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食鯖魚可補腦防心臟病中風 營養師列15種魚類DHA及EPA大比拼

樂活道

食鯖魚可補腦防心臟病中風 營養師列15種魚類DHA及EPA大比拼
樂活道

樂活道

食鯖魚可補腦防心臟病中風 營養師列15種魚類DHA及EPA大比拼

2023年03月25日 07:00

食魚不只補腦,變得聰明,更可預防腦退化、中風和心臟病!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魚類含豐富營養,尤其是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包括DHA和EPA),對健康有8大好處。除了三文魚,還有很多魚可選擇。她列出15種魚類的DHA和EPA含量,排榜首的魚類比第一名高出近2倍!

更多相片
資料圖片

食魚不只補腦,變得聰明,更可預防腦退化、中風和心臟病!

Getty示意圖

食魚8大好處 補腦防心臟病腦退化中風

鳀魚。

15種魚類DHA及EPA 鯖魚鰻魚排名高

Getty示意圖

綜合營養師高敏敏所提供的魚類DHA和EPA資料,含量最高的是鯖魚,以每100克鯖魚計,分別有4503毫克的DHA、2851毫克的EPA,其含量比第2位的秋刀魚高近兩倍。排名最低的是鯛魚,只有32毫克DHA和6毫克EPA的,與首位分別相差100倍、400倍。

三文魚。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食魚8大好處 補腦防心臟病腦退化中風

營養師高敏敏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吃魚不僅可以變得更聰明,對成年人有很多好處。魚肉脂肪含有豐富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其中包括DHA和EPA,為身體帶來以下8大好處:

DHA和EPA的對成年人和孩童的益處:

DHA好處:

幫助孩童腦部發育

幫助孩童視力發育

延緩成年人腦部退化

延緩成年人視力退化

EPA好處:

抗發炎

預防血栓形成

保護心血管

降低慢性病風險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15種魚類DHA及EPA 鯖魚鰻魚排名高

高敏敏表示,想大腦更靈活,可以進食魚類以攝取足夠的DHA和EPA。不過,各種魚類營養含量也不同,她列出15種魚類的DHA和EPA含量作比較。

15種魚類DHA和EPA含量排名(由低至高排列):

營養師高敏敏列出15種魚類DHA和EPA含量,以下為每100克魚之數值(由低至高排列):

第15位:鯛魚

DHA:32mg;EPA:6mg

第14位:吞拿魚肚

DHA:105m;EPA:35mg

第13位:虱目魚(牛奶魚)

DHA:163mg;EPA:37mg

第12位:白鯧魚

DHA:323mg;EPA:117mg

第11位:竹莢魚(池魚)

DHA:388mg;EPA:208mg

第10位:石斑

DHA:516mg;EPA:206mg

第9位:香魚

DHA:547mg;EPA:280mg

第8位:鱈魚

DHA:773mg;EPA:1260mg

第7位:三文魚

DHA:893mg;EPA:1270mg

第6位:牙帶魚

DHA:1051mg;EPA:449mg

第5位:多春魚

DHA:1170mg;EPA:1107mg

第4位:鰻魚

DHA:1218mg;EPA:649mg

第3位:馬鮫魚

DHA:1359mg;EPA:382mg

第2位:秋刀魚

DHA:2548mg;EPA:1407mg

第1位:鯖魚

DHA:4503mg;EPA:2851mg

鳀魚。

鳀魚。

綜合營養師高敏敏所提供的魚類DHA和EPA資料,含量最高的是鯖魚,以每100克鯖魚計,分別有4503毫克的DHA、2851毫克的EPA,其含量比第2位的秋刀魚高近兩倍。排名最低的是鯛魚,只有32毫克DHA和6毫克EPA的,與首位分別相差100倍、400倍。

魚類蛋白質脂肪維他命E 對身體9大好處

營養師高敏敏續指,魚類的營養亦不只有DHA和EPA,另外亦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低飽和脂肪和維他命E這3大營養素,對身體有9大好處:

魚類其他營養素及好處

優質蛋白質:

1.提升免疫細胞健康

2.強健肌肉

低飽和脂肪 :

3..保持血管暢通

4..減少心血管疾病

維他命E:

5.抗衰老

6.抗氧

7.護血管

8.滋潤皮膚

9.柔順秀髮

除了以上好處,高敏敏表示,魚肉比較容易消化,讓人體吸收,因為其纖維結構較短,比其他肉更易咀嚼和吞嚥。

2類人要注意魚類攝取量

即使魚類營養豐富,也要適量攝取。高敏敏指出,以下2類人要小心攝取鯊魚、旗魚、吞拿魚、鱈魚,建議食用份量如下:

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不宜超過1至2份

6歲以下兒童:每月不宜超過1份

她亦建議輪流均衡攝取適量均富有豐富營養的深海魚或淡水魚。

延伸閱讀:9種魚可致組胺中毒

食安中心指,涉及鯖魚中毒的魚類,通常在魚類組織內含有大量氨基酸組氨酸,並列舉魚類例子,主要有以下9種:吞拿魚、沙甸魚、鳀魚、鯕鰍(鬼頭刀)、希靈魚(鯡魚)、旗魚、藍魚(扁鯵)、三文魚(鮭魚)、油甘魚(鰤魚)、劍魚。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組胺中毒/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中毒有何症狀?吃多少才會中毒?會致命嗎?食安中心解釋如下:

組胺中毒的病人會出現一種或多種症狀。

組胺中毒的症狀,包括:口腔附近出現刺痛和灼熱感、面部潮紅、出汗、噁心、嘔吐、頭痛、心悸、頭暈和皮疹。

症狀一般於進食受污染魚類後5分鐘到2小時出現,通常維持8至12小時。雖然鯖魚中毒的症狀
可持續數天,但並無已知的後遺症。由鯖魚中毒引發的致命個案非常罕見。

攝取多少組胺會中毒 ?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衞生組織認為,若攝入多於50毫克組胺,就可出現急性鯖魚中毒症狀。

組胺通常在數小時內便會從人體排出,因此連續多餐吃魚亦不會造成累積效應。

受組胺污染魚類3大特性

食安中心指,雖然熱處理(例如烹煮、熱熏)能殺死製造組胺的細菌,並使製造組胺的酶失去活性,但組胺本身非常耐熱,一旦在食物中形成,即使烹煮、入罐或冷凍也不能將之破壞。

受組胺污染的魚可能帶有金屬異味、惡臭及魚肉變色。不過,部份受污染的魚的外觀、氣味和味道也可能全無異常,因此不能依靠感官評估就確保魚肉不含組胺。

5招預防組胺中毒

魚及魚製品長時間在不當的温度下處理及貯存,經過細菌的作用才會令大量的組胺形成。有1種解凍方法很易產生毒素,要預防組胺中毒,食安中心有以下建議:

魚類死後必須立即冷凍,從捕魚到進食的整個食物鏈亦必須維持冷鏈完整。

冷凍(冰鮮)魚及魚製品應貯存於4℃或以下,冷藏(急凍)製品則應貯存於零下18℃或以下。

煮熟的魚和即食魚製品(如吞拿魚三文治和已開罐的罐頭魚)可能會再被細菌污染,如非即時食用,應存放於雪櫃內。

切勿在室温下解凍冷藏魚類,此舉會促使組胺產生。

冷藏製品應妥為解凍,如利用雪櫃保鮮格、把魚放在流動的自來水或微波爐內解凍。

三文魚。

三文魚。

往下看更多文章

常飲酒或減弱手術麻醉效果?台醫生揭2大可能性

2024年04月29日 07:00

坊間流傳,常飲酒會對手術麻醉效果造成影響,有醫生則解釋背後可能的原因。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過度飲酒會危害身體健康且影響手術麻醉效果?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飲酒傷身」,過度飲酒會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它不僅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在接受手術麻醉時也會帶來額外的風險。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常飲酒人士在手術時往往需要更大的麻醉劑藥量

有醫生特別指出,對於那些雖然器官功能尚保持正常,但習慣性飲酒的人來說,在麻醉過程中,往往需要更大劑量的麻醉藥量。這是因為這類人群的肝臟中分解麻醉藥物的酵素活性較高,並且他們的身體對這類中樞神經抑制藥物已經產生耐受性,導致藥量需加大。因此戒酒或在不傷身體的情況下適度飲酒尤為重要。

酗酒或器官衰退的患者在手術麻醉中需要特別注意藥物劑量的調整

台灣知名外科醫生鍾雲霓指出,飲酒量及頻率會影響施行麻醉的過程。對於酗酒者或因飲酒導致肝腎及心臟功能衰退的患者,在手術中使用麻醉時需謹慎考量,根據器官的實際情況調整適當的藥劑量,或可能需減少藥物劑量。

醫生揭示常飲酒人士需要更高麻醉藥劑量的兩大原因

鍾雲霓進一步說明,檢測器官功能並非患者自行判斷,而需進行抽血和超音波等檢查,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此外,對於器官功能正常但經常飲酒的人士而言,則需要更高的麻醉藥劑量。其主要原因包括,酒精作為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經常性使用會使肝臟分解此類物質的酵素逐漸增多。其次是身體對酒精或麻醉藥會產生耐受性,從而需要增加藥物劑量以達到相同的麻醉效果。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醫生提倡標準化酒精攝入量以減少健康風險

鍾雲霓表示,避免飲酒或控制酒量是最佳選擇,在2023年加拿大的研究亦顯示,飲酒無任何益處,但由於在社交場合飲酒似乎難以避免。因此,醫生建議將酒精攝入量標準化,例如將40%酒精濃度的威士忌或高粱設定為一個shot杯為一個單位,而酒精濃度大概10%至15%的葡萄酒、白酒或紅酒則可以用一個高腳玻璃杯計算,5%酒精濃度的氣泡酒或啤酒則以一樽為一單位。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醫生強調飲酒過量會增加癌症風險且導致器官功能衰退

鍾雲霓認為,每週攝入不超過兩個單位的酒精為低風險,相當於兩個shot的威士忌、兩杯紅酒或兩瓶啤酒。若每週飲酒量達三至六個單位,則會增加患乳癌、大腸癌的風險,超過七個單位以上,諸如每天睡前喝一杯紅酒,除了罹癌機率外,也會影響心臟、腎臟或肝臟功能、還有高血脂,骨密度下降,負面作用會開始顯著累積。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