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西方不亮東方亮,“上合”給香港帶來新機遇

博客文章

西方不亮東方亮,“上合”給香港帶來新機遇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西方不亮東方亮,“上合”給香港帶來新機遇

2022年09月26日 15:51 最後更新:16:09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正當全球經濟增速急劇下滑,越來越多的國家陷入衰退,可能還會進一步放緩,財金界悲觀情緒彌漫,香港財政司長已多次發出警示,未來一年經濟形勢將更為嚴峻。

但香港又確是風水寶地。

這些故事重覆了很多年,今天更精彩的可能要向北看,歐亞大陸的聯結正展開新的畫面。

前幾天習主席在疫情三年後,尤其是二月發生了俄烏沖突覆雜的國際大環境下,出國的第一站就選擇到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可見這次峰會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香港人凡事先問,對我們有什麽好處,能帶來經濟收益嗎?我的回答是,八面來風,香港是善於追風找機遇的。

過去,習慣做西方國家的生意,但隨著地緣政治環境不斷惡化,美西方國家動不動就揮舞制裁大棒,連小小的香港也不能幸免。

過去的“金飯碗”或者不那麽牢靠了,有必要尋找新的發展空間,“上合”正契合香港的需要。

第一,上合組織成員國的範圍,涉及了歐亞大陸。

起初,上合組織五國原本只是局限在中亞地區,但在2017年把印度和巴基斯坦吸納入進來後,即擴大到了南亞。

今年峰會又吸納了伊朗為正式成員國,後面白俄羅斯、土耳其、阿富汗、蒙古國、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柬埔寨、尼泊爾、斯里蘭卡、沙特阿拉伯、埃及、以色列、卡塔爾等國都在“排隊”等候加入。

無論在經濟、人口和地緣上,隨著上合組織的“朋友圈”擴大,歐亞聯盟的態勢已經形成,一定程度上可以抗衡西方霸權。

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正發生巨大變化,香港暫且不講政治只講經濟,這正是可拓展的生意版圖。

第二,上合組織的定位由安全而立,現在經貿合作逐漸加強。

成立“上合”,以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維護參與國的安全而首位,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不再局限在政治和軍事上,已經成為相對牢靠的經濟合作體。

在這個機制中成員國開展經貿、環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未能還將涉及關稅、交通運輸、放寬技術轉移等方面的互聯互通,甚至對於跨國投資給予對等優惠待遇等。

如果這些逐步落實,或許會又出現一個中亞的RCEP,香港怎能忽略這個經貿合作體?

第三,中國已經成為“上合”的經濟引擎,互補互利是發展的主軸。

許多香港朋友說,做生意就怕到不熟悉的環境,對“上合”很陌生。

我查了一下資料,內地和“上合”的經貿往來,僅2021年中國與上合成員國貿易額達3431億美元,同比增長40%,是“上合”成立之初2001年的28倍。

今年,中方宣布向新加入“上合”的伊朗,在25年內投資4000億美元,涵蓋經濟、戰略、安全等各個領域,而伊朗向中國輸送了超過3000萬桶原油,平均每天超過100萬桶,因為伊朗的油比沙特的油還便宜五分之一。

這種雙向投資,將有助於伊朗從一個落後的資源出口國,成長為一個資源和工業並重的工業國。

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上合”的發展引摯,若香港自覺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必定會更上一層樓。

第四,“上合”的經濟合作前景,必將更為寬闊。

企業最需要的是市場,市場最不缺的是企業。

當實現20個成員國後,就會出現一個30億人口的巨大市場,而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的加入,這些都是資源國,再加上原來的中俄印三國在人口、資源、工業、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加上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消費品相對緊缺,為發展制造業,開拓新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

這些都是“美歐圈”難以比擬的。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能輸出基建,還能輸出商品,以中國龐大的基建能力和高鐵技術,快速修建鐵路公路網,能把亞歐緊密聯系起來推動亞歐一體化,進一步拓展陸地經濟體空間,這是可以預見到的。

面對這個巨大的市場潛力,香港沒有理由可以視之如無物。

第五,“上合”組織正在擴大自身影響力,東盟國家對“上合”興趣正濃。

隨著亞太經濟的迅速崛起,世界貿易重心的東移,新亞歐大陸橋的戰略意義也越來越重要。

所謂“大陸橋”是指鐵路運輸通道,目前我國段建設已延伸到了深圳,香港及東南亞各國均可利用此線開展集裝箱運輸。

大陸橋不僅是跨越“上合”主要國家的一條運輸通道,還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軸線。

沿橋經濟帶所在國,都想搭上這條大陸橋開發開放,經過時日的努力,新亞歐大陸橋必將成為國際經濟貿易的一條黃金走廊,再現古絲綢之路的輝煌。

如果我們在地圖畫圈,香港正處於歐亞與東南亞的聯結中心點,是可以發揮多贏作用的。

要抓住“上合”的機遇,不是我的發現。

內地青島市已經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旨在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台,拓展國際物流、現代貿易、雙向投資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領域合作,爭搶在以“上合”為主體的經濟走廊建設的優先權。

風來了,香港得天時、地利,現在當追風者總不會遲。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從香港看布林肯訪華

2024年04月29日 13:30 最後更新:13:53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在中美圍繞許多議題呈緊張甚至是衝突的狀態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週一連三日訪華。

「中方樂見一個自信開放、繁榮發展的美國,希望美方也能積極正面看待中國的發展。」中國領導人的發言一錘定音,清晰表達了中方一貫的立場。

布林肯週五晚,於美國駐華大使館召開記者會,也表達了「美國無意阻礙中國發展,也不是為了想與中國經濟脫鈎。」

看來,布林肯此訪意在對外釋放兩國關係緩和信號,真心實意也好,又或是表面功夫也罷,大國關係緩和總比衝突加劇要好。

但這樣的緩和能去到何種程度,又能維持多久,恐怕外界各有判斷。

近些年,香港已經是中美兩國戰略博弈的前線,香港想從大國交手的縫隙中獲取利益的機會會越來越難。

傳統的國際資金(主要是美國、歐洲資金)去往中國內地,經香港大進大出的模式遭遇挑戰,香港金融行業長期形成了服務中國企業到香港市場上市的路徑依賴,目前看來也不容樂觀。

歷史上,香港最大特点是“国际化”,而最大卖點是“轉型快”。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香港下一階段金融業務可以轉攻跨國企業財資管理,市場的開拓也可以更多地面向中東、東盟地區或是其他全球南方國家。

國際財資中心的搭建是香港金融新的增長機遇

一個成熟的國際財資中心由眾多跨國企業的境外司庫平台組成,一般而言這些司庫平台承擔著企業境外資金管理、資金服務、資金運作等方面職能。

香港金融市場開放、服務種類齊全,且沒有外匯管制,便利企業以香港為基地管理及調配多地資金。

而香港與內地資金流動日益頻繁,產品種類豐富,香港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中心,資金池規模佔全球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的一半左右。

同時,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與中國內地建立了更為緊密的資本聯繫。

內地企業如果能夠以香港作為樞紐,匯聚全球資金、打通境內外通道,將有助於產品和業務走向國際市場。

香港在國際財資中心的搭建上,已經積累了不錯的基礎。

在財稅優惠方面,2016年香港引入了新的稅務措施。包括利息支出稅收扣除規則。

企業財資中心支付給集團非香港註冊子公司的存款利息可予以稅前扣除;以及合資格財資管理公司的合資格利潤利得稅優惠規則。對合資格的企業財資中心的合格利潤享受稅率優惠(8.25%)。

在匯率風險管理上,香港的匯率對沖產品有助跨國企業應對貨幣匯率波動,經營者可以通過香港集中管理外匯風險。

在融資方面,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鉤,加上香港的融資成本低,在匯率較穩定或外匯管制較寬鬆的國家投資時,從香港獲得美元貸款的總成本較當地貸款成本低。

考慮到投資目的地的外匯風險和融資成本,跨國企業海外業務的營運資金也會考慮從香港借款到當地使用,而非直接在當地融資。

將國際財資中心和貿易中心功能相結合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在物流、離岸貿易服務等相關網絡、人才與業務經驗豐富。

過往香港離岸貿易的重點是幫助國際品牌在中國內地尋找和搭建廉價生產線,未來的重點將是服務內地品牌和優質產品「走出去」。

從這一轉變來看,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轉型與國際財資中心的建設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和自洽性,協同發展的潛在空間巨大。

內地企業在港設立全球採購中心,能夠有效提升跨國供應鏈管理水平和議價能力。財資中心的搭建,又可以使企業在香港透過多種融資方式,例如流動貸款、信用證等,滿足原料貿易資金快速周轉的需要。

布林肯訪華也告訴我們,要平衡傳統與新興市場

香港的金融和貿易行業,在傳統上以服務中國內地、美國、歐洲、日本市場為主,這些市場有最成熟的製造能力和購買力。

從布林肯此次訪華可以看出,美國領導層也十分清楚,任何一個經濟體要運轉,傳統的成熟市場就不能輕言放棄。

美國都不肯放棄中國市場,香港要做國際財資中心和貿易中心,也不應主動放棄傳統市場。

另一方面,以東盟為代表的新市場,潛在市場空間巨大,也要加緊開拓,以填補地緣政治局勢動盪和發達經濟體衰退留下的空間。

上週文章曾講到,新加坡未來將更加重視自己作為東盟領導者的角色,這也是看到東盟將成為國際貿易和產業鏈轉移的熱土,戰略價值快速上升。

香港具備與東盟地區合作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在現有雙邊自貿協定的基礎上,以進一步在貿易和金融上與東盟融通,以吸引更多企業借助香港管理資產和拓展業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