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同治、光緒年間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叱吒晚清近半個世紀。而在眾多在慈禧麾下的皇族及大臣中,最重要應該是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弟弟奕訢。他與皇位擦肩而過,有作為的他有用武之地,可惜遇上慈禧。有專家更大膽假設,一旦繼位的是奕訢,清朝國祚可延長至1960年代。

1860年的奕訢 (網上圖片)

1860年的奕訢 (網上圖片)

奕訢在晚清時期的地位與晚清歷史緊密聯繫,按照輩分,他是慈禧太后的小叔。他們兩人首次合作就是發動「辛酉政變」,將先帝咸豐臨終前指派輔弼新君同治的八位大臣擊垮,「首領」肅順更是斬立決。政變結束,慈禧與慈安垂簾聽政,奕訢也當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他女兒更被慈禧收為養女,晉升榮壽公主。

更多相片
1860年的奕訢 (網上圖片)

1860年的奕訢 (網上圖片)

慈安及慈禧吉服朝服像 (網上圖片)

慈安及慈禧吉服朝服像 (網上圖片)

洋務運動中,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格林砲 (網上圖片)

洋務運動中,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格林砲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恭親王奕訢 (網上圖片)

恭親王奕訢 (網上圖片)

光緒皇帝 (網上圖片)

光緒皇帝 (網上圖片)

京師同文館,是奕訢請求咸豐下,所創辦的外國語言學堂 (網上圖片)

京師同文館,是奕訢請求咸豐下,所創辦的外國語言學堂 (網上圖片)

慈安及慈禧吉服朝服像 (網上圖片)

慈安及慈禧吉服朝服像 (網上圖片)

慈禧與慈安以及奕訢這政治「三角關係」開始合作密切,令奕訢的才幹顯露。奕訢的才能,也許早在道光當年立儲時,選擇他及奕詝一路猶豫不決可知,只是最終選擇了奕詝(即咸豐帝)。而曾與皇帝寶座擦肩而過的奕訢,成就首推他帶領發起洋務運動。

奕訢作為洋務派代表,也許是宮中少有對大清未來發展有宏觀看法和佈局的人,卻與大權在握的慈禧保守派看法完全不同。慈禧當初給予奕訢很大的實權搞洋務運動,也許只希望用來鞏固權位。相反奕訢則為國家大幹一場,為了求強求富,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能力,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興辦軍事及民辦工業,中國的近代工業從此起步;興辦新式學校派出留學生,促進近代教育事業發展

洋務運動中,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格林砲 (網上圖片)

洋務運動中,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格林砲 (網上圖片)

奕訢也奏請兩宮太后,重用曾國藩,與列強極力維持和局,借師助剿,鎮壓太平天國,贏得同治中興。現代史學家芮瑪麗 (Mary Clabaugh Wright),也就此好評:「一個王朝、甚至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但由於1860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死裡求生,再延續了60年,就是同治中興。」

事實上,在慈安、慈禧兩宮聽政初期,政治上有短暫和諧。但隨著洋務運動發展,奕訢的官越做越大,地位越來越高,文武百官更多似乎願意跟著奕訢,讓當初想以奕訢拉攏人心慈禧不可忍,終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與保守派「唱雙簧」革除奕訢「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對奕訢仇恨也不斷累積。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奕訢因支持慈安處斬慈禧親信安德海,為慈禧所恨;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同治帝為慈禧生日修治圓明園,奕訢也因國家財困而堅決反對,終為同治及慈禧所怨。

奕訢敢去頂撞慈禧,是因為最初的政治「三角關係」。而慈安當初也能將慈禧權力分散,奕訢做事才有效率。然而,慈安在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突然暴斃,重點的除了死因,還令奕訢一派徹底被孤立。

恭親王奕訢 (網上圖片)

恭親王奕訢 (網上圖片)

奕訢在光緒年間幾乎沒甚麼作為,雖在甲午戰爭後被重新啟用,但大清這時已名存實亡,即使有出牌權,也難單天保至尊。老邁的奕訢結果站在投降派身邊,積極促進馬關條約和談,也許是有原因的。

當時的皇帝光緒,是奕訢的外甥,也許兩人可互相寄託,只是當時慈禧獨攬大權。我們能通過維新主義,看出光緒思想與理想,而奕訢也告誡光緒不要輕信維新派,因為在恭親王眼中,也許康有為這班人書生誤國。所以變法期間,奕訢積極提出興辦學堂、修築鐵路、振興工商等主張,表面為洋務運動老調,實際上是抵制維新派提出的君主立憲等主張。

光緒皇帝 (網上圖片)

光緒皇帝 (網上圖片)

奕訢利用自己身份時加牽制光緒,並從中阻撓變法。他對於祖宗社稷和光緒的確傾盡所有,直到人生最後一刻,也不忘上一道密摺光緒,暗示他要吃喝玩,等慈禧死後重新出山。可惜歷史不能改變,光緒在慈禧死前一日死亡

奕訢作為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教育進步作出貢獻,開拓晚清新式外交,使清朝外交步入正軌。美國近代外交官兼作家楊約翰 (John Russell Young) 說過:「恭親王與我之前所見過的東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機敏、直覺敏銳、意志堅定。」然而他命運坎坷,雖支持慈禧發動政變後被委以重任,卻最終遭慈禧打擊。

京師同文館,是奕訢請求咸豐下,所創辦的外國語言學堂 (網上圖片)

京師同文館,是奕訢請求咸豐下,所創辦的外國語言學堂 (網上圖片)

歷史雖沒有如果,但後世有專家大膽預測,當年一旦恭親王繼承大統,大清理應可綿延至1960年代。曾在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服務的美國人馬士 (Hosea Ballou Morse) 指:「恭親王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這都是假設,不過他是個愛國主義者。彌留之際,曾經對西方權貴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中國並非不知道輪船、大砲以及軍火重要性,只可惜主權已不再,有了這些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