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蒙古橫掃歐亞 機動鐵騎居功至偉

史空穿梭

蒙古橫掃歐亞 機動鐵騎居功至偉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蒙古橫掃歐亞 機動鐵騎居功至偉

2019年09月07日 10:00 最後更新:09月08日 16:40

成吉思汗的軍隊能夠橫掃歐亞,全靠由他所「鞭策」的蒙古鐵騎,成就了其宏圖霸業。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歷史上,蒙古騎兵巔峰時期的作戰主力是穿著當時重鎧甲的重騎兵,大約佔作戰部隊總人數約四成。其坐騎則是經混種後的新蒙古馬,這種馬匹極有極強的耐力又有很強的衝擊能力,使得蒙古騎兵能在短時間內大範圍的移動,長時間奔襲。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成吉思汗的軍隊能夠橫掃歐亞,全靠由他所「鞭策」的蒙古鐵騎,成就了其宏圖霸業。

網上圖片

在歷史上,蒙古騎兵巔峰時期的作戰主力是穿著當時重鎧甲的重騎兵,大約佔作戰部隊總人數約四成。其坐騎則是經混種後的新蒙古馬,這種馬匹極有極強的耐力又有很強的衝擊能力,使得蒙古騎兵能在短時間內大範圍的移動,長時間奔襲。

網上圖片

拔都與旭烈兀在數幾次大規模西征中,便多次以少於敵方數倍兵力出擊,仍能在直接交戰中集結優勢兵力將敵軍逐一擊破。

但是隨著征戰範圍擴大,加上騎兵戰術的變革,重騎兵逐漸取代輕騎兵成為戰鬥的主力,而輕騎兵的戰鬥作用也成衝鋒陷陣變成了偵查、掩護以及提供火力支援之用。

馬鐙的發明,使世界戰爭史大為改觀。馬鐙被西方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中國第五大發明」,而蒙古大軍,更是將騎兵戰鬥力發揮到了極致,讓蒙古士兵穩穩駕馭馬匹,令軍隊的機動力和戰鬥力大大提高。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拔都與旭烈兀在數幾次大規模西征中,便多次以少於敵方數倍兵力出擊,仍能在直接交戰中集結優勢兵力將敵軍逐一擊破。

至於在重騎兵之外,餘下的大多數都是靈活機動的輕騎兵部隊。輕騎兵是蒙古軍隊前期的主力。輕騎兵主要配備射程極遠的蒙古弓,是世界軍事史上最強的騎射部隊,也是成吉思汗崛起並統一蒙古、征伐金朝與花剌子模等國的中堅力量。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但是隨著征戰範圍擴大,加上騎兵戰術的變革,重騎兵逐漸取代輕騎兵成為戰鬥的主力,而輕騎兵的戰鬥作用也成衝鋒陷陣變成了偵查、掩護以及提供火力支援之用。

往下看更多文章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徵兵歌《送郎當紅軍》

2024年04月29日 10:00

從唐代杜甫詩《兵車行》的「耶孃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到近來解放軍徵兵的宣傳大片來看,歷來徵兵都不是易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紅軍為了招兵,流出《送郎當紅軍》一曲,「切莫想家庭,妹妹會小心」。

《送郎當紅軍》曲譜 (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曲譜 (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誕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西,在紅軍開始長征時迅速由江西傳播到相鄰的革命根據地,後又隨著紅軍長征流傳到了各地。這首歌謠是江西女性支持革命無私心聲的真實流露,表現了江西女性,尤其是紅軍妻子深明大義、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情懷和珍愛親人、關心親人、期盼團圓的革命柔情。

在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中,除了重利的商人,考科舉的學子,中國人很少有別離他鄉的。商人離妻別子,為的是賺錢養家;學子離鄉,為的是高中做官;平民百姓偶然別離,為的是人生的義務與責任。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蠟像《擴大紅軍》(網上圖片)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蠟像《擴大紅軍》(網上圖片)

分離在中國文化中是冷清與淒慘的,有無奈與不舍。文學作品中描寫分離的詩文,可以說是一字一淚,包含著離別人的無限情愫。其中的意蘊,只有別離人自知。民間諺語「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裡包含著別離的多少辛酸。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大地上,誕生了一支與眾不同的軍隊,人稱它為紅軍,在紅軍離別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與所有分離不同的分離,那就是妻子唱歌送郎當紅軍。

夫唱婦隨,革命道路上的農民夫妻。(網上圖片)

夫唱婦隨,革命道路上的農民夫妻。(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的隊伍中,有新婚燕爾的年輕妻子,有相濡以沫的中年妻子。難道她們不懂得分別的意味,不知曉分別的後果,不懂得夫妻一別就可能是永別?她們的丈夫是去參軍打仗,「要戰鬥,就會有犧牲」。

懂得,她們都懂得,而且她們懂得的比我們要多,但她們比我們要高尚。她們懂得只有割捨自己的小家才會有人民的大家,她們懂得只有獻身革命,才有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於是,她們以自己的毅力、膽識、決心、柔情,用純真的情懷唱起了《送郎當紅軍》,情感真熾,聽者為之動容。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當年便是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網上圖片)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當年便是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網上圖片)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生於1894年,2008年去世。當時,她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在其後的70多年中,她每天唱著這首歌,期盼著有一天她的丈夫朱吉梯能夠凱旋而歸。「革命呐成功啊,親郎回家庭」,這是一種期盼,一種希望,更是一種寄託。儘管青絲唱成了白髮,儘管明眸唱成了濁眼,但她依然在遙望、唱著這首歌、等待著她當年送走的丈夫能夠凱旋而歸。正是有了這些舍小家顧大家的她們,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現在解放軍的宣傳片有時用上明星 (網上圖片)

現在解放軍的宣傳片有時用上明星 (網上圖片)

不只是留在家中照顧老幼的女子們會唱《送郎當紅軍》,紅軍戰士也會唱。黃加棟老人是1933年參加紅軍的,當年的很多事情他已經淡忘了,可是那首《送郎當紅軍》卻準確無誤地留在了他的記憶裡。但無論誰唱,唱《送郎當紅軍》,就是唱紅軍與親人們的故事,唱《送郎當紅軍》,就會激起一種慷慨坦蕩的氣魄。

另一款解放軍宣傳片,主打「參軍報國,準備出發」。(網上圖片)

另一款解放軍宣傳片,主打「參軍報國,準備出發」。(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的民歌原型是《懷胎調》,這是一首真正原生態的江西民歌,沒有經過整理改編,基本上保持了原來風貌。當年,這首歌受到了各個進步劇團的青睞,在「擴大百萬紅軍」的宣傳中,每次演出都會唱它,每次演唱後人們都會深受感召,掀起一片參軍熱潮。其實,只要是紅軍生活或經過的地方,都有這種歌謠在流傳。現在流行的版本只是諸多版本中的一種。歌名相同,歌詞大同小異,曲調各不相同,附著在歌詞上的故事也不相同。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