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 專家:尚無科學定論,不能標簽化簡單化

博客文章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 專家:尚無科學定論,不能標簽化簡單化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 專家:尚無科學定論,不能標簽化簡單化

2022年09月06日 15:44 最後更新:15:55

9月5日,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經四川地震專家綜合分析認為,此次地震震中位於鮮水河斷裂帶南東段磨西斷裂附近,為主震-餘震型地震,根據區域構造、歷史地震活動、地震序列類型等資料,近期原震區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餘震活動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造成人員傷亡。

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造成人員傷亡。

在此次瀘定縣地震發生前,四川多地因高溫出現乾旱。據此,有人引用「旱震理論」,稱「大旱之後必有大震」。那麼,這種說法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今年9月1日,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微信公眾號「貴州地災防治」曾刊載題為《話題:大旱之後必有大震,是危言聳聽還是科學預測?》的文章,稱「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左丘明撰寫的國別體著作《國語》中記載:周幽王二年(前780年),涇、渭、洛三條河川枯竭,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發生地震,岐山發生崩塌。

文中提到,這次地震造成的破壞很大,司馬遷《史記》記載說西州三條大江大河都發生了斷流,岐山甚至發生了山體滑坡和塌方。

8月份四川多地出現旱情,樂山大佛前方的三江匯流處水位持續降低,部分河床與江灘裸露,樂山大佛露出底座。

8月份四川多地出現旱情,樂山大佛前方的三江匯流處水位持續降低,部分河床與江灘裸露,樂山大佛露出底座。

到了現代社會,中國地質學家耿慶國開始系統研究大旱與地震之間的關係,提出了「旱震理論」。他認為,「凡發生過6級以上大型地震的區域,在地震發生之前的1-3年間,往往會出現非常嚴重的乾旱災害。乾旱的地域越廣、持續時間越長、程度越重,那麼之後所發生的地震強度就會越大、破壞力也越強。」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表示,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數十年來,中國的地震預報領域的學術研究中出現了很多方法和理論,這其中,有不少理論都存在爭議,很多爭議理論至今都沒有定論,這也是科學探索過程中的常見現象。

對於耿慶國的理論,孫士鋐表示,這一理論本身有較為復雜的研究指標、研究要素和研究方法,不能就用一句「大旱之後必有大震」來標簽化、簡單化理解,更不能在一次地震發生之後來過分放大傳播這句話,在地震預報領域,也不能以一種氣象事件來簡單進行地震預測預報。

「首先這個理論研究的是嚴重乾旱與七八級強震的關係,不是說跟五六級的這種地震相關;其次,乾旱有地域的前提條件,不同地區的乾旱和地震無法簡單聯繫。」孫士鋐稱。

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

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

雖然目前學術界對於乾旱和地震的關係尚無定論,但孫士鋐稱,「有一點我認為是可以肯定的,即我們感受到的氣候變化和地球內部的地殼運動肯定有關聯。」

對於地震發生的規律性研究,孫士鋐表示,地震在空間上具有相對集中性的特徵,地震在時間上也有相對的活躍期和平靜期之分。

「比如,一個時段集中在四川地區,一個時段集中在甘青地區,一個時段集中在華北地區等等,從全球來看,還有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等等。就是說,在某一時段內,某一區域可能會集中出現,我們說四川地震多發,也只能說它在一段時間內多發,我們說華東華南地震較少,但也不能保證未來一百年,這一地區就肯定不發生地震。」

孫士鋐說,從地震研究來說,這種規律性現象較為明顯,但是要想科學解釋這些規律性現象,目前依然比較困難。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