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首艘國產大郵輪成功出塢 中國成唯一同時集齊三大造船明珠國家

博客文章

首艘國產大郵輪成功出塢 中國成唯一同時集齊三大造船明珠國家
博客文章

首艘國產大郵輪成功出塢 中國成唯一同時集齊三大造船明珠國家

2023年06月06日 17:06 最後更新:17:14

據新華社報道,由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今天(6日)成功出塢,停靠在長江口的碼頭,這標誌著國產大型郵輪項目全面轉入碼頭系泊調試階段,預計將於今年底完工交付。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交付後,將從上海出發,執航日本及東南亞航線,還將適時推出「海上絲綢之路」中長航線。

更多相片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成功出塢。新華社

據新華社報道,由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今天(6日)成功出塢,停靠在長江口的碼頭,這標誌著國產大型郵輪項目全面轉入碼頭系泊調試階段,預計將於今年底完工交付。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出塢。新華社

目前中國已同時集齊了航母、LNG船、大型郵輪三大造船明珠,成為世界唯一一個能同時建造這三種船舶的國家。

「愛達·魔都」號6日下午離開上海船塢。

而從6月1日起,「愛達•魔都」號正式開始了為期6天的出塢作業。據介紹,大型郵輪出塢包括塢內注水起浮、移塢和出塢三個過程,期間將通過岸邊牽引機控制郵輪的位置動態,相應開展傾斜試驗、舷門衝水試驗、救生艇脫鉤和巡游試驗等三項關鍵試驗,對全船的重量、重心穩性以及救生艇、舷門的性能進行實船驗證。

全球的大型郵輪幾乎都在歐洲建造,尤其是大型郵輪訂單,主要被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德國邁爾船廠、法國大西洋船廠和芬蘭馬薩船廠這4大船企所壟斷。

「愛達•魔都」號內部。中新社

在三年多的建造時間內,郵輪項目團隊先後攻克了重量控制、減振降噪和安全返港等貫穿郵輪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術,並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成功出塢。新華社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成功出塢。新華社

目前中國已同時集齊了航母、LNG船、大型郵輪三大造船明珠,成為世界唯一一個能同時建造這三種船舶的國家。

「愛達•魔都」號是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總長323.6米、型寬37.2米,共有2826間艙室,最多可以容納乘客5246人。因設計建造難度極高,被譽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體現著一個國家船舶製造的綜合能力。

「愛達•魔都」號於2019年開始建造,2020年11月,全面轉入塢內連續搭載總裝階段;2021年10月,實現全船貫通的裡程碑節點;2022年7月,首台主發電機動車和全船中控系統上電;2023年5月19日,上海市文旅局和中船郵輪將其正式定名「愛達•魔都號」。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出塢。新華社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出塢。新華社

而從6月1日起,「愛達•魔都」號正式開始了為期6天的出塢作業。據介紹,大型郵輪出塢包括塢內注水起浮、移塢和出塢三個過程,期間將通過岸邊牽引機控制郵輪的位置動態,相應開展傾斜試驗、舷門衝水試驗、救生艇脫鉤和巡游試驗等三項關鍵試驗,對全船的重量、重心穩性以及救生艇、舷門的性能進行實船驗證。

6月1日,「愛達•魔都」號成功完成起浮,6月6日,在完成塢內系列試驗後,「愛達•魔都」號出塢,轉入碼頭建造階段。

「愛達·魔都」號6日下午離開上海船塢。

「愛達·魔都」號6日下午離開上海船塢。

全球的大型郵輪幾乎都在歐洲建造,尤其是大型郵輪訂單,主要被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德國邁爾船廠、法國大西洋船廠和芬蘭馬薩船廠這4大船企所壟斷。

「愛達•魔都」號的到來,填補了國產大型郵輪空白,實現國產大型郵輪領域零的突破,將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有能力建造大型郵輪的國家。

這艘郵輪的整船零件數達到2500萬個,相當於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的13倍,所使用的電纜長度有4200公里,約等於上海到拉薩的距離,是名副其實的巨系統工程。

在三年多的建造時間內,郵輪項目團隊先後攻克了重量控制、減振降噪和安全返港等貫穿郵輪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術,並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

以重量控制為例,郵輪用的大部分鋼板都是厚度在8毫米以下的薄鋼板,差不多是4個1元硬幣疊起來的厚度。薄鋼板雖然解決了為郵輪減重的難題,但是在搬運和加工的過程中都非常容易發生變形。外高橋造船建設了智能薄板生產車間,首次采用國際最先進大功率激光復合焊生產線、首次將機器人焊接技術應用到船舶中組立生產過程,通過機器對焊接過程熱輸入和裝配精度的精準控制,最大程度減小了生產過程中的形變。

「愛達•魔都」號內部。中新社

「愛達•魔都」號內部。中新社

目前中國已初步掌握大型郵輪設計建造關鍵核心技術,2022年8月8日,我國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工建造。據悉,該船在同型首製船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優化,總噸位約14.2萬噸,總長341米,型寬37.2米,設計吃水8.17米,最大吃水8.4米,最高航速22.7節,擁有客房2144間。據內媒此前報道,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預計2025年9月底實現交船。將比計劃的2025年年底交付再次提速。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越將共同開發稀土挑戰中國領先地位? 分析:面臨幾大問題難成功

2023年09月26日 10:33 最後更新:10:42

越南政府計劃借助西方力量,挑戰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但分析認為,說起來容易,要實現難度不小。

美越關係連升兩級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AP圖片

美越關係連升兩級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AP圖片

美越關係在9月中連升兩級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之後,雙方將在多個領域開展合作的消息滿天飛。早前有消息指越南計劃向美國採購F-16戰鬥機,交易規模史無前例。近日又有消息稱,越南將聯合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明年重新啟動本國最大稀土礦的開發,目前招標工作正在準備當中,不過招標的具體時間還沒有確定下來。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勘探評估,越南的稀土儲量高達2200萬噸,僅次於中國,排名全球第二,已經探明的儲量,約占全球稀土總儲量的18%,開發潛力非常大。

西方國家高度依賴中國的稀土。新華社圖片

西方國家高度依賴中國的稀土。新華社圖片

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多年來高度依賴中國的稀土,當年美國每年進口的稀土材料,大約有8成來自中國。在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交惡之後,西方國家紛紛叫囂,要降低對中國的稀土依賴,不能讓中國利用稀土「卡脖子」。目前美國已經和澳洲以及蒙古等國,簽署了稀土資源開發協議。越南作為全球第二大稀土儲量國,美國自然不會放過。

不過,分析指出,投資越南稀土礦業的計畫可能使越南成為一個可行的參與者,同時緩解西方對於稀土的戰略擔憂。但將越南打造成一個「稀土中心」存在困難,中國將繼續保持主導地位。

首先,稀土開發利用,非常講究成本控制,如果開發成本高於收益,那麼稀土產業就不可能存活並且發展下去。在越南之前,其實就有不少國家也曾嘗試過開發本土稀土資源,但是開工之後,他們發現收不抵支,還是進口相對划算。

另外,稀土資源的價格,本身波動很大,如果稀土產業沒有一定的規模,抗風險能力就非常弱。一旦稀土資源價格暴跌,整個稀土產業鏈就有破產的風險。

英國投資公司泰拉資本分析師凱利表示,儘管西方國家重視所謂的降低供應鏈風險,但目前尚不清楚客戶是否願意為開發越南稀土礦支付溢價。他補充說,越南稀土市場總體上仍不透明。

中國控制多項稀土加工技術。新華社圖片

中國控制多項稀土加工技術。新華社圖片

此外,越南想要自主提煉、加工稀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稀土提煉複雜,而中國控制著許多加工技術,就連美國也沒有本土稀土加工廠,只能將稀土礦石出口到中國進行加工。

「電荒」也是越南面對的另一難題。和許多礦產開發利用一樣,稀土在提煉的過程中,耗電量極大。而越南正好是一個缺電的國家,近年來,大量跨國企業湧入越南,工業生產飆升,用電量上漲了好幾倍,加劇了越南的電荒。

今年夏季,越南北部出現了大面積的電荒,當地的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萬不得已,當地政府只能拉閘限電,工廠錯峰生產。無奈之下,越南政府只得向中國求援,中國時隔7年之後,再次向越南輸電。

高盛集團今年7月發布報告稱,中國的稀土產量占全球精煉產量的90%,美國和歐洲都正在努力想要擺脫對於中國稀土的依賴。但報告指出,西方可能需要投資超過250億美元才能匹配中國的稀土供應量。

美國CNBC曾經報導,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聲稱,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令美國的供應鏈變得脆弱。戴琪又承認,中國在全球稀土金屬市場具有「非常明顯的主導地位」,認為中國在稀土供應、提取和加工方面把握著重要的「咽喉要道」。

美國聯合越南,打破中國對稀土「壟斷」的設想,恐怕並不現實。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