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神舟十五號返回艙成功著陸 中國載人飛船黑障區跟蹤測量取得重大突破

博客文章

神舟十五號返回艙成功著陸 中國載人飛船黑障區跟蹤測量取得重大突破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神舟十五號返回艙成功著陸 中國載人飛船黑障區跟蹤測量取得重大突破

2023年06月04日 12:55 最後更新:13:15

今天(6月4日)清晨6點33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三名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全部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新華社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新華社

清晨5點42分,按照飛行程序,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之後,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6點33分返回艙成功著陸,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搜救分隊及時發現目標並抵達著陸現場。返回艙艙門打開後,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身體健康。

更多相片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新華社

今天(6月4日)清晨6點33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三名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全部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鄧清明順利出艙。新華社

清晨5點42分,按照飛行程序,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之後,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6點33分返回艙成功著陸,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搜救分隊及時發現目標並抵達著陸現場。返回艙艙門打開後,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身體健康。

費俊龍順利出艙。新華社

費俊龍順利出艙。新華社

張陸順利出艙,向在場人士揮手。新華社

張陸順利出艙,向在場人士揮手。新華社

據新華社報道,在此次神舟十五號返回過程中,科技人員對其在穿越黑障區時的穩定跟蹤,表明我國在載人飛船返回穿越黑障區跟蹤測量難題上取得重大突破。

飛船穿越黑障區時,只能依靠雷達和光學設備進行跟蹤測量,能否在此期間穩定跟蹤飛船,不論是對出黑障後的飛船測控引導,還是及時預報飛船落點都極為重要。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敦煌測控區任務區間涵蓋了飛船返回進出黑障區的全過程,是實現飛船在黑障區穩定跟蹤的核心力量。

6月4日清晨,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艙剛進入黑障區,敦煌測控區光學組組長李長松便准確地捕捉到返回艙的實時高清圖像,並通過車載通信設備第一時間傳至北京飛行控制中心。

7點09分,三名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全部安全順利出艙,他們接力報告「感覺良好」。據內媒報道,神十五航天員們會在車上吃到他們返回地球的第一頓飯,江蘇昆山的費俊龍早餐是一碗雞湯面,還要兩個煎雞蛋和一份青菜。來自江西宜黃的鄧清明,早餐選了撫州米粉,又點了一份豬肉大蔥餃子。而來自湖南漢壽的張陸則選擇了常德米粉和漢壽玉臂藕。

鄧清明順利出艙。新華社

鄧清明順利出艙。新華社

費俊龍順利出艙。新華社

費俊龍順利出艙。新華社

張陸順利出艙,向在場人士揮手。新華社

張陸順利出艙,向在場人士揮手。新華社

據新華社報道,在此次神舟十五號返回過程中,科技人員對其在穿越黑障區時的穩定跟蹤,表明我國在載人飛船返回穿越黑障區跟蹤測量難題上取得重大突破。

飛船返回地球時,會與大氣層發生劇烈摩擦,溫度劇增,導致氣體分子與飛船表面被燒蝕的材料均發生電離。這些不斷產生的電離氣體包裹在飛船周圍,形成等離子體鞘套,對電磁波產生吸收衰減、折射、反射、散射等效應,導致飛船內部與外界的無線電通信異常乃至中斷,這就是所謂的黑障現像,這段過程也被稱為黑障區。

飛船穿越黑障區時,只能依靠雷達和光學設備進行跟蹤測量,能否在此期間穩定跟蹤飛船,不論是對出黑障後的飛船測控引導,還是及時預報飛船落點都極為重要。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敦煌測控區任務區間涵蓋了飛船返回進出黑障區的全過程,是實現飛船在黑障區穩定跟蹤的核心力量。

據敦煌測控區指揮長曾強介紹,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時,他們確定了「優化黑障區雷達跟蹤方案托底,完善多雲天氣下光學跟蹤策略求精」的總體思路,在雷達和光學兩個方面形成合力,圓滿完成了飛船在黑障區的跟蹤測量任務。

6月4日清晨,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艙剛進入黑障區,敦煌測控區光學組組長李長松便准確地捕捉到返回艙的實時高清圖像,並通過車載通信設備第一時間傳至北京飛行控制中心。

測控區技術專家吳剛表示,從神舟一號任務開始,為了解決飛船在黑障區的跟蹤測量難題,國家一代代測控人接續攻關,聯合多家科研機構,針對飛船在黑障區的雷達回波信號特點,不斷完善針對性的信號檢測和跟蹤技術,現已具備了黑障區穩定跟蹤飛船的能力。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於2022年11月29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3名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在軌工作生活186天,期間完成大量空間科學實(試)驗,進行了4次出艙活動,圓滿完成艙外擴展泵組安裝、跨艙線纜安裝接通、艙外載荷暴露平台支撐杆安裝等任務,配合完成空間站多次貨物出艙任務,為後續開展大規模艙外科學與技術實驗奠定了基礎。

作為迄今為止執行任務時平均年齡最大的航天員乘組,三名航天員不僅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次數的紀錄,還見證了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的歷史時刻。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月球是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支撐人類走向更遠深空。」除了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中國牽頭組織的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未來又是什麽樣?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國家航天局公佈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影片。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當日,國家航天局通過一小段影片,公布了探月工程的最新進展,令所有人一睹為快。

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由中國牽頭發起,已經吸引10多個國家和機構加入,並計劃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拓展型建設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計劃2045年前建成。

從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視頻中可以看到,國際月球科研站擁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為什麽要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又要怎麽建?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

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也已制定了對深空和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過去我們能够到達月球,現在我們主要是要到上面去開展科學實驗;過去都是到某一個點去,現在可能要大面積探索,要深入探索;過去都是以政府主導,現在開始向政府來牽引商業航天積極參與轉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聯合起來共同來進行探測。」

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2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步是基本型建設階段,2035年前,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第二步是拓展型建設階段,2045年前,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行的設備設施。

吳偉仁稱,月球這是一個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就為以後人類走向更遠深空提供一個長時間科研研究、長時間能够在上面進行作業、進行工作、進行生活,為以後奔向火星,奔向更遠的深空做技術儲備和物資、智力上這方面的儲備。

另外,在4月2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紹說,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建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强。

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經中央政府批准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據悉,中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即將完成,不久將正式對外發布相關信息。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後,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後續任務,+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産品均已完成方案研製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産品生産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産品研製,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的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

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以及應急飛行情况下的操作,月面出/進艙,六分之一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鑽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