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上街拾荒化廢為寶 環保設計師變雨傘為樂器

社會事

上街拾荒化廢為寶 環保設計師變雨傘為樂器
社會事

社會事

上街拾荒化廢為寶 環保設計師變雨傘為樂器

2019年09月08日 09:00 最後更新:09:00

只要懂得欣賞,垃圾大有用處!

「反修例」示威引發警民衝突過後,「戰區」街角遍布破爛雨傘,此際一名「黑衣人」突然前來撿拾,不久揚長而去,讓人大惑不解,幾經艱苦追查,始發現這名神秘拾荒者,原來是環保設計師,近年不斷在街頭撿取廢品,設計美觀又實用的樂器和音箱等產品,通過庇護工場大量生產,建立「減廢」事業:「只要懂得欣賞,垃圾大有用處!」

三十二歲環保設計師張瑋晉。

三十二歲環保設計師張瑋晉。

「這張木工桌來自葵涌區一所中學,校方要將木工房改建為電腦室,所以丟棄。」三十二歲環保設計師張瑋晉,是灣仔區一級歷史建築藍屋「好鄰居計畫」的住戶,並以科創專才身分在此開設工作室,記者到訪發現大量廢物再造的創意產品,他對每件物品的「前世今生」瞭如指掌,「廢物的故事,本來已完結,通過升級再造便可延續。」

熱愛「減廢」的張瑋晉,自小酷愛藝術,其後愛上設計,○九年完成理工大學產品設計學系課程後,不久於本港一家知名電池公司任職,負責設計電筒和電池等壽命短暫的產品,未幾發現大量產品經使用後,過了一至兩年會被遺棄於堆填區,對環境帶來危害,有違求學時期深信「設計是幫助解決問題」的初衷,故此工作一年便請辭,毅然上街拾荒,研究化廢為寶。

膠樽「變身」音箱喇叭

張憶述,當時正研究以廢物設計音箱,突然想到過往上班途中,看見糧油鋪店員丟棄盛載白醋的玻璃樽,於是靈機一觸,到場請求收取白醋樽,經清洗後將所需零件安裝在內,發現運作良好,音質理想,及後收集其他廢棄塑膠樽作嘗試,例如向醫院收取藥水樽,以及向印刷公司收取墨水樽,再通過創意設計,製成風格獨特的喇叭,有關產品一一年通過手作市集銷售,結果深受歡迎,更因而獲邀前往德國參與設計展覽,其間獲分銷商青睞,經洽商達成合作協議,回港後自設公司,並與聖雅各福群會庇護工場合作,提供設計予對方大量生產,同時為智障人士及精神病康復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手作坊宣揚循環再造

為推動環保產業,張經常遊走大街小巷收集廢棄物料,後來將單車車胎和水喉改裝為LED燈,又以灣仔會展棄置的地氈,製成電腦保護套,並將陳舊牆紙製作錢包,以及利用廢棄電飯煲製造單車鈴,甚至將油墨桶製成結他,一四年更開始在不同企業和學校舉辦手作坊,宣傳廢物循環再造,前年又遠赴被譽為「零廢」社區的日本上勝町,學習當地人的廢物回收方式,此後每逢周六,便在藍屋外面空地舉行社區回收,收集塑膠、紙類、玻璃和廢鐵等轉交回收商,「很慶幸,愈來愈多街坊響應。」

示威現場撿破傘

五年前的佔領行動,雨傘開始成為重要「物資」,也往往因警方驅散示威者被丟棄街頭,張當年已多番收集大批雨傘,以雨傘金屬支架加上紅酒箱製成拇指琴,其後一直收集破爛雨傘,乃至「反修例」示威爆發,他也於「六一二」警民衝突後翌日前往金鐘,撿拾了三十六把雨傘,現正製造樂器,打算相贈他人,「雨傘雖破爛,生命力猶在,希望可以延續它們背後的精神。」

張坦言,再造產品雖是牟利事業,但更希望透過產品和教育推動「減廢」,「若失去地球家園,談生意又有何意義?」

往下看更多文章

供應商示範竹製刀叉鋸牛扒兩度折斷 負責人:市民需時適應

2024年04月25日 16:15 最後更新:23:40

首階段「走塑」實施數日,大多數食肆轉用環保餐具應對。有供應商在「綠色餐具平台」的展示會中,以竹刀及竹叉鋸牛扒,其中竹叉在示範中兩度折斷。有供應商負責人認為,市民需要時間去適應。負責人又說,拼接餐具雖能夠節省材料,降低成本,但有機會因為餐具接駁口的磨損而斷裂。

首階段「走塑」周一起實施,坊間有不少對環保餐具的批評,指出環保餐具耐用性不大,容易斷裂及浸軟。環境保護署設立的「綠色餐具平台」,邀請餐具供應商,舉行環保餐具展示會,邀請供應商即場示範環保餐具。

另一間參展供應商認為,雖然環保餐具已經踏入市場多年,但社會仍需要時間尋找適合的環保餐具去適應有關措施,「走塑」已經推行多年,亦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因此認為落實措施已經刻不容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