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此人為曾國藩謀士 預言滿清不出五十年內滅亡

歷史長河

此人為曾國藩謀士 預言滿清不出五十年內滅亡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此人為曾國藩謀士 預言滿清不出五十年內滅亡

2024年03月25日 10:00

在中國歷史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奇人異士,對於時局往往語出驚人,令人拍案叫絕。比如在曾國藩身邊,曾經出現過一位名為趙烈文的謀士,他曾經預言到滿清不出五十年即告滅亡。而且不是順口開河,而是對於當時清政府重要領導人如慈禧太后及恭親王奕訢觀察所得,且看他是怎樣評論晚清局勢。

趙烈文 (網上圖片)

趙烈文 (網上圖片)

趙烈文(1832年-1894年),字惠甫,江蘇陽湖人。早年趙烈文曾經醉心科舉之事,可惜,三次應省試而不第。咸豐五年十二月,曾國藩坐困江西南昌,由周騰虎引薦出入曾國藩幕府。對於趙烈文,曾國藩先是對他關愛有加,並隨即帶他參觀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怎知趙烈文毫不領情,指出湘軍的問題是「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即場引來曾國藩的不滿,「帥頗怫然」。趙烈文看在眼裡不是味兒,隨即以母親有病為由作出請辭。就在要走的第二天,趙烈文聽說周鳳山在樟樹大敗,潰不成軍,這使曾國藩意識到趙烈文是個真人才,並加以重用。

更多相片
趙烈文 (網上圖片)

在中國歷史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奇人異士,對於時局往往語出驚人,令人拍案叫絕。比如在曾國藩身邊,曾經出現過一位名為趙烈文的謀士,他曾經預言到滿清不出五十年即告滅亡。而且不是順口開河,而是對於當時清政府重要領導人如慈禧太后及恭親王奕訢觀察所得,且看他是怎樣評論晚清局勢。

趙烈文認為西方列強才是對手。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漫畫。(網上圖片)

趙烈文(1832年-1894年),字惠甫,江蘇陽湖人。早年趙烈文曾經醉心科舉之事,可惜,三次應省試而不第。咸豐五年十二月,曾國藩坐困江西南昌,由周騰虎引薦出入曾國藩幕府。對於趙烈文,曾國藩先是對他關愛有加,並隨即帶他參觀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怎知趙烈文毫不領情,指出湘軍的問題是「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即場引來曾國藩的不滿,「帥頗怫然」。趙烈文看在眼裡不是味兒,隨即以母親有病為由作出請辭。就在要走的第二天,趙烈文聽說周鳳山在樟樹大敗,潰不成軍,這使曾國藩意識到趙烈文是個真人才,並加以重用。

晚清名臣恭親王在趙烈文眼中是「小智」耳 (網上圖片)

咸豐十一年(1861年),趙烈文向曾國藩遞交了一份長篇諫言,直言太平軍雖然強盛但不是對手,只有西方列強才是真正的對手。趙烈文表示︰「外國夷人,政治修明,國家治理,民力富強。人人奮勉,好勝心強而以不如別人為恥,這些西方人對中國的政務民情,險阻風俗,今天一個圖謀,明天一個說法,考慮事情唯恐不明確,觀察事情唯恐不細微,搜集我們的文化經典,翻譯傳播,兢兢業業,從未有間斷過。」對此趙烈文總結說:「他們的志向不在小,國家的禍患,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接著趙烈文又說「中國之所以如此衰弱,主要原因就是崇尚虛文,學習使用繁瑣苛刻禮儀,而外國方面務求專精簡一,講究實用。」一般相信,趙氏的建議促使日後的洋務運動(1861-1895年)。

趙烈文言論所在的《能靜居日記》(能靜居鈔本)(網上圖片)

接下來,趙烈文就當時清政府兩位主要領導恭親王及慈禧太后的能力作出評價。先說說恭親王,趙烈文表示過去在上海時見過他的照片,大概就是一個輕俊少年,不是有威望的人,恐怕不能威懾群僚。對此曾國藩的回答︰「長得是不夠厚重,但是聰明過人。」趙氏再說恭親王︰「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並提出恭親王能力有限,「無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勢極而慮不出庭戶」。言外之意,是欠缺解決當前西方入侵問題的能力,難有一番作為。

發表於1912年2月12日的《清室退位詔書》,代表清朝的正式終結。(網上圖片)

聽趙烈文一席話後,曾國藩心叫不妙,是否可以退而求其次,守住半壁江山呢?「然則當南遷乎?」趙烈文的看法是:「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清政府已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偏安一隅。接著趙烈文又詳細地說出了一些看法,最後曾國藩絕望地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 可以說這些話給曾國藩極大打擊,最終在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發表《清室退位詔書》,宣告清帝退位,時間剛好在49.5年左右,應驗了趙烈文「不足五十年內必亡」的預言。

趙烈文認為西方列強才是對手。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漫畫。(網上圖片)

趙烈文認為西方列強才是對手。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漫畫。(網上圖片)

咸豐十一年(1861年),趙烈文向曾國藩遞交了一份長篇諫言,直言太平軍雖然強盛但不是對手,只有西方列強才是真正的對手。趙烈文表示︰「外國夷人,政治修明,國家治理,民力富強。人人奮勉,好勝心強而以不如別人為恥,這些西方人對中國的政務民情,險阻風俗,今天一個圖謀,明天一個說法,考慮事情唯恐不明確,觀察事情唯恐不細微,搜集我們的文化經典,翻譯傳播,兢兢業業,從未有間斷過。」對此趙烈文總結說:「他們的志向不在小,國家的禍患,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接著趙烈文又說「中國之所以如此衰弱,主要原因就是崇尚虛文,學習使用繁瑣苛刻禮儀,而外國方面務求專精簡一,講究實用。」一般相信,趙氏的建議促使日後的洋務運動(1861-1895年)。

在認清西方為主要對手後,曾國藩就清政府的未來請教趙烈文,時間在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1867年7月21日),也成為雙方最長的一次談話。趙烈文開宗明義指出清政府根本出現現問題,人人各自為政,不足五十年內必亡。這馬上起來曾國藩的反駁:「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趙隨即再說︰「清朝開國太易了,所以犯下太多誅戮之罪。在政治清明的時候還可以維持,但現在不可以了。」

晚清名臣恭親王在趙烈文眼中是「小智」耳 (網上圖片)

晚清名臣恭親王在趙烈文眼中是「小智」耳 (網上圖片)

接下來,趙烈文就當時清政府兩位主要領導恭親王及慈禧太后的能力作出評價。先說說恭親王,趙烈文表示過去在上海時見過他的照片,大概就是一個輕俊少年,不是有威望的人,恐怕不能威懾群僚。對此曾國藩的回答︰「長得是不夠厚重,但是聰明過人。」趙氏再說恭親王︰「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並提出恭親王能力有限,「無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勢極而慮不出庭戶」。言外之意,是欠缺解決當前西方入侵問題的能力,難有一番作為。

對於慈禧太后,曾國藩先是加以盛讚,表示「本朝君德甚厚」,稱慈禧太后勤於政事,事無大小皆能即日辦理。但趙氏反指天下形勢「論強弱,不論仁暴;論形勢,不論德澤。」再指出諸葛亮雖然兢兢業業卻不能達到振興西蜀,這些都是因為形勢才是決定局勢發展的重要因素。

趙烈文言論所在的《能靜居日記》(能靜居鈔本)(網上圖片)

趙烈文言論所在的《能靜居日記》(能靜居鈔本)(網上圖片)

聽趙烈文一席話後,曾國藩心叫不妙,是否可以退而求其次,守住半壁江山呢?「然則當南遷乎?」趙烈文的看法是:「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清政府已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偏安一隅。接著趙烈文又詳細地說出了一些看法,最後曾國藩絕望地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 可以說這些話給曾國藩極大打擊,最終在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發表《清室退位詔書》,宣告清帝退位,時間剛好在49.5年左右,應驗了趙烈文「不足五十年內必亡」的預言。

發表於1912年2月12日的《清室退位詔書》,代表清朝的正式終結。(網上圖片)

發表於1912年2月12日的《清室退位詔書》,代表清朝的正式終結。(網上圖片)

在今天來看,趙烈文是言中了清政府主要領導者才能不足的問題,但清室並未亡於洋人之手,而是在趙烈文去世後出現,以孫中山為首等革命黨人。很遺憾,趙烈文受處身時代所限,未能親眼目睹革命黨的興起並加以論及。因此趙烈文是看到清政府的一些問題,但說他是預言家似是過份神化了。

往下看更多文章

王莽篡漢後 竟迫太后女兒改嫁

2024年05月13日 10:00

雖說虎毒不吃兒,但中國歷史上每多政治婚姻,因此有生在帝皇王,身不由己之說。女子若然生在王莽之家,可謂禍福難料。而在歷史上王莽為求篡漢,選擇置自己兒女的幸福於不顧,淪為政治工具。偏王莽的太后女兒是歷史上有名的烈女,即使再俊美的男子也不放在眼內,堅持走自己的路。

王莽是歷史上有名的野心家。為求目的不惜犧牲女兒的幸福。(網上圖片)

王莽是歷史上有名的野心家。為求目的不惜犧牲女兒的幸福。(網上圖片)

王莽有三個女兒,長女與正妻所生,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平皇后、定安太后(前4年-23年)。其名已失考,她在新朝建立後獲封為「黃皇室主」,在正史《漢書》上可見其言行事跡的記載。另外,王莽長女故事原型為小說《啞舍》所採用,角色設定為王嬿,成為現今流行的版本。

漢元壽二年(前1年)哀帝去世,王莽再出任大司馬,太皇太后(即漢元帝孝元皇后)與王莽商議帝位繼承人選,決定擁立劉衎為帝,成為歷史上的漢平帝。自始王莽大權在握,仍開始全速實現其篡漢大計。元始元年(1年)王莽接受了「安漢公」的尊號,為了牢牢地控制這位兒皇帝,在元始三年(3年),王莽安排他的長女成為皇后,即《漢書‧王莽傳》所載︰「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為皇后,以固其權。」

王莽長女以8歲之齡成為漢平帝皇后 (網上圖片)

王莽長女以8歲之齡成為漢平帝皇后 (網上圖片)

王莽的做法在歷史上有先例可依,那便是漢宣帝時的權臣霍光女兒霍成君為后的故事。不過王女要在眾女中勝出並不容易,首先要過輿論這關。於是王莽先來個故弄玄虛,上言:「身亡德,子材下,不宜與眾女並采。」而太皇太后也使出欲擒故縱這招,先下詔:「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隨後的故事,是由平民、諸生、郎吏等過千人聯手上書,表示︰「天下安所歸命!願得公女為天下母。」接下來,王莽一再推辭,最後太皇太后派遣長樂少府、宗正、尚書令等大官見王女,說王女怎樣有德行,有「窈窕之容」,就這樣,王女便正式成為漢平帝的皇后了。不過平帝繼位時僅得9歲,結婚時為12歲,而王女為8歲,兩人皆尚未成年,十分可笑。然而兩人婚後時間甚短,如《漢書‧外戚傳》所言︰「后立歲餘,平帝崩。」

新莽 「張惲之印」銅印。鎏金,龜鈕全身精細雕刻,鱗甲清晰,龜足立於四角,龜尾亦垂立成五支點,形若前趨狀,栩栩如生,是新莽時龜鈕標準形式。(網上圖片)

新莽 「張惲之印」銅印。鎏金,龜鈕全身精細雕刻,鱗甲清晰,龜足立於四角,龜尾亦垂立成五支點,形若前趨狀,栩栩如生,是新莽時龜鈕標準形式。(網上圖片)

在王女成為平帝后後,王莽離篡漢不遠矣! 元始四年(4年),王莽加號宰衡,為上公。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被加九錫。元始五年(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結束其短暫的一生。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並先後稱「攝皇帝」、「假皇帝」。初始元年(9年),王莽正式稱帝,改國號為「新」,以孺子嬰為定安公,而王女也有了新的身份--定安公太后

在西漢滅亡的那年,王女以18歲之齡成為西漢最後一位太后。女生18歲原來應該是最美好的時光,但西漢的亡國之恨深深地打擊這位婉瘱有節操、善良的女孩。作為亡國之太后,王女自覺沒面目見人,自是稱病不願出席大小活動,「自劉氏廢,常稱疾不朝會」。

新莽嘉量。新莽「始建國」時,遵從舊制,重鑄度量器,有名之為「嘉量」者。(網上圖片)

新莽嘉量。新莽「始建國」時,遵從舊制,重鑄度量器,有名之為「嘉量」者。(網上圖片)

王女以行動對於父親篡漢的行為作出無聲抗議,父女間如是僵持數年,王莽始終拿女兒也沒有辦法,於是「莽敬憚傷哀,欲嫁之」。敬是出於女兒尊貴的身份;憚是害怕畏懼之意,而傷哀對於父親來說是有虧欠女兒之意。女兒少年守寡,閨房寂寞近十年,完全拜他所賜,該做出補償了,他於是有讓女兒改嫁的想法。

古代中國十分重視禮法,為讓女兒得以名正言順再嫁一次,王莽先把女兒改封為「黃皇室主」,如是便不必再因為太后的身份而難於改嫁吧!而王莽為了補償過失,也準備了一位俊美的男子。

新莽時期 「仙人不老」博局鏡 (網上圖片)

新莽時期 「仙人不老」博局鏡 (網上圖片)

該美男是新朝的忠實支持者孫建長子孫襐。孫襐儀表不俗,風流俊俏,王莽認為門當戶對,是女婿的最佳人選。始建國五年(13年)的某天,王女正在寢宮休息,忽有侍者傳報:醫生來了。待覲見畢,王女發現,來者並非醫生,而是成新公孫建的世子孫襐假扮的,名為問疾,實如相親,不由大怒,當著孫襐的面,將孫襐的下人挨鞭笞,慘叫聲中,孫襐隻好灰溜溜告辭。

王女為何有美男而不要呢?一則孫襐是長安城有名的富家公子,品行不端。其二是王女忠於漢室,有節操,豈能改嫁!事後王莽自知不能勉強女兒,「遂不復彊也」。

地皇四年(23年),新朝滅亡。(網上圖片)

地皇四年(23年),新朝滅亡。(網上圖片)

地皇四年(23年),新朝滅亡,王女一句︰「何面目以見漢家!」於是便「自投火中而死」。死時僅二27歲,令人惋惜。王女既為西漢最後一位太后,原本應該留下的,可惜她的父親是漢賊王莽,使她無面目面對漢兵,或許死是最好的解脫方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