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腸敏感」又肚瀉又便秘超崩潰! 醫生教5大治療貼士

生活事

「腸敏感」又肚瀉又便秘超崩潰! 醫生教5大治療貼士
生活事

生活事

「腸敏感」又肚瀉又便秘超崩潰! 醫生教5大治療貼士

2022年11月28日 07:00

不少人都有「腸易激綜合症」的毛病

「腸易激綜合症」(簡稱「腸易激」,又稱「大腸易激症」或「腸敏感」)是很常見的都市病,患者情緒受影響、精神緊張時,常會出現肚瀉或便秘情況,有的甚至會肚瀉及便秘反覆輪流發生,令患者身心極度困擾。近年開始有研究趨向利用益生菌來平衡腸道菌群,冀令腸道更健康,從而治療腸敏感症狀,坊間更有不少標榜以益生菌治大腸易激症的補充劑大賣,究竟是否真的可行?腸胃肝臟專科區漢達醫生綜合多項數據,以及據美國腸胃學會的指引,提醒大家防患此症正確的有效方法。

更多相片
Getty示意圖

不少人都有「腸易激綜合症」的毛病

Getty示意圖

腸易激包括多種類型

設計圖片

腸易激普遍程度

設計圖片

最新治療指引

設計圖片

飲食調控及情緒管理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腸易激包括多種類型

腸易激綜合症又稱「大腸易激症」或「腸敏感」。

腸易激可分為四種類型,而且病徵可能會随時間而有所改變,令不少初期患者誤以為自己患有其他腸胃毛病,或因飲食不潔所致。

腸易激常見徵狀包括腹痛、腹脹、肚瀉、便秘、感到排便不清、大便過硬或呈水狀,或大便時有黏液排出等。

按病徵區分4大類型

肚瀉型:大部分時間的大便都呈糊狀,甚至水狀,卻絕少有大便過硬的情况。

便秘型:大部分時間的大便過硬,或大便太乾,卻絕少有大便稀爛的情況。

混合型:有時大便稀爛,亦有時會大便過硬。兩者可能交替出現。

無法分類型:大便大致正常,甚少出現大便過硬或稀爛的情況。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腸易激普遍程度

香港與外地病發率比較:

據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香港整體約有3.7%至6.6%港人確診腸易激,4至18歲小童及青少年腸易激比率逾雨成(20.7%至22.6%)。

中一至中三學生有約兩成半(24.1%)有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症狀。

本港即約每4至5名18歲以下學生,便有一人患腸易激。

澳洲:約六分之一(16.7%)人有腸易激的症狀。

美國:腸易激影響10%-20%青少年及成年,女性比男性的人數更高達2倍。

本港學生患腸易激比例,較歐美高。據統計指,小至四歲學童已可出現腸易激徵狀。了解腸敏感成因,生理及心理因素。其實腸易激綜合症主要與情緒及壓力影響腸道有關,令其出現過敏情況。個人生活方式,如飲食習慣/壓力/睡眠失调等。

性格容易緊張人士,或情緒波動等,都有較高風險患上腸易激綜合症。曾經患有嚴重的急性腸胃炎人士,患腸易激綜合症的機率一般較高。

本港有調查顯示超過一成半受訪腸易激患者可能患上「經常焦慮症!,他們比一般人大5.8倍患有腸易激·超過兩成受訪的「經常焦慮症」患者,同時有「腸易激綜合症」症狀。

因此,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可以並非由單一原因所引致,這亦是此症難以治療,以及往往無法根治的一大關鍵。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最新治療指引 

如何改善腸易激症狀?

美國腸胃學會目前就腸易激綜合症,發出了以下的最新指引:

1.不建議患者以益生菌舒緩相關症狀。

2.或經臨床診斷後,才會建議個別人士選用益生菌。

3.醫學界暫時仍然沒有方法,可以有效根治易激綜合症。

4.現時,只能以緩和病徵方式,减少腹部不適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

藥物治療選擇方案

1.腸胃抽搐藥

功效:減少腸藏的強力抽搐活動。

2.止瀉藥

功效:減慢腸藏蠕動,預防肚瀉。

3通便藥

功效:促進腸藏蠕動,令大便更易排出。

4.抗生素

功效:主要用作對抗及改善肚瀉型的腸易激症狀。有效預防「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但對治療突發的症狀,效果則不太顯著。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飲食調控及情緒管理 

有效飲食方法指引

忌高刺激性飲食:包括油腻食物/含咖啡因飲品等。要是可令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FODMAP)食材,當中包括:

半乳寡糖含量高食物如豆類。

高果寡糖的食物:蒜頭、黑麥、小麥和洋葱。

高山梨醇、大糖醇和甘露醇的產品:含有甜味劑和低卡的產品。

天然甜味劑(由於其果糖含量較高):糖漿、蜂蜜、果酱。

乳糖食品:牛奶和乳製品

忌高濃度果糖飲食如蔬菜好像蘆筍,水果如提子及香蕉。

應該多攝取膳食纖維:食物例子包括水果、燕麥、蔬菜等。

建議進行情緒管理

對於因為情緒問題而引致的腸易激問題的患者,建議他們應該尋求專業輔導。

現時醫學界暫時夫有證據指,腸易激會引致其他嚴重的腸胃疾病,因此患者只需要做好情緒管理,適當處理壓力,並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另應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如有需要可按醫生指示,利用藥物控制病徵,自能改善病情,大大減輕病徵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常飲酒或減弱手術麻醉效果?台醫生揭2大可能性

2024年04月29日 07:00

坊間流傳,常飲酒會對手術麻醉效果造成影響,有醫生則解釋背後可能的原因。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過度飲酒會危害身體健康且影響手術麻醉效果?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飲酒傷身」,過度飲酒會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它不僅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在接受手術麻醉時也會帶來額外的風險。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常飲酒人士在手術時往往需要更大的麻醉劑藥量

有醫生特別指出,對於那些雖然器官功能尚保持正常,但習慣性飲酒的人來說,在麻醉過程中,往往需要更大劑量的麻醉藥量。這是因為這類人群的肝臟中分解麻醉藥物的酵素活性較高,並且他們的身體對這類中樞神經抑制藥物已經產生耐受性,導致藥量需加大。因此戒酒或在不傷身體的情況下適度飲酒尤為重要。

酗酒或器官衰退的患者在手術麻醉中需要特別注意藥物劑量的調整

台灣知名外科醫生鍾雲霓指出,飲酒量及頻率會影響施行麻醉的過程。對於酗酒者或因飲酒導致肝腎及心臟功能衰退的患者,在手術中使用麻醉時需謹慎考量,根據器官的實際情況調整適當的藥劑量,或可能需減少藥物劑量。

醫生揭示常飲酒人士需要更高麻醉藥劑量的兩大原因

鍾雲霓進一步說明,檢測器官功能並非患者自行判斷,而需進行抽血和超音波等檢查,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此外,對於器官功能正常但經常飲酒的人士而言,則需要更高的麻醉藥劑量。其主要原因包括,酒精作為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經常性使用會使肝臟分解此類物質的酵素逐漸增多。其次是身體對酒精或麻醉藥會產生耐受性,從而需要增加藥物劑量以達到相同的麻醉效果。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醫生提倡標準化酒精攝入量以減少健康風險

鍾雲霓表示,避免飲酒或控制酒量是最佳選擇,在2023年加拿大的研究亦顯示,飲酒無任何益處,但由於在社交場合飲酒似乎難以避免。因此,醫生建議將酒精攝入量標準化,例如將40%酒精濃度的威士忌或高粱設定為一個shot杯為一個單位,而酒精濃度大概10%至15%的葡萄酒、白酒或紅酒則可以用一個高腳玻璃杯計算,5%酒精濃度的氣泡酒或啤酒則以一樽為一單位。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醫生強調飲酒過量會增加癌症風險且導致器官功能衰退

鍾雲霓認為,每週攝入不超過兩個單位的酒精為低風險,相當於兩個shot的威士忌、兩杯紅酒或兩瓶啤酒。若每週飲酒量達三至六個單位,則會增加患乳癌、大腸癌的風險,超過七個單位以上,諸如每天睡前喝一杯紅酒,除了罹癌機率外,也會影響心臟、腎臟或肝臟功能、還有高血脂,骨密度下降,負面作用會開始顯著累積。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