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內地專家相繼發聲:未來防疫將「清病不清毒」 持續強力向老年人谷針

博客文章

內地專家相繼發聲:未來防疫將「清病不清毒」 持續強力向老年人谷針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內地專家相繼發聲:未來防疫將「清病不清毒」 持續強力向老年人谷針

2022年12月05日 14:40 最後更新:14:46

內地近期疫情防控措施轉向,各地防控逐步鬆綁。官方近日持續透過媒體釋放防疫措施將逐漸放開的訊號,同時加強對民眾特別是老年人大力「谷針」,提高疫苗接種率。

內媒《第一財經》引述一名匿名傳染病專家意見稱,新冠病毒防控回歸乙類管理條件漸趨成熟。
報導稱,「傳染病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據來自於傳染病的傳染性和致病力。」一位傳染病專家表示,對於致病力強、病死率高且傳染性強的傳染病,一般歸為甲類或者乙類甲級管理,管控措施一般是採取強制性隔離、疫區封鎖等;對於發病率較高,引起高病死率,但傳播能力有限,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會歸為乙類;對於傳染強、致病力弱、病死率低的傳染病,一般歸為丙類。

隨著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當前在全球流行的Omicron變異毒株,其臨床特點也逐步被認知,眾多科學研究以及真實世界的數據顯示,其傳染性逐步增強,但其致病力及病死率降低。也因此,其管理級別又必須要重新考量。

近期全国多地解封,廣州各區拆除封控區圍欄。

近期全国多地解封,廣州各區拆除封控區圍欄。

從目前新冠病毒的流行病特徵來看,上述傳染病專家表示,很多地方顯示超95%以上的感染者為無症狀和輕症,病死率很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按照甲類管理顯然不符合科學,所以,新冠回歸乙類管理甚至降級為丙類,都將成為可能。

上述傳染病專家表示,「很顯然,當前流行毒株的致病力比較弱,在全國已經完成基礎免疫的條件下,按乙類管理已經不成為問題。回歸乙類管理,也可以為未來進一步優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據,做到有法可依。」

報導引述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難感染病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彭劼分析,2020年將新冠列為甲級管理,是考慮當時對疾病本身及病毒的認識尚不夠,而且當時該病的病死率很高。如今的Omicron變異株,雖然傳染性變強,但毒力變弱,病死率已大大降低,98%以上的感染者屬於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從病毒及疾病特點看,當下再延續甲級管理的模式並不適宜。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中國將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丙類。甲類傳染病僅包括霍亂和鼠疫。
乙類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25種;丙類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等10種。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前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前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前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兩年前科學家就已經預測「新冠病毒不會消失」,更認為未來疫情防控的目標將強調「清病不清毒」。

高福表示,所謂的「清病不清毒」,也就是要把新冠疾病儘量控制住,而不是把病毒清除掉。他說,「未來抗疫我們要堅持小步走不停步」,這也讓「清病不清毒」這一條信息衝上了百度熱搜榜。

高福更強調,未來抗原檢測試劑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並還鼓勵更多科學家和病毒學家投身於科普,把科學知識傳播給大眾,預防「資訊流行病」,認為相比新冠流行病而言,資訊流行病的危害性更大。

此外,3日的中華醫學會2022年醫學病毒學大會上,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表示,走出疫情的關鍵,在於對脆弱人群的保護,建立免疫屏障。未來對新冠病毒流行的控制,可能不在於核酸清零,而是將病毒的致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水準。

內地中大型城市防疫鬆綁日趨明顯,包括北京、廣州、重慶、珠海等地相繼呼籲民眾「非必要不做核酸」,多地取消了出行48小時核酸檢測要求,部分地方甚至撤銷了部分核酸檢測點,顯示對核酸檢測的要求正在放寬。

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馮子健認為,在防疫新形勢下,減少提供核酸檢測服務,或不利於發現疫情大規模回升,抗原自檢是可行的替代方案。他指出如果有檢測的意願,懷疑自己被感染了,尤其是那些高危人群,有發生嚴重疾病危險因素的這些人,他如果出現了感染的症狀,那可以去做抗原。

內地持續強力向老年人谷針 。

內地持續強力向老年人谷針 。

與此同時內地加強對民眾特別是老年人大力「谷針」,提高疫苗接種率。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上月29日發布文件《加強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方案》,官媒《人民日報》4日發表署名「仲音」的評論文章〈做好重點人群疫苗接種工作〉。文中寫道,內地還有相當部分老年人未完成「全程接種」和「加強免疫接種」,老年人現有接種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提高老年人兩類接種率「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稱接種疫苗是在疫情廣泛傳播下降低重症和死亡最有效手段,是「直接決定一個社會能否抵禦疫情衝擊的關鍵變量」。

內地正在全力補齊老年人疫苗接種短板,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已經下達工作指標,明年1月底前,80歲以上人群接種新冠疫苗第一劑接種率需要達到90%。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群,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均達到90%。60至79歲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群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均達到95%。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