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濕紙巾搓手液易招過敏宜少用 綠色組織薦17款消毒產品

生活事

濕紙巾搓手液易招過敏宜少用 綠色組織薦17款消毒產品
生活事

生活事

濕紙巾搓手液易招過敏宜少用 綠色組織薦17款消毒產品

2019年05月26日 08:00

用濕紙巾越多,皮膚吸收化學品越多

港人外出時自備濕紙巾及搓手液消毒愈勢普及,但當中也衍生出環保及皮膚過敏等健康問題。世界綠色組織建議市民應盡量以清水及梘液洗手,減少使用濕紙巾及搓手液,並推薦市面上150元以下的11款濕紙巾及6款搓手液。

更多相片
組織推薦的17款產品。

用濕紙巾越多,皮膚吸收化學品越多

環保組織指嬰幼兒使用過多濕紙巾反而有致癌或不育等風險。

組織表示,用濕紙巾越多,皮膚吸收化學品越多。因為濕紙巾主要由水、人造纖維及多種化學品(包括人工香精、殺菌劑、保濕劑、防腐劑及螢光物質等)組成,部分濕紙巾含多種化學成分,容易引起接觸性皮膚炎。當中香料可能引致皮膚炎、敏感等;而保濕劑則可能致癌。此外,人造纖維不可回收或生物降解,因此濕紙巾不可沖廁,浸水18個月仍維持原狀,也引起堵塞污水渠及環保問題。

司徒醫生建設大家按正確步驟洗手,已足夠殺菌。

組織續指,表面活性劑更可助溶解物質,令皮膚更易吸收濕紙巾成份,若濕紙巾含有害化學物,將隨使用次數導致物質在體內積聚。尤其是嬰兒皮膚較成人薄3成,長期使用濕紙巾令嬰幼兒有機會吸收更多雌激素或類雌激素,更可能令女童性早熟、月經早到,增加日後患上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和乳癌等風險,或影響男童日後的生殖功能,甚至出現不育。

清水及梘液已足夠殺菌。

急症科專科醫生司徒敬豪亦建議盡量減少使用使用濕紙巾,要殺死致病細菌,用梘液及清水已經足夠。按照正確洗手步驟;先洗濯雙手,然後加入梘液擦出泡沫,再按手掌、手背、指罅、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順序清潔,揉擦雙手最少20 秒,用清水將雙手徹底沖洗乾淨,再徹底抹乾或吹乾雙手。

組織推薦的6款搓手液。

消毒搓手液方面,組織指酒精濃度達60%或以上,方能有效殺菌。有研究更指出,搓手液在雙手明顯變髒或油膩時效果不佳,故建議當沒有洗手液及清水洗手時才使用搓手液。

組織推薦的11款濕紙巾。

司徒醫生建議酒精搓手液成分愈簡單愈好,或使用後塗抹合適的潤膚膏保濕便可。他又建議市民選購時,應留意產品標籤,選擇含乙醇的酒精搓手液產品,而避用含異丙醇的產品,因後者相對較難揮發,殘留在皮膚上的時間較長。若皮膚表面有破損可進入真皮層,便容易引起接觸性皮膚炎。皮膚有傷口、容易過敏如主婦手的市民,應選擇刺激性較低的搓手液,以避免被當中的酒精成分刺激。

組織推薦的11款濕紙巾。

組織推薦的11款濕紙巾。

組織推薦的17款產品。

組織推薦的17款產品。

組織表示,用濕紙巾越多,皮膚吸收化學品越多。因為濕紙巾主要由水、人造纖維及多種化學品(包括人工香精、殺菌劑、保濕劑、防腐劑及螢光物質等)組成,部分濕紙巾含多種化學成分,容易引起接觸性皮膚炎。當中香料可能引致皮膚炎、敏感等;而保濕劑則可能致癌。此外,人造纖維不可回收或生物降解,因此濕紙巾不可沖廁,浸水18個月仍維持原狀,也引起堵塞污水渠及環保問題。

環保組織指嬰幼兒使用過多濕紙巾反而有致癌或不育等風險。

環保組織指嬰幼兒使用過多濕紙巾反而有致癌或不育等風險。

組織續指,表面活性劑更可助溶解物質,令皮膚更易吸收濕紙巾成份,若濕紙巾含有害化學物,將隨使用次數導致物質在體內積聚。尤其是嬰兒皮膚較成人薄3成,長期使用濕紙巾令嬰幼兒有機會吸收更多雌激素或類雌激素,更可能令女童性早熟、月經早到,增加日後患上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和乳癌等風險,或影響男童日後的生殖功能,甚至出現不育。

司徒醫生建設大家按正確步驟洗手,已足夠殺菌。

司徒醫生建設大家按正確步驟洗手,已足夠殺菌。

急症科專科醫生司徒敬豪亦建議盡量減少使用使用濕紙巾,要殺死致病細菌,用梘液及清水已經足夠。按照正確洗手步驟;先洗濯雙手,然後加入梘液擦出泡沫,再按手掌、手背、指罅、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順序清潔,揉擦雙手最少20 秒,用清水將雙手徹底沖洗乾淨,再徹底抹乾或吹乾雙手。

清水及梘液已足夠殺菌。

清水及梘液已足夠殺菌。

消毒搓手液方面,組織指酒精濃度達60%或以上,方能有效殺菌。有研究更指出,搓手液在雙手明顯變髒或油膩時效果不佳,故建議當沒有洗手液及清水洗手時才使用搓手液。

組織推薦的6款搓手液。

組織推薦的6款搓手液。

司徒醫生建議酒精搓手液成分愈簡單愈好,或使用後塗抹合適的潤膚膏保濕便可。他又建議市民選購時,應留意產品標籤,選擇含乙醇的酒精搓手液產品,而避用含異丙醇的產品,因後者相對較難揮發,殘留在皮膚上的時間較長。若皮膚表面有破損可進入真皮層,便容易引起接觸性皮膚炎。皮膚有傷口、容易過敏如主婦手的市民,應選擇刺激性較低的搓手液,以避免被當中的酒精成分刺激。

組織又指出,曾有兒童因搓手液的香味、兒童或因搓手液的香味、鮮艷的顏色或精美包裝而誤吞搓手液,或有兒童在搓手液未完全揮發便觸摸眼睛或口腔而導致搓手液中毒。因此家長應監管兒童使用搓手液,分量不宜過多或過少。

組織推薦的11款濕紙巾。

組織推薦的11款濕紙巾。

組織推薦的11款濕紙巾。

組織推薦的11款濕紙巾。

往下看更多文章

常飲酒或減弱手術麻醉效果?台醫生揭2大可能性

2024年04月29日 07:00

坊間流傳,常飲酒會對手術麻醉效果造成影響,有醫生則解釋背後可能的原因。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過度飲酒會危害身體健康且影響手術麻醉效果?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飲酒傷身」,過度飲酒會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它不僅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在接受手術麻醉時也會帶來額外的風險。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常飲酒人士在手術時往往需要更大的麻醉劑藥量

有醫生特別指出,對於那些雖然器官功能尚保持正常,但習慣性飲酒的人來說,在麻醉過程中,往往需要更大劑量的麻醉藥量。這是因為這類人群的肝臟中分解麻醉藥物的酵素活性較高,並且他們的身體對這類中樞神經抑制藥物已經產生耐受性,導致藥量需加大。因此戒酒或在不傷身體的情況下適度飲酒尤為重要。

酗酒或器官衰退的患者在手術麻醉中需要特別注意藥物劑量的調整

台灣知名外科醫生鍾雲霓指出,飲酒量及頻率會影響施行麻醉的過程。對於酗酒者或因飲酒導致肝腎及心臟功能衰退的患者,在手術中使用麻醉時需謹慎考量,根據器官的實際情況調整適當的藥劑量,或可能需減少藥物劑量。

醫生揭示常飲酒人士需要更高麻醉藥劑量的兩大原因

鍾雲霓進一步說明,檢測器官功能並非患者自行判斷,而需進行抽血和超音波等檢查,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此外,對於器官功能正常但經常飲酒的人士而言,則需要更高的麻醉藥劑量。其主要原因包括,酒精作為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經常性使用會使肝臟分解此類物質的酵素逐漸增多。其次是身體對酒精或麻醉藥會產生耐受性,從而需要增加藥物劑量以達到相同的麻醉效果。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醫生提倡標準化酒精攝入量以減少健康風險

鍾雲霓表示,避免飲酒或控制酒量是最佳選擇,在2023年加拿大的研究亦顯示,飲酒無任何益處,但由於在社交場合飲酒似乎難以避免。因此,醫生建議將酒精攝入量標準化,例如將40%酒精濃度的威士忌或高粱設定為一個shot杯為一個單位,而酒精濃度大概10%至15%的葡萄酒、白酒或紅酒則可以用一個高腳玻璃杯計算,5%酒精濃度的氣泡酒或啤酒則以一樽為一單位。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醫生強調飲酒過量會增加癌症風險且導致器官功能衰退

鍾雲霓認為,每週攝入不超過兩個單位的酒精為低風險,相當於兩個shot的威士忌、兩杯紅酒或兩瓶啤酒。若每週飲酒量達三至六個單位,則會增加患乳癌、大腸癌的風險,超過七個單位以上,諸如每天睡前喝一杯紅酒,除了罹癌機率外,也會影響心臟、腎臟或肝臟功能、還有高血脂,骨密度下降,負面作用會開始顯著累積。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