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趣話豬年】武宗稱食完生瘡 明代正德年禁豬令超擾民

歷史長河

【趣話豬年】武宗稱食完生瘡 明代正德年禁豬令超擾民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趣話豬年】武宗稱食完生瘡 明代正德年禁豬令超擾民

2019年02月05日 15:00 最後更新:15:17

豬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極為重要的家畜之一,食用及祭祀離不開。時至今日,也很難想像沒有豬時的飲食文化會變成怎樣。在歷史上,發生了一次皇帝下令全國上下禁豬事件,百姓生計大受影響,怨聲載道。大臣最終不得不費盡唇舌,終令皇帝在重重壓力下,悄悄取消法令。

河姆渡出土陶豬 (網上圖片)

河姆渡出土陶豬 (網上圖片)

「禁豬令」是於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武宗朱厚照遊巡江南時頒佈。朱厚照作為中國歷史上出名的荒唐皇帝,在位期間所作荒唐事甚多,包括多次偷偷的外出遊玩巡幸,在宮中設豹房玩樂,又自稱「奉天征討威武大將軍鎮國公」南下「親征」,其實只是鬧著玩等等,但最荒唐的必定為「禁豬令」。

更多相片
河姆渡出土陶豬 (網上圖片)

豬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極為重要的家畜之一,食用及祭祀離不開。時至今日,也很難想像沒有豬時的飲食文化會變成怎樣。在歷史上,發生了一次皇帝下令全國上下禁豬事件,百姓生計大受影響,怨聲載道。大臣最終不得不費盡唇舌,終令皇帝在重重壓力下,悄悄取消法令。

清明上河圖的豬 (網上圖片)

「禁豬令」是於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武宗朱厚照遊巡江南時頒佈。朱厚照作為中國歷史上出名的荒唐皇帝,在位期間所作荒唐事甚多,包括多次偷偷的外出遊玩巡幸,在宮中設豹房玩樂,又自稱「奉天征討威武大將軍鎮國公」南下「親征」,其實只是鬧著玩等等,但最荒唐的必定為「禁豬令」。

明武宗畫像 (網上圖片)

當年十二月,朱厚照在儀真(即今屬江蘇儀徵市)下令禁止民間養豬殺豬,在儀真縣舉行「丁祀」祭孔時規定不供豬頭,只供羊頭。至於因由及罰則,明人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中也有記載:「......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因為明代皇帝姓朱,武宗本人又是豬年出生,所以民間殺豬和吃豬肉,就更對自己不敬,應當全面禁止。而違犯「禁豬令」者,就將全家發配邊疆,永遠充軍。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描述宰豬羊攤位 (網上圖片)

發邊充軍,是古代非常嚴厲處分法令,明朝更甚。《大明律》規定,流罪分三等,分別為二千里、二千五百里和三千里。流放充軍者因為長途顛簸和水土不服,多半會客死他鄉,倖存者終生不得返鄉。可見,武宗對違反「禁豬令」的懲罰相當看重,據《萬曆野獲編》記載,武宗禁豬拋出的因由是這樣:「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即說吃豬肉會生瘡,對健康不利,觀點荒誕、愚昧及迷信。

據載,明武宗「禁豬令」發佈,受影響最大的是江北地區,再蔓延至京師。那些深恐引火自焚的百姓,紛紛殺盡家豬,或減價賤賣,小豬也全殺埋掉。當時,不僅大多數人都吃不到豬,就連祭祀儀式也要用腥羶的羊肉替代。一個月後,留守京師的內閣大學士楊廷和得知此事,在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二月專門就此事上了一道《請免禁殺豬疏》。他從崇尚科學和關心民生的大局出發,逐條駁斥武宗所有的禁豬理由,建議重新頒詔天下,廢止禁豬令,讓百姓安於生計。

明朝國姓為朱,當皇帝名字為動物諧音就必須忌諱,一旦過年說「殺豬」就是「殺朱」,就有「造反」之意。所以在明人文獻中,都會以「彘」、「豕」來避開「朱」。武宗時期,皇帝卻忌諱得要頒布法令禁豬。《明實錄》記載:「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儀真。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是歲,儀真丁祀,有司家羊代之。」

清明上河圖的豬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的豬 (網上圖片)

當年十二月,朱厚照在儀真(即今屬江蘇儀徵市)下令禁止民間養豬殺豬,在儀真縣舉行「丁祀」祭孔時規定不供豬頭,只供羊頭。至於因由及罰則,明人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中也有記載:「......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因為明代皇帝姓朱,武宗本人又是豬年出生,所以民間殺豬和吃豬肉,就更對自己不敬,應當全面禁止。而違犯「禁豬令」者,就將全家發配邊疆,永遠充軍。

明武宗畫像 (網上圖片)

明武宗畫像 (網上圖片)

發邊充軍,是古代非常嚴厲處分法令,明朝更甚。《大明律》規定,流罪分三等,分別為二千里、二千五百里和三千里。流放充軍者因為長途顛簸和水土不服,多半會客死他鄉,倖存者終生不得返鄉。可見,武宗對違反「禁豬令」的懲罰相當看重,據《萬曆野獲編》記載,武宗禁豬拋出的因由是這樣:「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即說吃豬肉會生瘡,對健康不利,觀點荒誕、愚昧及迷信。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描述宰豬羊攤位 (網上圖片)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中描述宰豬羊攤位 (網上圖片)

據載,明武宗「禁豬令」發佈,受影響最大的是江北地區,再蔓延至京師。那些深恐引火自焚的百姓,紛紛殺盡家豬,或減價賤賣,小豬也全殺埋掉。當時,不僅大多數人都吃不到豬,就連祭祀儀式也要用腥羶的羊肉替代。一個月後,留守京師的內閣大學士楊廷和得知此事,在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二月專門就此事上了一道《請免禁殺豬疏》。他從崇尚科學和關心民生的大局出發,逐條駁斥武宗所有的禁豬理由,建議重新頒詔天下,廢止禁豬令,讓百姓安於生計。

同年三月,禮部上奏說國家的正常祭典都要用牛、豬、羊「三牲」,如今豬肉絕跡,無法按常例進行,請求更改。武宗逼於各方面壓力,不得不悄悄取消禁令。至於祭祀仍然要用豬肉,但名稱不准稱為豬,而叫「豕」,一眾只要聖駕所經之地稍為迴避即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鴉片戰爭前禁止「洋婦」入城 曾幾乎爆發一場戰爭

2024年05月06日 10:00

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對於洋商限制多多,如不允許攜眷(洋婦)進入廣州城,曾使洋商大為不滿。在1830年,英國商人盼師(Willian Baynes)公然違反禁令,試圖測試中方的反應,曾一度使雙方劍拔弩張,幾乎使鴉片戰爭提前爆發。

番婦被逐回澳門示意圖 (資料圖片)

番婦被逐回澳門示意圖 (資料圖片)

在清中葉以前,「洋婦」也稱「番婦」是禁止進入中國的,僅可停留在澳門。當然洋商也是設法無視禁令。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荷蘭商人亞畢時乘坐舢板攜帶一名「番婦」及兩名「番女」試圖進入廣州瑞豐洋行居住,結果被罰驅逐出境。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更頒佈《防範夷條例》(即使稱防夷五事),明令嚴禁外國婦女來華、嚴禁外商在廣州過冬。

1840年澳門南灣外港洋面。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防夷五事規定,貿易季結束後,外國商人得駕船回國,或在澳門就地過冬。(資料圖片)

1840年澳門南灣外港洋面。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防夷五事規定,貿易季結束後,外國商人得駕船回國,或在澳門就地過冬。(資料圖片)

雖然朝廷有明文禁止「洋婦」入城,但洋商私帶婦女入境時有發生。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英商菲臣私帶婦女進入廣州,被當局發現,當即「將該番婦押往澳門,出示嚴禁」,並對有牽連的中國行商、通事、和政府衙役進行嚴懲。在1830年初,英商懷特曼J.C.Whiteman攜妻進入廣州商館,最終在中方抗議下,夫婦二人被迫遷往澳門。不過隨著來華外商人數逐漸增多,雙方的衝突更為頻繁,終於有了1830年的「盼師案」,使雙方一度迫近戰爭邊緣。

沃森Wathen (畫);克拉克Clark(刻印)19世紀《廣州外商洋行區靖遠街道》。圖中可見洋商並未攜同洋婦進城。(資料圖片)

沃森Wathen (畫);克拉克Clark(刻印)19世紀《廣州外商洋行區靖遠街道》。圖中可見洋商並未攜同洋婦進城。(資料圖片)

愛德華‧阿什沃思Edward Ashworth(1814-1896)(畫);戴氏Day & Son(印)1851年《廣州商館區之中國街道建築》。畫中可見洋人及洋婦在街上活動。(資料圖片)

愛德華‧阿什沃思Edward Ashworth(1814-1896)(畫);戴氏Day & Son(印)1851年《廣州商館區之中國街道建築》。畫中可見洋人及洋婦在街上活動。(資料圖片)

盼師Willian Baynes是誰人?他是時任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華「管貨人委員會」主席,即中國人慣稱的「大班」。不過更重要的,是他一向主張對華採取強硬政策,這事件也是他處心積慮,有預謀的公然挑釁。1830年10月4日,盼師公開帶著妻子和葡萄牙籍婢女從澳門進入廣州,沿途招搖過市,並違反規定乘坐轎子。這事無疑觸及中方的紅線。11日即一周過後,兩廣總督李鴻賓命令廣州知府轉飭總行商伍受昌令其退回澳門,「並飭嗣後夷商進館,不許乘坐肩輿」。

1859年4月30日《倫敦畫報》上一間香港畫室工作的情況。圖中中國畫師正忙於按手中照片繪製洋婦的畫像。(資料圖片)

1859年4月30日《倫敦畫報》上一間香港畫室工作的情況。圖中中國畫師正忙於按手中照片繪製洋婦的畫像。(資料圖片)

上如前文所說,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公然挑釁。因此不僅盼師拒絕執行命令,英國商人也紛紛提出抗議。10月20日,李鴻賓再次通過行商向盼師下達嚴令,如果三天之內不將「番婦」遣回,將派兵入館驅逐。盼師眼見機會來了!立即通過海軍司令調來一百多個士兵,全副武裝進入商館。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形勢隨時可能失控。

清末《青花西洋花園圖盤》。內繪西式花園、西洋男女人物圖案。(資料圖片)

清末《青花西洋花園圖盤》。內繪西式花園、西洋男女人物圖案。(資料圖片)

事實上,當時清廷是害怕引起中外戰爭的,因為剛花了好多錢鎮壓了一次邊疆叛亂,實在打不起另一場仗,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道光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時,反復叮囑「切莫開啟釁端」的原因所在。所以,李鴻賓所謂出兵驅逐,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後來,行商伍受昌出面調停(編按︰清廷規定,外國商人不得直接與天朝官員接觸,所以,命令是由行商轉達)。以盼師身體有恙需要人照顧為名,讓兩位女性暫留廣州,待病好後再行離去。最終,「番婦」在廣州共居住50天後,即退回澳門。清廷為了顯示天朝威嚴,將一個向盼師提供轎子的行商謝五革職,並發配新疆。

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差,使當時的中國人對於洋婦的衣著打扮曾經非常反感。(網上圖片)

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差,使當時的中國人對於洋婦的衣著打扮曾經非常反感。(網上圖片)

盼師事件發生後,道光帝於12月8日下諭旨,重申嚴禁「番婦來華」政策。1831年3月,李鴻賓等重新制定了《防範夷人章程》,措施更為詳細、嚴厲。此後十年內,此類公開挑釁事件未再發生。不過,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並終於爆發鴉片戰爭。

當時洋婦在社會上地位普遍較高,也是中方害怕其入城的原因之一。(網上圖片)

當時洋婦在社會上地位普遍較高,也是中方害怕其入城的原因之一。(網上圖片)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 中方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其中第二款列明:「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口岸。」其後,同樣的內容又見於中國與美國、與法國、與瑞典挪威及諸多近代中國與約國的雙邊多邊條約中。它標誌著中國與西方經過漫長時期爭執的外國婦女進入中國通商口岸的禁令,終於在英軍大炮的威力下遭到廢除,並以不平等條約的法律形式將此固定化、制度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