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韓國旅客湧入中國 1月遊客數量暴增908% 韓國人為何鍾愛張家界?

博客文章

韓國旅客湧入中國 1月遊客數量暴增908% 韓國人為何鍾愛張家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韓國旅客湧入中國 1月遊客數量暴增908% 韓國人為何鍾愛張家界?

2024年02月28日 12:25 最後更新:12:46

韓國赴華旅遊正在快速復甦,而韓國遊客最愛的旅遊目的地是湖南張家界。

據《央視財經》2月25日報導,韓國民眾赴華旅遊需求近來出現明顯反彈。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前往中國的韓國遊客超過14萬人次,同比暴增908%。攜程數據也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入境遊主要客源國中,韓國排名第三位,僅次於日本和美國。

1月3日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子山拍攝的雲海景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圖片

1月3日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子山拍攝的雲海景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圖片

在這波韓國赴華旅遊熱潮中,湖南張家界景區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韓國知名旅行社表示,2024年以來,預訂張家界旅遊産品的60歲以下消費者佔比為66%,陪父母同遊的40至50歲消費群體快速增長,張家界在韓國的旅遊標籤正在從「銀發遊」轉為「家庭遊」。

「韓國大爺大媽真的好愛去張家界」、「走幾步路就能看見韓國旅行團」、「不僅景區隨處可見韓語標識,就連張家界機場導覽牌也配有韓語翻譯」,界面新聞記者以張家界旅遊為關鍵詞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媒體搜索,發現「韓國」一詞高頻出現在遊客分享帖中。

事實上,韓國遊客對張家界的熱愛並非最近才興起,而是有著較長久的淵源。張家界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官網信息顯示,自2001年韓國觀光公社社長到訪張家界,各大韓國旅行社開始宣傳推廣,張家界逐漸成為韓國人到中國旅遊的一種時尚。張家界年接待韓國遊客在20萬人以上,最高峰達60萬人。每四名到中國旅遊的韓國客人,就有一名到了張家界。

另據《張家界日報》,韓國人甚至有「人生不到張家界,百歲豈能稱老翁」的流行語。 2000年到2006年,張家界海外遊客占比數韓國長期穩居第一,一度達到了90%左右。

但是受新冠疫情衝擊、跨國旅行受限制,韓國赴華旅遊也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中斷。直到2023年2月11日起,韓國政府才决定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赴韓短期簽證。自2月18日,中國駐韓國使領館也恢復簽發韓國公民赴華訪問、商務、過境以及一般私人事務類短期簽證。

界面新聞報導,在中韓簽證放開後,張家界市為了吸引韓國遊客回歸做了不少籌備工作。宣傳方面,張家界駐韓國旅行社進行了大量推廣、營銷,為張家界旅遊熱造勢;航班運力供給方面,去年的5月24日,張家界往返韓國釜山的國際客運航綫在停航三年後重啓運營。

此外,張家界市公布相關政策,為航綫實行獎補政策,對出入境旅遊接待給予獎勵。9月中旬,張家界市人民政府還在韓國首爾舉辦張家界文化旅遊推介會,並邀請韓國旅行商和合作夥伴們前往張家界。

韓國男生孟河永去年年底剛來過張家界旅遊。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自己很喜歡張家界的冬日美景,以前從來沒見過這麽多雪。「韓國的濟州島雖然也很漂亮,但是不像張家界山峰那麽多、景色更為壯觀。」

在韓國赴華旅遊熱的催化下,中韓航空客運量錄得顯著增長。

2月中旬,韓國國土、基礎設施和交通部(Ministry of Land,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匯編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往返韓國的國際旅客人數達到728萬,約為2019年同期的91%,表明國際旅行幾乎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按目的地劃分,中國航線的旅客人數約達到87.3萬人,比一年前的10.4萬人增加了8倍多。由於往返中國的航班需求強勁,韓國1月份的航空客運量同比增長57%。

從航點分布、執飛航空公司來看,航班管家向界面新聞提供的數據顯示,過去的一周中韓往返航班量共計1755班,通航點包括韓國的首爾仁川機場、濟州機場、首爾金浦機場、釜山金海機場、大邱機場等。TOP3航線分別為青島膠東-仁川、上海浦東-仁川、上海浦東-濟州。

執飛中韓航線的航空公司多達23家。其中,大韓航空所占比例最高,過去一周往返航班量為320班,佔比為18%;東方航空和南方航空的航班數位居其後,過去一周中韓往返航班量各為314班、226班,比例達到17.8%和12.8%。

報導稱,韓國人最為青睞的湖南張家界,共通航韓國三個城市,分別為金海、仁川和大丘。航班管家統計顯示,過去的一周,張家界荷花-金海往返航班量為8班、張家界荷花-仁川往返航班量為4班、張家界荷花-大邱往返航班量也為4班。

為了便利兩國人員往來,滿足韓國民眾赴華旅遊需求,中、韓各家航空公司正不斷恢復此前中斷的航綫。

作為韓國規模最大的旗艦航空公司,大韓航空向界面新聞表示,計劃今年4月份起恢復鄭州-首爾、張家界-首爾定期往返客運航班。其中,鄭州-張家界航綫自4月24日起復航,每週四班往返;張家界-仁川航線自4月23日起復航,每週三班往返。

國航則在2月24日至3月31日期間,加密及新增成都天府-首爾仁川往返航班,最多時一天將有三班單向由成都直飛首爾的航班。

韓國人赴華旅遊的足迹不僅僅停留在經典目的地的張家界。2024年以來,都市觀光和康養休閒的需求增多,選擇到上海、青島、烟台等地旅遊的韓國民眾增勢明顯。

剛從韓國留學歸來的齊皓告訴界面新聞,在校時他結識了不少韓國同窗好友,有的好友在山東青島、威海等城市做咖啡貿易相關的課題項目,因此經常前往中國山東省。聽聞青島、威海是著名旅遊城市,做項目之餘,他們常在那裡觀光遊覽。「因為我就是山東人,之前他們還說,等我回國後約在青島聚,帶他們再深度玩一玩。」齊皓表示。

《央視新聞》報導中提到,目前韓國各大旅行社都在積極策劃赴華旅遊産品,隨著近期海南入境免簽政策進一步放寬,海南旅遊套餐格外受到關注。對於韓國民眾來說,從韓國到中國海南僅需大概4.5小時的航程,海南正在成為韓國民眾度假的新選擇。

雖然韓國赴華旅遊正在快速復甦,但是中國人赴韓國旅遊的熱度遠不如以往那麼火爆。

韓國最大的信用卡公司BC Card統計數據顯示,儘管2023年下半年中國恢復了赴韓國團隊遊,但是中國遊客在韓國的旅遊支出仍停滯不前。疫情後,美國遊客在韓國旅遊支出中超越中國遊客。

具體而言,整個2023年,美國遊客在韓國消費支出占外國旅遊總支出的19.8%,相比2019年提升13.8個百分點。中國遊客消費支出占比下降至15.7%,而2019年的支出占比高達66.5%。

去年12月份,有從韓國回來的中國遊客告訴界面新聞,疫情前很多人去韓國是為了代購和醫美。但是現在國內的美妝品牌選擇變多,代購品的差價不斷降低,醫美也越來越發達。在機場已經看不到大批代購打包購物的場景,前往韓國進行醫美旅遊的人也變少了。

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中提到,在吸引中國遊客方面,日本、泰國與韓國是競爭關係,但韓國的競爭力在减弱。韓國的消費價格通脹率持續高於日本,這也會給遊客帶來負擔。與旅遊業發達的日本和泰國相比,韓國的外國人友好型旅遊基礎設施也相對匱乏。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6月12日,歐盟委員會公佈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步裁決,計劃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達38.1%臨時反補貼稅。這一舉動引發了中國業界的強烈反彈,紛紛譴責歐盟此舉的不合理性,並敦促中國政府採取相應的反制措施。


2024年6月3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車輛駛過歐盟委員會大樓。新華社圖片

2024年6月3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車輛駛過歐盟委員會大樓。新華社圖片

據業內人士透露,中方內部正在推進提高大排量汽油車進口暫定關稅的相關程序。同時,商務部早在年初已對源自歐盟的白蘭地啓動反傾銷調查,業內專家預測,此案的初步裁定有望在8月底之前公佈。

針對歐方表態,外交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中方將密切關注歐方後續進展,並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2024年5月4日,參觀者在2024北京車展比亞迪品牌展台參觀。新華社圖片

2024年5月4日,參觀者在2024北京車展比亞迪品牌展台參觀。新華社圖片

央視資深政經記者「玉淵潭天」深度解讀此次爭端,據一位參與應對調查的中方人員指出,中國的「堅決反對」有明確、足夠的法理依據。他強調,從調查啓動的那一刻起,直至最近發佈的初裁披露,整個過程都暴露出「不合理」的標籤。

首先,今次調查的發起方式打破了常規,是由歐委會主動發起,而非歐盟相關產業主動申訴。

2024年1月17日,人們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2024布魯塞爾汽車展上參觀上汽名爵電動汽車。新華社圖片

2024年1月17日,人們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2024布魯塞爾汽車展上參觀上汽名爵電動汽車。新華社圖片

相關產業發起和歐委會發起,區別在哪兒?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是這次調查的行業抗辯方,孫曉紅作為該商會汽車國際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對這次調查的情況非常了解。孫曉紅表示,歷史上,歐委會幾乎沒有主動發起反補貼調查的先例。通常情況下,反補貼調查多由受到潛在競爭壓力的產業界自行發起。他們由於擔憂外國產品的競爭優勢可能損害自身的經濟利益,因此會提出調查請求,並提供實質性的證據支持。

那麼,今次歐委會發起的理由是什麼呢?是歐委會主觀判斷中國電動汽車產業「有威脅」。

在隨後的調查過程中,也有很多不合理之處。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直言,今次調查存在「缺乏公正性、客觀性及透明度」的問題。

2024年5月29日,馬耳他哈桑-扎米特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德古阿拉(左)介紹一輛比亞迪純電動汽車。新華社圖片

2024年5月29日,馬耳他哈桑-扎米特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德古阿拉(左)介紹一輛比亞迪純電動汽車。新華社圖片

首先是抽樣的不公正。

歐委會抽取的三家企業,是上汽、吉利和比亞迪。為什麼抽取這三家,歐委會並沒有給出有說服力的理由。

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郝潔表示,為達到預設目標,構造並誇大所謂「補貼」項目,歐盟委員會罔顧世貿組織規則,摒棄出口量最大代表性標準,在抽樣中排除了出口量靠前的歐美企業,只選擇中國本土企業,抽樣標準不合規、過程不透明、結果不公正。

相關數據統計,中國品牌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大概在8%左右,這三家企業佔的比例只會更少。

歐委會嘴裡的「威脅」從何而來,人們本就不得而知。而面對這樣的「威脅」,歐委會要求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提供的調查信息,異常苛刻。

3家被抽樣的中國企業有超過200家關聯企業被要求提交問卷,並答復了超過100份補充問卷,配合歐委會進行了長達數月的實地核查。無論是時間還是調查樣本量,在孫曉紅的印象中都是歷史少見的。

從發佈的初裁披露來看,歐委會對3家中國車企徵收的稅率從17.4%到38.1%不等,差距之大,歐委會尚未給出解釋。

孫曉紅說,中國企業反映歐方在調查中,要求他們提供電池的配方。

據他了解,歐委會要求中國企業提供的信息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企業隱私、商業機密、核心技術等信息或數據。

2024年1月26日,在匈牙利比奧托爾巴吉,員工在蔚來能源歐洲工廠工作。新華社圖片

2024年1月26日,在匈牙利比奧托爾巴吉,員工在蔚來能源歐洲工廠工作。新華社圖片

這些都是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歐盟電動汽車競爭不過中國電動汽車,歐委會就想用搶的方式來獲取嗎?

孫曉紅表示,更加不透明不合理的是,歐盟還採用自己收集的數據來補充那些他們拿不到的數據,至於這些數據是否客觀真實,並不在他們的考慮中。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面對中方的抗辯,歐委會也從未進行實質性回應。

孫曉紅表示,在多輪調查及聽證會期間,中方的立場與關切,從未被歐委會考慮,他們似乎並不看重交流,注意力始終全部放在完成調查上,做完自己想做的。

面對這樣的調查,中方也用一句話形容: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是製造並升級貿易摩擦,是以「維護公平競爭」為名行「破壞公平競爭」之實,是最大的「不公平」。

面對這樣的行徑,中方當然要採取措施,進行反制。

事實上,這也不是中方第一次面對來自歐洲的反補貼調查。

根據專業機構梳理,自2010年歐盟對華發起第一起反補貼調查開始,到目前,歐方對華發起了十多起反補貼調查。

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歐盟對中國光伏產業發起的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

中國光伏製造企業主要以出口為主,當時,歐洲是中國光伏企業主要的出口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在初裁中計劃對中國徵收47.6%的關稅,無疑是想把中國光伏產業拒之門外。

消息發佈後,中歐開展了多輪政府間談判。最終,歐盟終止了自己徵收關稅的行動。

中國政府會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如果歐方的行為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中國企業也會發出維護自身權益的聲音。

現在,離作出裁定還有一段時間。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這也意味著,歐方還有著重回正確軌道的機會。

什麼是正確軌道,歐方內部,並不是不清楚。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在歐委會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的消息傳出後,德國、匈牙利、瑞典等國家,第一時間站出來表示了反對。

這些國家,恰恰是歐盟內部與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走在前列的國家。

2024年4月30日,觀眾在2024北京車展寧德時代展區參觀。新華社圖片

2024年4月30日,觀眾在2024北京車展寧德時代展區參觀。新華社圖片

在全球化時代,只有發揮比較優勢,各國才能獲得更好發展。中歐汽車產業雖有競爭,更有合作。

合作之下的雙贏,不只體現在汽車行業——與中國加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還有利於歐洲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經濟的綠色轉型。

根據歐洲運輸與環境協會數據,2023年歐洲銷售的電動汽車中有19.5%(約30萬輛)產自中國,按照每輛電動汽車每年可減碳約1.66噸估算,相當於每年減碳49.8萬噸。

歐盟一直自詡為全球綠色轉型的「先行者」。歐委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決定,不僅將阻礙其汽車產業轉型步伐,也將損毀其綠色轉型「先行者」的形象。

事實上,就連歐洲媒體自己都在說,歐盟一邊要求消費者轉向電動汽車,一邊卻又試圖阻止性價比高的電動汽車的供應,此舉荒謬可笑。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中歐汽車產業高度互補,雙方合作有基礎、有空間、有前景。中國積極支持各國汽車公平競爭,維護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但如果歐盟罔顧自身產業界呼籲、基本市場規律和世貿組織規則,執意對中國電動汽車強加關稅,破壞中歐汽車產業合作基礎,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利。

是選擇雙贏還是選擇損人不利己,歐盟還有思考的時間。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