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世人總說《左傳》承《春秋》 《左傳》的獨立價值從何體現?

歷史長河

世人總說《左傳》承《春秋》 《左傳》的獨立價值從何體現?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世人總說《左傳》承《春秋》 《左傳》的獨立價值從何體現?

2022年07月29日 16:55 最後更新:08月01日 13:32

《漢書・藝文志》有言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寫下《左傳》一書。而在不同的史書、典籍中,都可以看出《左傳》與《春秋》的關係相當密切。然而,《左傳》的獨立價值又從何體現,它又是怎樣解釋及糾正《春秋》呢?

在《春秋左傳注・修訂版前言》中,楊伯峻曾提及《春秋》是為一部「不完備而可信的編年史」。先不說《春秋》可信與否,但在一萬八千多字的有限篇幅中,二百四十四年的血腥風雨自然不能盡數錄載。因此,《春秋》便有了被解釋的必要性。及後,楊伯峻便總結了《左傳》傳《春秋》的方式,分別是:增加無經傳文、說明《春秋》筆法,以及以史實修補錯漏。

1. 增加無經傳文

有些珍貴的史料僅見於《左傳》,如羿浞代夏、少康中興。而對於諸侯爭霸的記載,《左傳》多賦予霸主們正面與獨特的作用,如鄭莊公圖霸、齊桓公尊王攘夷、晉文公會盟天下、秦穆公招賢納才、 楚莊王問鼎稱霸等。這些均使《春秋》編年國史的側面得以拓展。

春秋爭霸(網上圖片)

春秋爭霸(網上圖片)

2. 說明《春秋》筆法

左丘明擅長利用事實補充《春秋》,比方說散記於僖公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在《春秋》僅有百來字的篇幅,卻在《左傳》中擁有二千多字的記載。值得留意的是《左傳》不但補充了戰前的謀略、陣營、佈置等細節,還極力暗示戰事的成敗因由在於楚成王的失德。

鄭國饗禮後,楚成王不僅毫不避諱與鄭文公夫人同回軍營,途中更帶了兩名鄭國姬妾回營。對於楚王失禮之舉,《左傅》利用君子之言「非禮也。非禮也。婦人送迎不出門, 見兄弟不踰閾,戎事不邇女器」來揭示其非,更透過叔詹「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的預言為楚成王稱霸不遂埋下伏筆。

若是成王因失德而戰敗,那麼晉文公能威震天下,必然是因持德有道。撇開晉文公在建立霸業時所展現的勤王大義外,文公亦是一個言而有信之人。在「晉侯圍原」時,文公可謂毫不戀戰,說三天撤兵便撤兵,因為他深知失信所致的損失遠比失去一座原邑。而在備戰方面,同樣有相似的情況。比起「剛而無禮」的楚軍將領子玉,崇尚《詩》、《書》的晉軍郤縠可好像更為值得信賴。由此可知,透過兩國君主、將領為人的強烈對比,《左傅》在補充史實之餘,亦有刻意強調《春秋》所重視的道德價值觀。

然而,事實上楚國戰敗真的如《左傅》所言是因為楚王違背了「男女有別」之禮嗎?說實話,這一說法仍有商榷之處。只因,在韓原之戰中,晉國也因失德之由而在戰事中慘敗。而今在城濮戰役中,不乏也有「德行定天下」的既視感。可是對於侯王而言,「失德」雖為過錯,卻似乎還不足以成為戰事成敗的決定因素。再者,齊桓公死後,楚國勢力迅速擴張。直到城濮之戰前,楚國國力乃極為強大。因此,要留意《左傅》對《春秋》的補充,或是孔子書《春秋》時因為想重點勾勒某些價值觀而忽視了事情的真相。

最能體現「男女有別」莫過於古人男女在七歲早已分席而坐(網上圖片)

最能體現「男女有別」莫過於古人男女在七歲早已分席而坐(網上圖片)

除了補充《春秋》載而不詳之事外,《左傳》抑會補充《春秋》諱而不記之事。就以《晏嬰叔向論晉季世》為例,《左傳》除了帶出「日中則昃」的人生哲理外,也讚揚了新興地主階級陳氏的愛民行為。相較於孔子不贊成這種以下犯上的議論,畢竟《春秋》為每月冠以「王」字就是為了體現「尊周室」這個思想,但是左丘明的補充更多着墨於陳氏以民為本的精神。可見,《左傳》亦非一昧解釋《春秋》,甚至可以說他所讚揚的重民思想是與《春秋》有所相悖的。不論怎樣說,我們都能感受到左丘明在釋經的過程中時會有着跟孔子有不同的着力點,并因此延展出不同的見解。

3. 以史實修補錯漏

縱觀整本《左傳》,它所蘊含的價值確實有一部分是承於《春秋》的。比如作為儒家學說的重心——禮,在《左傳》也不斷被強調。除了儀式之禮,禮對於左傳來說更多是應用在人際交往中。不論是內政,還是外交,都應能做到恭敬、謙讓。只是有時《左傳》在補充《春秋》時,也會掀開孔子為了粉飾周室軟弱而用的遮羞布。

平王弒父之嫌與東遷之舉正標誌着西周的衰頹(網上圖片)

平王弒父之嫌與東遷之舉正標誌着西周的衰頹(網上圖片)

經與史一般都是有矛盾的,這種矛盾是源於記事型《左傳》與義理型《春秋》之間的內在張力。而又因為「傳實經虛」,故一般是左傳對春秋經的糾正。比如《左傳》在釋經時,把《春秋》曲筆的「公薨」會改為「弒君自立」。或是把經文中「辛丑,陳侯溺卒」改為「辛亥,哀公縊」,這些精準且細徵的修改都有助世人了解歷史事件背後的真相。

往下看更多文章

郭象出仕 「口若懸河」受讚賞

2024年05月06日 20:00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