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習馬二會的弦外之音 台灣需要認真聽一聽

博客文章

習馬二會的弦外之音 台灣需要認真聽一聽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習馬二會的弦外之音 台灣需要認真聽一聽

2024年04月13日 11:31 最後更新:11:40

 

作者:禾安,自由撰稿人 

4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的東大廳會見了來訪的馬英九一行。作為台灣地區卸任的領導人,2015年在新加坡的“習馬會”曾經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標誌性事件,然後從2016年開始兩岸關係急轉直下,民進黨執政八年兩岸交流幾乎進入停滯期。

而馬英九這一次訪問大陸前夕更發生了大陸漁民在廈金海域捕魚遭到台灣方面惡意追撞致死的事件,讓外界擔心兩岸關係存在著“擦槍走火”的風險。

然而這一次,僅保留了國民黨改革委員會“諮詢顧問團”身份的馬英九以平民身份,從4月1日前往大陸參訪到10日習馬二會,這一次大陸方面對馬英九一行到來盛情以待,而同習總書記的“老朋友”會面的一些弦外之音,更是需要台灣仔細聽聽。

其一,這一次會見的地點選擇在人民大會堂的東大廳,沒有選擇在福建廳或者台灣廳,顯示出了對馬先生訪陸的尊重與關照。

馬英九行前一直受到台灣綠營的苛責,認為馬英九出訪是“被統戰”,是“矮化台灣”。

而東大廳作為領導人會見到訪元首和領導人的地點,這一次大陸方面的安排也對馬英九以及台灣傳達善意。

馬英九先生年逾七旬還願意在這個紛擾時刻頂著台灣內部輿論的壓力訪問大陸,傳遞善意同時表達台灣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逢中必反”,對於這樣的“老朋友”,大陸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和禮遇,也是給同樣希望兩岸和平的台灣民眾傳遞善意和誠意。

其二,這一次雙方會見各自三分鐘的致辭,習總書記的致辭中“中國人”提到了3次,“中華民族”提到了六次。

在總書記的講話中除了“四個堅定”還重點提到了“三個沒有”,即:兩岸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

而馬英九先生的致辭中,提到了“中國人”有2次,“中華民族”有7次。

在致辭中馬英九也說道“兩岸如果發生戰火,對於中華民族都是不可承受之重”。這一次會見雖然也強調“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的立場,但是更多時間雙方都著墨在“中華民族”這四個字。

沒有就政治議題深入,而是強調“中華民族”為什麼?

因為長期以來民進黨操縱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裡,希望抹掉通過抹掉“中華”二字,來潛移默化的實現“台獨”的路徑。

包括李登輝主政期曾經找學者專家來論證“台灣人的祖先是南島民族”,民進黨一直在挑動台灣內部省籍矛盾時候,試圖創造所謂“台灣族”的概念。

用“中華民族”的大框架來同馬英九先生一行互動,也是基於兩岸目前的現實狀況,給彼此留有空間。

一面是避免支持“大中華”概念的藍營被“獨派”苛責,另一面也是傳話給綠營:兩岸認同中華文化的人大有人在,這是即使惡意操弄也割不斷的現實。

520在即,賴清德已經公開表態在兩岸政策上延續蔡英文的路線,然而根據日前所公佈的幾個重要人事安排中,包括行政機構負責人卓榮泰,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以及內定的“國安團隊”基本是舊人走位。

習馬二會提到的“中華民族”對於賴清德和他的執政團隊是一個“考題”,他如何來接,也會決定著兩岸關係有可能開闢新的對話空間,還是在他任內持續惡化。

而對於目前在野的國民黨,資訊也足夠明確。

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間,馬英九因為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說“兩岸關係發展要信任習先生”的表態,直接導致選前侯友宜大規模造勢晚會中馬英九不受邀請。

同樣目前在兩岸關係方面不敢談“九二共識”,甚至也有意避談“中華民族”的一些國民黨高層訊號。

其三,是青年,尤其是台灣青年。

馬英九二次登陸這一次依舊帶來了“大九學堂”的二十多名台灣青年。

在習馬二會的前一天,這些學生還參訪了北京大學,和大陸的青年密切互動。

習總書記在致辭中也多次提到“兩岸青年”,包括說“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兩岸青年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共創中華民族額綿長福祉,續寫中華民族歷史的新輝煌”。

一直以來大陸對於兩岸年輕人之間的交流都往來支持力度都空前,而這一次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大陸也看到,之前被認為是“天然獨”的台灣年輕人,在這一次選舉中並沒有將選票一邊倒的灌給民進黨。

這一次參訪馬英九帶領台灣年輕人既走近歷史文化古跡,同時又參訪比亞迪、騰訊、大疆這類台灣年輕人耳熟能詳的大陸科技企業,也是希望第一,台灣年輕人能夠更多的到大陸來走走看看,通過自己觀察來看到一個複雜多元更加真實的大陸。

第二,無論有心人士如何操縱,大陸始終對於台灣年輕人充滿善意,也會持續鼓勵有志於來到大陸發展的年輕人更多的機會。

馬英九先生結束訪陸行程之後回到台灣,而這一次訪問中綠營也沒有停止對目前已經是“一介平民”馬英九先生的攻訐和抹紅。

然而背後,綠營對馬英九一行訪問大陸的恐懼,究其根本是擔心掀開了民進黨執政八年兩岸關係大退步的遮羞布,證明自己在兩岸關係上無力破局的“心虛感”。

而對於台灣來說,要看到這一次大陸在兩岸升高的對抗情緒中,還願意釋放的善意和誠意,背後代表的“中華民族”的格局和胸襟。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中全會決定提到了發揮香港作用

2024年07月22日 14:00 最後更新:14:20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自從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向世界宣告,中國實行一系列對外開放政策,從此拉開了中國持續經濟發展的大幕,也形成了歷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改革開放政策,制定下個階段改革的議題和任務的重要會議。

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中國是否堅持對外開放、繼續深化改革,無疑是國際商界和媒體的重要關注點,連美商都要組團到訪北京瞭解三中大政,香港自然不甘人後。

上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閉幕,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強調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最令我們鼓舞的是,《決定》特別提出,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

「開放」是一以貫之的關鍵詞

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一直是中國經濟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義之一。

當前,中國的貨物與服務貿易總額居全球第一,吸收外資全球佔比從2013年的8.2%提升到2023年的11.4%,對外投資穩居全球前三。

此外還全面實施了外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頒布了《外商投資法》,先後設立了21個自貿試驗區。一整套政策措施構建起了一個開放型的經濟新體制。

過去幾年間,中國簽署並實施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一系列的區域間協定在中國周邊形成了一個自由暢通的國際貿易環境。

黨的二十大在系統總結上述成就時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

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堅持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在上述會議精神的基礎上,本次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佈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此外,19號的發佈會上還透露,全會形成的《決定》提出要有序擴大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

未來五年,逆全球化浪潮、國際地緣政治變化將是中國面臨的主要外部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會對外宣示了中國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的決心和信心。以實際行動再次表明,中國的發展始終惠及世界,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世界。

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既包含了要用好全球市場和資源發展自己,又強調一枝獨秀不是春,中國願意攜手世界共同發展。

國家對外開放的每一個歷史節點上都有香港的參與

過去四十多年間,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選擇了漸進式對外開放道路。

一是從地域上看,經歷了設立經濟特區作為試點,到實行沿海地區開放,最後在全國範圍內開放要素市場三個時期。

二是從要素類型看,經歷了開放商品貨物貿易,到開放服務貿易,到開放直接投資,吸引外資流入並鼓勵企業走出去,最後有序開放資本市場四個階段。

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的境外投資來源地。

回歸前,一代又一代香港實業家是積極回到內地投資建廠的先驅者,先到粵閩沿海而後到內陸地區。

回歸以後,香港成熟開放的股票市場成為了內地企業境外集資的重要平臺,多樣優質的專業服務業成為了外資進入內地市場和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最佳合作夥伴。

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安排是根據經濟發展階段的需要,逐步減少要素跨境流動約束。

面向未來,國家需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配置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還可以繼續發揮橋樑作用,助力國家實現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

在經濟方面,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開放自由的市場環境、匯聚各方資訊的國內外網絡、被全球認可的監管標準、優越的高校科研環境,以及大批金融、法律、檢測等專業服務業人才。

香港有機會發揮自身和國際公信力優勢,吸引國際創新科技資源,協助國家在人工智慧、智慧能源等具體領域實現新的突破。

在文化方面,香港擁有聯繫海外僑胞的基礎和傳統,而生活在海外的6000多萬海外僑胞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樑和紐帶,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力軍。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需要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奮鬥。

香港可以發揮好自身聯繫人的角色,搭建更多「以僑為橋」的經貿網絡,整合僑商資源,務實推動中國與包括俄羅斯、東盟在內廣大「全球南方」國家的民間外交和文化交流,講好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永遠擁抱世界的時代故事。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