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日睡不足5小時中風率高74% 睡太多亦唔好!研究揭最佳睡眠時間

樂活道

日睡不足5小時中風率高74% 睡太多亦唔好!研究揭最佳睡眠時間
樂活道

樂活道

日睡不足5小時中風率高74% 睡太多亦唔好!研究揭最佳睡眠時間

2023年03月26日 07:06

睡眠不足有損血管健康,增加中風風險!

瑞典一項研究發現,每日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患上中風風險高74%。研究又指睡太多與太少同樣易致中風,並揭最佳睡眠時間。

該項研究由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進行。研究人員追蹤65萬名參與者,記錄其睡眠時間及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的患病率,並分析其關係。研究人員指,周邊動脈疾病是指患者動脈血管出現阻塞問題,導致動脈內徑逐漸收窄、血液流量減少,會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等嚴重疾病。該研究已刊登於學術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 Open》。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研究人員以7至8小時睡眠時間為標準,並比較其他睡眠時間組別。結果發現,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的人士,其患上周邊動脈疾病的風險,比每日睡7至8小時高74%;而睡眠時間多於8小時的人士,患上周邊動脈疾病的風險亦高24%,證明睡眠時間太短或太長,都會影響血管健康,增加中風及心臟病風險。

同場加映:中風9大徵狀

1.半身不遂

2.言語不清

3.嘴歪

4.眼斜

5.嚴重者内可昏迷或死亡

6.吞噍困難

7.大小便失禁

8.感覺麻木

9.流口水

習慣白天小睡亦易中風 風險增32%

研究同樣發現,如果白天有小睡習慣的人,其患上周邊動脈疾病的風險比不小睡的人高32%。研究作者之一的Shuai Yuan表示,現時仍未發現睡眠時間長短與患上周邊動脈疾病的直接關係,因為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證實兩者的因果關係。

延伸閱讀:不同年紀所需要的睡眠時間 

中醫師黃郁婷曾指出,不同年紀/階段需要的睡眠時間也不同,而且會隨年紀增長而逐漸減少:

嬰兒:約需要15小時睡眠

青少年和學生群:約8至10小時睡眠

社會人士和成年人:7至9小時睡眠

老年人:需要7至8小時睡眠

只睡6小時影響睡眠質素 4招自測睡眠質素

黃郁婷中醫師指出,成年人如果只睡6小時,可能會嚴重影響睡眠質素。她又指,良好睡眠質素須符合《美國睡眠醫學會》公布的4大條件,若不知道自己睡眠質素如何,可以作自我測試:

4招自測睡眠質素

1.入睡時間:

躺在床上30分鐘內要入睡。

2.夜醒次數

睡眠過程不會被中斷,即使會半夜醒來,次數亦少於1次,每次不大於5分鐘。

3.醒來狀態

睡醒後不會感到很疲憊。

4.夢的記憶

不記得夢境內容。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延伸閱讀:7招改善睡眠質素

台灣身心科醫生李旻珊曾在Facebook專頁發文指,除了睡不著外,睡到一半醒來、過早清醒睡不著這兩個行為亦可被視為失眠,如果一周內有3日或多於3日出現以上情況,即可被診斷為失眠。李醫生又指,如果要在不依賴藥物下好好睡覺,就要先培養良好的睡前習慣:

第一招:規律時間就寢、起床>不在假日賴床補眠,保持固定的睡眠周期。

第二招:睡前用15至20分鐘呼吸、伸展四肢;善用正念冥想APP,上課程及聽音樂。

第三招:透過浸浴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關閉心中雜念,放鬆身心不再想白天發生的事。

第四招:分離工作和睡眠環境,讓大腦意識到專屬的「睡眠場域」。

第五招:不在床上做其他的事,例如看電視、滑手機,避免刺激腦內睡眠激素的平衡。

第六招:進行睡前儀式,如臉部保養、身體護膚完成後便可睡覺。

第七招:保持適當溫度與光線盡量不要開燈睡覺,黑暗環境有利分泌褪黑激素。

延伸閱讀:每10名港人有6人失眠 可致抑鬱心臟病。

失眠問題甚普遍,據香港中文大學近年一項調查發現, 每10名港人就有6.8人有失眠問題,主要受工作或學業壓力所致,其次是健康問題。衞生署指出,失眠可致6方面的健康問題,例如增加患抑鬱症、心臟病等病風險。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失眠4大診斷標準及特徵

衞生署指,失眠是一種症狀、綜合症和合併病患,特徵包括一系列夜間症狀,而世衞亦有一套失眠診斷標準:

失眠常見特徵

失眠是一種症狀、綜合症和合併病患,特徵包括一系列夜間症狀。

就寢時難以入睡。

無法熟睡。

夜間經常乍醒。

醒後無法再入睡。

清晨過早醒來。

失眠世衞診斷標準

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狀態、睡眠質素欠佳。

每星期出现至少3次睡眠問題,至少持續1個月。

日與夜也想著睡眠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睡眠問題令患者有明顯困擾或影響日常生活。

延伸閱讀:日本愛麗絲睡眠法 10分鐘內即入睡

日本漫畫家おのでらさん早前曾表示自己一直受失眠問題困擾,但他後來發明「愛麗絲睡眠法」,照做後就沒有再失眠,他其後決定將這個睡眠法畫成漫畫,並上載到Twitter上分享。該睡眠法隨即被網民瘋傳,更紛紛表示十分有效,甚至在10分鐘內即能入睡。

愛麗絲睡眠法步驟:

步驟一:在床上盤腿坐下,身體保持不動狀態。

步驟二:閉上雙眼,想像自己已經睡著,呼吸頻率跟睡覺時一致。

步驟三:最重要的一步,什麼都不要想,約20秒後大腦就會浮現出畫面。

步驟四:不顧腦袋出現什麼,繼續集中在出現的東西,不要想其他事情。

步驟五:當腦袋突然回神後,有種淺眠後醒來的感覺,便可以進入被窩睡覺。

步驟六:躺好後重複步驟1至5,直到成功入睡。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常飲酒或減弱手術麻醉效果?台醫生揭2大可能性

2024年04月29日 07:00

坊間流傳,常飲酒會對手術麻醉效果造成影響,有醫生則解釋背後可能的原因。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過度飲酒會危害身體健康且影響手術麻醉效果?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飲酒傷身」,過度飲酒會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它不僅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在接受手術麻醉時也會帶來額外的風險。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常飲酒人士在手術時往往需要更大的麻醉劑藥量

有醫生特別指出,對於那些雖然器官功能尚保持正常,但習慣性飲酒的人來說,在麻醉過程中,往往需要更大劑量的麻醉藥量。這是因為這類人群的肝臟中分解麻醉藥物的酵素活性較高,並且他們的身體對這類中樞神經抑制藥物已經產生耐受性,導致藥量需加大。因此戒酒或在不傷身體的情況下適度飲酒尤為重要。

酗酒或器官衰退的患者在手術麻醉中需要特別注意藥物劑量的調整

台灣知名外科醫生鍾雲霓指出,飲酒量及頻率會影響施行麻醉的過程。對於酗酒者或因飲酒導致肝腎及心臟功能衰退的患者,在手術中使用麻醉時需謹慎考量,根據器官的實際情況調整適當的藥劑量,或可能需減少藥物劑量。

醫生揭示常飲酒人士需要更高麻醉藥劑量的兩大原因

鍾雲霓進一步說明,檢測器官功能並非患者自行判斷,而需進行抽血和超音波等檢查,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此外,對於器官功能正常但經常飲酒的人士而言,則需要更高的麻醉藥劑量。其主要原因包括,酒精作為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經常性使用會使肝臟分解此類物質的酵素逐漸增多。其次是身體對酒精或麻醉藥會產生耐受性,從而需要增加藥物劑量以達到相同的麻醉效果。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醫生提倡標準化酒精攝入量以減少健康風險

鍾雲霓表示,避免飲酒或控制酒量是最佳選擇,在2023年加拿大的研究亦顯示,飲酒無任何益處,但由於在社交場合飲酒似乎難以避免。因此,醫生建議將酒精攝入量標準化,例如將40%酒精濃度的威士忌或高粱設定為一個shot杯為一個單位,而酒精濃度大概10%至15%的葡萄酒、白酒或紅酒則可以用一個高腳玻璃杯計算,5%酒精濃度的氣泡酒或啤酒則以一樽為一單位。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醫生強調飲酒過量會增加癌症風險且導致器官功能衰退

鍾雲霓認為,每週攝入不超過兩個單位的酒精為低風險,相當於兩個shot的威士忌、兩杯紅酒或兩瓶啤酒。若每週飲酒量達三至六個單位,則會增加患乳癌、大腸癌的風險,超過七個單位以上,諸如每天睡前喝一杯紅酒,除了罹癌機率外,也會影響心臟、腎臟或肝臟功能、還有高血脂,骨密度下降,負面作用會開始顯著累積。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