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不經「山海關」可以打北京嗎? 且看清兵五次入侵結果

歷史長河

不經「山海關」可以打北京嗎? 且看清兵五次入侵結果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不經「山海關」可以打北京嗎? 且看清兵五次入侵結果

2023年03月23日 10:00

在中國歷史上經常重要的關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比較有名者秦時的函谷關,以及本文論及在明清之際的山海關,稱之為「天下第一關」。可以說如果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話,滿清不一定能夠成功入主中原,鹿死誰手尚在未知之數。然而山海關為何那麼重要呢?在不攻下山海關的情況下,是否也可以進攻北京呢?在歷史上,清兵曾經五次不經「山海關」可入侵大明,戰績為何呢?

在現代戰爭中山海關在軍事上同樣重要。圖為1945年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部隊收復山海關後在天下第一關合影。(網上圖片)

在現代戰爭中山海關在軍事上同樣重要。圖為1945年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部隊收復山海關後在天下第一關合影。(網上圖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唐代•王昌齡《出塞二首》的名詩,道出了守關者的辛酸及對外族入侵的痛恨。明代好不容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見朱元璋《諭中原檄》),接下來的工作是如何防範蒙古人等外患重臨,因此自明初即著手修築長城,如山海關即建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自此為地理分界,在關口以東區域被稱為「關外」。至崇禎年間修建有羅城、衛城和海防城等附屬建築。

更多相片
在現代戰爭中山海關在軍事上同樣重要。圖為1945年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部隊收復山海關後在天下第一關合影。(網上圖片)

在中國歷史上經常重要的關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比較有名者秦時的函谷關,以及本文論及在明清之際的山海關,稱之為「天下第一關」。可以說如果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話,滿清不一定能夠成功入主中原,鹿死誰手尚在未知之數。然而山海關為何那麼重要呢?在不攻下山海關的情況下,是否也可以進攻北京呢?在歷史上,清兵曾經五次不經「山海關」可入侵大明,戰績為何呢?

山海關牢牢地控制「遼西走廊」的出口處 (網上圖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唐代•王昌齡《出塞二首》的名詩,道出了守關者的辛酸及對外族入侵的痛恨。明代好不容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見朱元璋《諭中原檄》),接下來的工作是如何防範蒙古人等外患重臨,因此自明初即著手修築長城,如山海關即建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自此為地理分界,在關口以東區域被稱為「關外」。至崇禎年間修建有羅城、衛城和海防城等附屬建築。

從這圖可見山海關東面是渤海,西面是燕山。(網上圖片)

在軍事上來說,山海關最大價值是可控制「遼西走廊」之地。「遼西走廊」位於蒙古高原和燕山的東南方,遼寧省西部,渤海遼東灣畔。它以遼西重鎮錦州和錦西為中心,南起山海關,北達遼寧古城北鎮縣,長180公里,寬20-30公里。通過「遼西走廊」,清軍可長驅直進攻至北京城下,所以在晚明時間雙方曾在山海關附近爆發連場大戰,如寧遠之戰(1626年)、覺華島之戰(1626年)、寧錦之戰(1627年)、大凌河之役(1631年)、松錦之戰(1639-1642年)、寧遠衛之戰(1643年)以及最後的一片石之戰(1644年)。即使在近代,山海關一帶也屬於兵家必爭之地,如反奉戰爭中的第二次山海關戰鬥(1925年)及錦州戰役(1925年),奉軍與國民四軍的第三次山海關戰鬥(1926年)以及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遼西作戰(1945年)、遼瀋戰役(1948年)便都在這裡發生。

山海關關城城牆高11.6米,給敵軍牢不可破之感。(網上圖片)

然而,不經「山海關」入侵大明可行嗎?答案是可以的,但需要翻山越嶺。在歷史上,皇太極曾繞道蒙古,從山海關西面的長城關隘進入大明北方開闢第二戰場,史稱「清兵入塞」,雖未能一戰成功,但卻加速了明代的滅亡,以下即列舉一些清軍比較成功的戰績。

山海關伸入渤海的部分 (網上圖片)

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塞,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岳托統帥軍隊從瀋陽出發,繞道蒙古,從密雲東面的牆子嶺、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沿着運河往南直到濟南,俘獲了人畜46萬,明稱「戊寅虜變」。朝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盧象升拼死奮戰,彈盡糧絕,最後陣亡。後來清軍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初八日至十一日從青山口出長城北歸,洪承疇奉命鎮守薊遼邊境。山西巡撫孫傳庭建議陝西精銳之師調回對抗「流寇」,朝廷未採納,反以傳庭為保定總督,傳庭藉口推辭,崇禎大怒,命將其逮捕入獄。此後李自成、張獻忠再度崛起,直至明亡。

山海關牢牢地控制「遼西走廊」的出口處 (網上圖片)

山海關牢牢地控制「遼西走廊」的出口處 (網上圖片)

在軍事上來說,山海關最大價值是可控制「遼西走廊」之地。「遼西走廊」位於蒙古高原和燕山的東南方,遼寧省西部,渤海遼東灣畔。它以遼西重鎮錦州和錦西為中心,南起山海關,北達遼寧古城北鎮縣,長180公里,寬20-30公里。通過「遼西走廊」,清軍可長驅直進攻至北京城下,所以在晚明時間雙方曾在山海關附近爆發連場大戰,如寧遠之戰(1626年)、覺華島之戰(1626年)、寧錦之戰(1627年)、大凌河之役(1631年)、松錦之戰(1639-1642年)、寧遠衛之戰(1643年)以及最後的一片石之戰(1644年)。即使在近代,山海關一帶也屬於兵家必爭之地,如反奉戰爭中的第二次山海關戰鬥(1925年)及錦州戰役(1925年),奉軍與國民四軍的第三次山海關戰鬥(1926年)以及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遼西作戰(1945年)、遼瀋戰役(1948年)便都在這裡發生。

從這圖可見山海關東面是渤海,西面是燕山。(網上圖片)

從這圖可見山海關東面是渤海,西面是燕山。(網上圖片)

然而,不經「山海關」入侵大明可行嗎?答案是可以的,但需要翻山越嶺。在歷史上,皇太極曾繞道蒙古,從山海關西面的長城關隘進入大明北方開闢第二戰場,史稱「清兵入塞」,雖未能一戰成功,但卻加速了明代的滅亡,以下即列舉一些清軍比較成功的戰績。

在崇禎七年(1634年)五月,皇太極第二次攻入長城,突入長城獨石口,七月,在延慶大敗明軍,八月,清軍猛攻昌平,遍蹂京畿,歷時四個多月。崇禎九年(1636年),清軍第三次入塞時,阿濟格的軍隊56戰皆捷,共克16城,俘獲人畜17萬。

山海關關城城牆高11.6米,給敵軍牢不可破之感。(網上圖片)

山海關關城城牆高11.6米,給敵軍牢不可破之感。(網上圖片)

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塞,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岳托統帥軍隊從瀋陽出發,繞道蒙古,從密雲東面的牆子嶺、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沿着運河往南直到濟南,俘獲了人畜46萬,明稱「戊寅虜變」。朝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盧象升拼死奮戰,彈盡糧絕,最後陣亡。後來清軍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初八日至十一日從青山口出長城北歸,洪承疇奉命鎮守薊遼邊境。山西巡撫孫傳庭建議陝西精銳之師調回對抗「流寇」,朝廷未採納,反以傳庭為保定總督,傳庭藉口推辭,崇禎大怒,命將其逮捕入獄。此後李自成、張獻忠再度崛起,直至明亡。

山海關伸入渤海的部分 (網上圖片)

山海關伸入渤海的部分 (網上圖片)

從上述清軍戰績來看,明軍可謂損失慘重,但不致於馬上滅亡,原因何在?這得從軍事方技術去說起。行軍打仗最重補給線,在未佔領重要關口及城市的情況,軍隊長期曝露在野外,成為最容易攻擊的對象,這特別是後勤補給方面。在未佔領「山海關」的情況下,清軍僅能依靠士兵自身攜帶的少數補給作出,或由後勤部隊翻山越嶺帶來有限的補給品,都不利大軍團的長期作戰。於是乎,清兵的作戰時間被限制了,僅可追求有限的作戰目標,如俘獲人畜等,否則戰事一旦延長,補充線被切斷了,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與此同時,大型攻城械器難以翻山越嶺,而北京城牆高度在10米以上,是有名的堅強工事,在明末之際若不是宦官曹化淳開城投降,李自成也沒那麼順利攻入北京。

由明清年間的「清兵入塞」的戰績來看,可見佔領「山海關」的重要性。而且「山海關」的重要性即使在現代戰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若然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或許中國歷史便要寫改了。

往下看更多文章

郭象出仕 「口若懸河」受讚賞

2024年05月06日 20:00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