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高溫炒翠玉瓜易產生「致癌物」!9類食物風險最高3招減危機

樂活道

高溫炒翠玉瓜易產生「致癌物」!9類食物風險最高3招減危機
樂活道

樂活道

高溫炒翠玉瓜易產生「致癌物」!9類食物風險最高3招減危機

2023年04月26日 17:00

高溫炒菜有致癌風險

高溫炒菜容易致癌,風險甚至不比炸薯條低?本港食物安全中心指出,高溫烹煮食物會釋出一種可致癌物質「丙烯酰胺」,若攝取過多可損害神經系統。食安中心早前進行檢測後發現,有9種食物風險較高,尤其蔬菜、澱粉質食物,炒蔬菜則最易攝入丙烯酰胺,例如翠玉瓜。

更多相片
Getty示意圖

高溫炒菜有致癌風險

Getty示意圖

高溫炒菜易有致癌物 丙烯酰胺可損神經系統

麵包。

烹煮溫度愈高、時間愈長,所產生的丙烯酰胺就愈多。已知受丙烯酰胺污染的食物如下:

示意圖片

丙烯酰胺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評估為「可能令人類致癌」,而且有動物研究結果顯示,丙烯酰胺的毒性會損害其基因,以及令牠們出現繁殖及生長問題和致癌。

供煎炸、烘焙等的薯仔不宜存放在雪櫃內。

甚麼是丙烯酰胺?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高溫炒菜易有致癌物 丙烯酰胺可損神經系統

高溫炒菜與炸薯條一樣,容易釋出致癌物丙烯酰胺。食安中心引述瑞典研究指,當含有澱粉質的食物經過煎、炸、烘或焗等高溫烹煮後,就會產生大量丙烯酰胺。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烹煮溫度愈高、時間愈長,所產生的丙烯酰胺就愈多。已知受丙烯酰胺污染的食物如下:

8大受丙烯酰胺污染的食物

薯條

薯片

咖啡

糕餅

曲奇

麵包

餡卷

多士

麵包。

麵包。

丙烯酰胺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評估為「可能令人類致癌」,而且有動物研究結果顯示,丙烯酰胺的毒性會損害其基因,以及令牠們出現繁殖及生長問題和致癌。

9大高風險食物排行榜 含較多致癌物丙烯酰胺

食安中心曾針對港人從膳食攝入丙烯酰胺的情況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膳食中市民攝取丙烯酰胺的主要來源就是蔬菜及蔬菜製品。

綜合食安中心的研究數據,有9種經高溫烹煮後,釋出較多丙烯酰胺,屬於高風險食物:

9種食物含較多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由低至高排列)

1.通菜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14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50 ug/kg - 310 ug/kg

2. 燈籠椒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14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94 ug/kg - 180 ug/kg

3. 洋葱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15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62 ug/kg - 240 ug/kg

4. 餅乾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150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81ug/kg - 220ug/kg

5. 穀物早餐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16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97ug/kg - 190ug/kg

6. 蒜頭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20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120 ug/kg - 300 ug/kg

7. 翠玉瓜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36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160 ug/kg - 480 ug/kg

8. 炸薯條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39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290 ug/kg - 490 ug/kg

9. 薯片 

丙烯酰胺平均含量:680 ug/kg

丙烯酰胺含量範圍:430ug/kg - 1100 ug/kg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甚麼是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種無味的白色結晶有機固體,廣泛應用在工業的化學品。烹煮食物時,通常溫度超過120°C就會產生污染物丙烯酰胺,尤其是含豐富碳水化合物、但蛋白質較少的植物類食物。

譬如煎炸、燒烤或烘焗等的高溫烹煮時,食物會出現褐化反應,食物內天然存在的游離氨基酸天門冬酰胺與還原糖(例如葡萄糖及果糖)發生的化學反應,繼而產生丙烯酰胺,成為食物中的污染物。

減低致癌風險方法 3招減少丙烯酰胺

食安中心指出,現時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其會導致人類患癌。專家委員會亦指出,以目前的研究顯示,丙烯酰胺不會對健康造成直接損害,但如果攝取量過高,就可能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

食安中心建議,除了避免從食物中攝入丙烯酰胺,亦可以用以下3個方法,以減少從飲食中攝入丙烯酰胺。

1.消費者在家中煎炸、烘焙、烤烘或燒烤薯仔及麵包等澱粉類食物時,應把食物煮至呈金黃色或淺黃色即可。

2.供煎炸、烘焙等的薯仔不宜存放在雪櫃內,因為會形成更多的還原糖,導致隨後烹煮時更容易產生丙烯酰胺。

3.烹煮蔬菜時先焯後炒,或者使用水煮或蒸煮的方法,也有助減少所產生的丙烯酰胺。

供煎炸、烘焙等的薯仔不宜存放在雪櫃內。

供煎炸、烘焙等的薯仔不宜存放在雪櫃內。

內地29歲女會計因長期便秘導致肛裂被送醫院,醫生勸告改善2大生活習慣可有效預防!

29歲女會計排便時間長達半小時導致肛裂痛不欲生

不少都市人士都會面對「便秘」這一健康問題。內地一名29歲女會計就因工作繁重,長期忽視飲食及休息而飽受便秘之苦。她在上廁所時需要耗時半小時或以上的時間解決排便問題。近期,她就因排便時久蹲導致肛裂而痛不欲生,不得不緊急前往醫院治療。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醫生指出廁所時間長會影響血液循環和增加直腸壓力

醫生進行檢查後指出,上廁所時需避免長時間蹲坐,若10分鐘內無法解決,繼續等待亦無益於健康。因上廁所時久坐不起會影響血液循環並增加直腸壓力,尤其是長時間用力會導致肛裂。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在廁所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對直腸造成額外壓力和傷害

此外,由於現代人經常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使用手機,這對身體造成了額外傷害,因為直腸並非設計用來承受長時間的壓力。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醫生建議合理安排排便時間和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取以降低肛裂風險

醫生建議,預防肛裂應合理安排排便時間及確保充足水分攝取。因喝水量會直接影響腸道健康,足夠的水分可助於糞便軟化,從而減少排便時用力的時間和力度,這對於預防肛裂尤為重要。而喝水時,不應等到口渴時才喝水,因為那時身體已進入脫水狀態。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