,以及他信守着「必定為妻」這份承諾時的擔當使他一度成為明代女性的夢中情郎。在《吳吳三婦合評牡丹亭》評點本中,作者們就視情深意重的柳夢梅為男子典範。

杜麗娘還魂後,兩人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網上圖片)

杜麗娘還魂後,兩人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網上圖片)

明代的「至情」觀除了談及情竇初開的愛慾外,亦有涉及情慾初嘗的肉慾和可望不可即的權慾。麗娘在花園尋春後,因為在夢到男女翻雲覆雨之事,而隱隱約約地感受到情慾之妙;另一方面,寒門書生柳夢梅因為上京赴考,而陷入了窮困潦倒的窘態。因為理想與現實間的巨大反差,使他在夢中滋生了蟾宫折桂之念,所以柳夢梅把麗娘幻想成夢中仙子,放蕩留連而不自知。權慾、愛慾、性慾,三者正是明朝禮教中的禁區。《牡丹亭》能橫空出世,大放異彩就代表時人不會因為因慾成夢而感到可恥。雖說大有封建衛道者因為麗娘在夢中浮想翩翩而斥她「淫奔」,但仍有很多人視她這種反壓抑為思想解放。

蟾宫折桂,即男子希望自己科舉及第,過上夫榮妻貴的生活(網上圖片)

蟾宫折桂,即男子希望自己科舉及第,過上夫榮妻貴的生活(網上圖片)

儘管至情觀並不等同當今的個性解放,因為不少點評者還是認為兩人幽會為無媒之合,有違禮教,但至少時人已經可以大方接受這種「色飛意奪」的幽歡場境,至少說明他們可以好好區分慾望的正當性和放縱。

往下看更多文章

鴉片戰爭前禁止「洋婦」入城 曾幾乎爆發一場戰爭

2024年05月06日 10:00

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對於洋商限制多多,如不允許攜眷(洋婦)進入廣州城,曾使洋商大為不滿。在1830年,英國商人盼師(Willian Baynes)公然違反禁令,試圖測試中方的反應,曾一度使雙方劍拔弩張,幾乎使鴉片戰爭提前爆發。

番婦被逐回澳門示意圖 (資料圖片)

番婦被逐回澳門示意圖 (資料圖片)

在清中葉以前,「洋婦」也稱「番婦」是禁止進入中國的,僅可停留在澳門。當然洋商也是設法無視禁令。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荷蘭商人亞畢時乘坐舢板攜帶一名「番婦」及兩名「番女」試圖進入廣州瑞豐洋行居住,結果被罰驅逐出境。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更頒佈《防範夷條例》(即使稱防夷五事),明令嚴禁外國婦女來華、嚴禁外商在廣州過冬。

1840年澳門南灣外港洋面。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防夷五事規定,貿易季結束後,外國商人得駕船回國,或在澳門就地過冬。(資料圖片)

1840年澳門南灣外港洋面。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防夷五事規定,貿易季結束後,外國商人得駕船回國,或在澳門就地過冬。(資料圖片)

雖然朝廷有明文禁止「洋婦」入城,但洋商私帶婦女入境時有發生。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英商菲臣私帶婦女進入廣州,被當局發現,當即「將該番婦押往澳門,出示嚴禁」,並對有牽連的中國行商、通事、和政府衙役進行嚴懲。在1830年初,英商懷特曼J.C.Whiteman攜妻進入廣州商館,最終在中方抗議下,夫婦二人被迫遷往澳門。不過隨著來華外商人數逐漸增多,雙方的衝突更為頻繁,終於有了1830年的「盼師案」,使雙方一度迫近戰爭邊緣。

沃森Wathen (畫);克拉克Clark(刻印)19世紀《廣州外商洋行區靖遠街道》。圖中可見洋商並未攜同洋婦進城。(資料圖片)

沃森Wathen (畫);克拉克Clark(刻印)19世紀《廣州外商洋行區靖遠街道》。圖中可見洋商並未攜同洋婦進城。(資料圖片)

愛德華‧阿什沃思Edward Ashworth(1814-1896)(畫);戴氏Day & Son(印)1851年《廣州商館區之中國街道建築》。畫中可見洋人及洋婦在街上活動。(資料圖片)

愛德華‧阿什沃思Edward Ashworth(1814-1896)(畫);戴氏Day & Son(印)1851年《廣州商館區之中國街道建築》。畫中可見洋人及洋婦在街上活動。(資料圖片)

盼師Willian Baynes是誰人?他是時任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華「管貨人委員會」主席,即中國人慣稱的「大班」。不過更重要的,是他一向主張對華採取強硬政策,這事件也是他處心積慮,有預謀的公然挑釁。1830年10月4日,盼師公開帶著妻子和葡萄牙籍婢女從澳門進入廣州,沿途招搖過市,並違反規定乘坐轎子。這事無疑觸及中方的紅線。11日即一周過後,兩廣總督李鴻賓命令廣州知府轉飭總行商伍受昌令其退回澳門,「並飭嗣後夷商進館,不許乘坐肩輿」。

1859年4月30日《倫敦畫報》上一間香港畫室工作的情況。圖中中國畫師正忙於按手中照片繪製洋婦的畫像。(資料圖片)

1859年4月30日《倫敦畫報》上一間香港畫室工作的情況。圖中中國畫師正忙於按手中照片繪製洋婦的畫像。(資料圖片)

上如前文所說,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公然挑釁。因此不僅盼師拒絕執行命令,英國商人也紛紛提出抗議。10月20日,李鴻賓再次通過行商向盼師下達嚴令,如果三天之內不將「番婦」遣回,將派兵入館驅逐。盼師眼見機會來了!立即通過海軍司令調來一百多個士兵,全副武裝進入商館。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形勢隨時可能失控。

清末《青花西洋花園圖盤》。內繪西式花園、西洋男女人物圖案。(資料圖片)

清末《青花西洋花園圖盤》。內繪西式花園、西洋男女人物圖案。(資料圖片)

事實上,當時清廷是害怕引起中外戰爭的,因為剛花了好多錢鎮壓了一次邊疆叛亂,實在打不起另一場仗,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道光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時,反復叮囑「切莫開啟釁端」的原因所在。所以,李鴻賓所謂出兵驅逐,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後來,行商伍受昌出面調停(編按︰清廷規定,外國商人不得直接與天朝官員接觸,所以,命令是由行商轉達)。以盼師身體有恙需要人照顧為名,讓兩位女性暫留廣州,待病好後再行離去。最終,「番婦」在廣州共居住50天後,即退回澳門。清廷為了顯示天朝威嚴,將一個向盼師提供轎子的行商謝五革職,並發配新疆。

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差,使當時的中國人對於洋婦的衣著打扮曾經非常反感。(網上圖片)

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差,使當時的中國人對於洋婦的衣著打扮曾經非常反感。(網上圖片)

盼師事件發生後,道光帝於12月8日下諭旨,重申嚴禁「番婦來華」政策。1831年3月,李鴻賓等重新制定了《防範夷人章程》,措施更為詳細、嚴厲。此後十年內,此類公開挑釁事件未再發生。不過,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並終於爆發鴉片戰爭。

當時洋婦在社會上地位普遍較高,也是中方害怕其入城的原因之一。(網上圖片)

當時洋婦在社會上地位普遍較高,也是中方害怕其入城的原因之一。(網上圖片)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 中方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其中第二款列明:「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口岸。」其後,同樣的內容又見於中國與美國、與法國、與瑞典挪威及諸多近代中國與約國的雙邊多邊條約中。它標誌著中國與西方經過漫長時期爭執的外國婦女進入中國通商口岸的禁令,終於在英軍大炮的威力下遭到廢除,並以不平等條約的法律形式將此固定化、制度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