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願化作震碎舊世界驚雷 首位戰鬥中犧牲中央委員張太雷

歷史長河

願化作震碎舊世界驚雷 首位戰鬥中犧牲中央委員張太雷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願化作震碎舊世界驚雷 首位戰鬥中犧牲中央委員張太雷

2022年11月09日 10:00 最後更新:10:23

張太雷,原名張曾讓,1920年10月和鄧中夏等一起加入李大釗發起成立的北京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共廣東區委員會主要負責人之一,1927年擔任中央臨時政治局五名常委之一。

張太雷與妻子結婚時的合影 (網上圖片)

張太雷與妻子結婚時的合影 (網上圖片)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大肆逮捕與通緝共產黨人,到處彌漫著白色恐怖氣氛,張太雷也被列入了通緝名單。這時,中共中央與湖北省委已全部轉入了地下鬥爭。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確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為黨在新時期的總方針,並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黨在當時的最主要任務。張太雷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決定設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南方局和長江局,派張太雷赴南方局,並任廣東省委書記。11月26日,張太雷受命回廣州組織武裝起義,擔任起義總指揮。

更多相片
張太雷與妻子結婚時的合影 (網上圖片)

張太雷,原名張曾讓,1920年10月和鄧中夏等一起加入李大釗發起成立的北京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共廣東區委員會主要負責人之一,1927年擔任中央臨時政治局五名常委之一。

張太雷《家書》手跡 (網上圖片)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大肆逮捕與通緝共產黨人,到處彌漫著白色恐怖氣氛,張太雷也被列入了通緝名單。這時,中共中央與湖北省委已全部轉入了地下鬥爭。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確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為黨在新時期的總方針,並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黨在當時的最主要任務。張太雷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決定設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南方局和長江局,派張太雷赴南方局,並任廣東省委書記。11月26日,張太雷受命回廣州組織武裝起義,擔任起義總指揮。

張太雷畢業證書。圖中是其原名張曾讓。 (網上圖片)

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廣州,張太雷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在沙面白鵝潭一艘郵政船上秘密召開廣州工人代表大會負責人會議,傳達和部署起義的各項工作,又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旁召開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警衛團和黃埔軍校特務營等單位的骨幹分子200餘人秘密會議,作動員起義的報告。12月11日淩晨2時許,張太雷偕工農紅軍總指揮葉挺、秘書長惲代英等人來教導團駐地,主持起義誓師會議。淩晨3時半,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爆發。

張太雷(後排右二)在第三國際會議 (網上圖片)

天亮前,起義軍已佔領了珠江北岸大部分市區。清晨6時許,張太雷身穿戎裝,系著紅領帶,在剛攻克的國民黨廣東省立公安局主持廣州蘇維埃政府工農兵執行委員會第一次聯席會議。廣東省委、廣州蘇維埃政府印發告民眾書,宣佈起義勝利,號召工農兵群眾繼續鬥爭,並選舉代表參加蘇維埃政府。但是由於部分敵軍據點尚未攻下,蘇維埃政府成立伊始,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張太雷徹夜不眠,忙個不停。當晚,他主持指揮部緊急會議,討論時局,決定以教導團為基礎,迅速擴建工農紅軍,並將戰線推到郊外。

關於張太雷的畫作 (網上圖片)

12月12日早晨,駐珠江南岸的敵軍李福林部在帝國主義軍艦的掩護下,分兩路渡河,向起義軍反撲,張太雷和葉挺等指揮起義軍頑強抵抗,打退敵軍多次進攻,並對珠江北岸敵軍進行掃蕩。中午,在戰火紛飛中,廣州各界代表在豐甯路西瓜園廣場召開廣東工農兵擁護蘇維埃政府大會,張太雷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會後返回指揮部。不久,得到敵軍從觀音山向總指揮部撲來的報告,張太雷急忙同共產國際代表——德國人紐曼以及警衛、司機共4人乘一輛插著紅旗的敞篷汽車趕赴大北門指揮戰鬥。

張太雷故居(網上圖片)

汽車行駛至惠愛西路時,前面突然出現一群穿便衣拿槍的人,缺乏經驗的警衛和司機還以為是赤衛隊員,沒有防備。這批人卻一聲呼嘯,散到路邊舉起槍射擊,原來他們是工賊組成的稱為「體育隊」的反動武裝。後座上的張太雷和前座上的警衛見狀馬上拔槍,張太雷邊奮起還擊,邊喊「保護共產國際代表!」最終,張太雷不幸身中三彈,倒在車內犧牲,一起犧牲的還有他的警衛和司機。紐曼有作戰經驗,槍響時縮在後座裡,槍聲過後便跳車飛跑脫險。

張太雷《家書》手跡 (網上圖片)

張太雷《家書》手跡 (網上圖片)

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廣州,張太雷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在沙面白鵝潭一艘郵政船上秘密召開廣州工人代表大會負責人會議,傳達和部署起義的各項工作,又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旁召開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警衛團和黃埔軍校特務營等單位的骨幹分子200餘人秘密會議,作動員起義的報告。12月11日淩晨2時許,張太雷偕工農紅軍總指揮葉挺、秘書長惲代英等人來教導團駐地,主持起義誓師會議。淩晨3時半,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爆發。

張太雷畢業證書。圖中是其原名張曾讓。 (網上圖片)

張太雷畢業證書。圖中是其原名張曾讓。 (網上圖片)

天亮前,起義軍已佔領了珠江北岸大部分市區。清晨6時許,張太雷身穿戎裝,系著紅領帶,在剛攻克的國民黨廣東省立公安局主持廣州蘇維埃政府工農兵執行委員會第一次聯席會議。廣東省委、廣州蘇維埃政府印發告民眾書,宣佈起義勝利,號召工農兵群眾繼續鬥爭,並選舉代表參加蘇維埃政府。但是由於部分敵軍據點尚未攻下,蘇維埃政府成立伊始,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張太雷徹夜不眠,忙個不停。當晚,他主持指揮部緊急會議,討論時局,決定以教導團為基礎,迅速擴建工農紅軍,並將戰線推到郊外。

張太雷(後排右二)在第三國際會議 (網上圖片)

張太雷(後排右二)在第三國際會議 (網上圖片)

12月12日早晨,駐珠江南岸的敵軍李福林部在帝國主義軍艦的掩護下,分兩路渡河,向起義軍反撲,張太雷和葉挺等指揮起義軍頑強抵抗,打退敵軍多次進攻,並對珠江北岸敵軍進行掃蕩。中午,在戰火紛飛中,廣州各界代表在豐甯路西瓜園廣場召開廣東工農兵擁護蘇維埃政府大會,張太雷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會後返回指揮部。不久,得到敵軍從觀音山向總指揮部撲來的報告,張太雷急忙同共產國際代表——德國人紐曼以及警衛、司機共4人乘一輛插著紅旗的敞篷汽車趕赴大北門指揮戰鬥。

關於張太雷的畫作 (網上圖片)

關於張太雷的畫作 (網上圖片)

汽車行駛至惠愛西路時,前面突然出現一群穿便衣拿槍的人,缺乏經驗的警衛和司機還以為是赤衛隊員,沒有防備。這批人卻一聲呼嘯,散到路邊舉起槍射擊,原來他們是工賊組成的稱為「體育隊」的反動武裝。後座上的張太雷和前座上的警衛見狀馬上拔槍,張太雷邊奮起還擊,邊喊「保護共產國際代表!」最終,張太雷不幸身中三彈,倒在車內犧牲,一起犧牲的還有他的警衛和司機。紐曼有作戰經驗,槍響時縮在後座裡,槍聲過後便跳車飛跑脫險。

黃昏時分,工農紅軍總指揮葉挺和省委軍委負責人聶榮臻到財政廳天臺觀察戰況,分析形勢。為了保存起義有生力量,總指揮部下達了撤出廣州城的緊急命令。部隊分三路轉移,他們把武裝起義的火種傳播到了各地,其中很多人後來成為紅軍骨幹。很快,敵人以十數倍兵力圍攻廣州,來不及撤退或準備就地隱蔽的工人赤衛隊及革命士兵,堅守街壘,與敵人展開肉搏戰。12月13日,敵人重占廣州,並瘋狂進行大屠殺,一時間,忠骸遍地,血流成河,被殺害的起義戰士和市民多達5700人。

張太雷故居(網上圖片)

張太雷故居(網上圖片)

張太雷是中共第一個犧牲於戰鬥火線的中央政治局成員。張太雷犧牲後不久,蘇聯《真理報》刊發了紀念他的照片。瞿秋白以無比沉痛的心情寫下《悼張太雷同志》:「他死時,覺著對於中國工農民眾的努力和負責,他死時,還是希望自己的鮮血,將要是中國蘇維埃革命勝利之源泉!」廣州起義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作為廣州起義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的張太雷的英名,將和這不朽的歷史事件一起永載史冊。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從鄉約書院到紅色遺址 粵桂山區上的菁莪書院

2024年05月10日 10:00

廣東省擁有豐富的中國近代史旅遊資源,如位於羅定的菁莪書院。該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是清末教育董事會性質的會所,俗稱羅定印金局,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鄉約書院。菁莪書院的另一價值是紅色遺址。1926年,羅定縣農民協會在菁莪書院對收繳的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羅定位於廣東的西南部,是粵桂邊界上一個山區,歷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李芳春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23日,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在隨後的5月1日,廣東省召開了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李芳春出席了大會。會後,按照會議精神,李芳春在羅定縣城召開了減租減息群眾大會,羅定縣農民協會收繳了大量地主的田契,在菁莪書院進行了公開銷毀。此舉,充分顯示了農民協會的力量,大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反封建鬥爭的信心。

在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吹響羅定革命號角的第一人——革命先烈李芳春。他出生在羅定黎少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當時羅定地區流傳著一首名為《窮到極》的血淚歌謠——「無可奈何少兩文,粥水清清照見人。筷子挑挑無粒米,眯埋雙眼囫圇吞。」這是羅定人常年只能吃稀粥度日的悲慘寫照。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然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李芳春也一樣。1923年在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求學的時候,李芳春就經常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幸運地結識了廣東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同志,並與其保持著密切交往,從中得到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暑假,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有利形勢的推動下,已是共產黨員的李芳春,懷著無限的熱情和鬥志回到家鄉羅定,深入各村農戶宣傳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種。

李芳春在《敬告羅定農民界同胞書》中號召:「要翻身求解放,廣大的貧苦農民必須聯合起來,建立自己的農民協會,才能推翻壓在我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革命熱潮空前高漲,羅定革命第一把火就此點燃。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修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用於資助赴省、上京應試的考生,最初稱為羅定州印子金局,是教育董事會的會所。有別於書院式書院、合族式書院,菁莪書院是為了表彰地方德義鄉賢、培育地方優秀學子的鄉約書院,兼具祭祀場所及教育基金會的功能。「菁莪」一詞,是先秦詩歌總集《詩經》中《小雅•菁菁者莪》一篇的簡稱,「菁」和「莪」都是指生長茂盛的草木植物。《詩序》釋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菁莪」在古代有育才之義,「菁莪書院」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935平方米, 為三進合院式佈局,有門亭、門樓、香亭、後堂及廂房等,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門額由清代進士劉宗標書寫,書院原來還懸掛有清代狀元王仁堪、劉春霖等人親筆手書的牌匾,不過今已散佚。建國後,書院曾作糧倉和學生宿舍用。菁莪書院是廣東省僅存的鄉約書院之一。2015年,羅定市相關部門對書院採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對書院進行全面的修葺。現舊址整體結構保存完整,保存狀況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