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常威穿上不能動他分毫 黃馬褂何由騎服變為寵信榮耀?

歷史長河

常威穿上不能動他分毫 黃馬褂何由騎服變為寵信榮耀?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常威穿上不能動他分毫 黃馬褂何由騎服變為寵信榮耀?

2019年09月17日 10:00

黃馬褂不是無敵,皇帝是可以收回。

電影《九品芝麻官》中,包龍星想向戚家命案兇手常威動手,常威便穿上了由李公公遞上的老佛爺賜予黃馬褂,稱穿上後除了皇上,其他人都沒能夠動他分毫。自從有黃馬褂的出現,民間也有說法,指身穿黃馬褂可以免於受刑,甚至免死。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黃馬褂不是無敵,皇帝是可以收回。

清郎世寧《乾隆狩獵圖》看到隨行狩獵近臣穿著「黃馬褂」 (網上圖片)

馬褂本是清朝一種官方服飾,是清朝官員制服一種,設計上方便騎馬時穿著。清代皇帝出門時,有許多「內大臣」和「御前侍衛」隨從,這些人全要穿「行褂」。據史料記載,他們的行褂全用明黃色綢緞或紗製成,沒有花紋和彩袖。這種「行褂」就被稱作「黃馬褂」,清代典制裡有時也稱「黃褶」,《清會典》、蔣良騏《東華錄》等就有此記。

李鴻章1896年出訪外國,黃馬褂就一直穿著。彰顯地位之高,受皇帝的重視 (網上圖片)

至於「賞穿黃馬褂」與內大臣和御前侍衛所穿的黃馬褂不同,前者是由於職務關係而穿,如果職任解除,不黃馬褂就不能再穿。所以這種黃馬褂也叫「職任馬褂」。至於「賞穿黃馬褂」則沒有這限制,可以在一切莊重或典重的場合穿著;必要時甚至可以見官大三級,方便行事。

穿著黃馬褂的李鴻章 (網上圖片)

還有一種「賞穿黃馬褂」,主要用獎賞有功的高級武將,有時也賜給統兵文官。凡是得到的,任何認為莊重的時刻都可以穿。一般來說,這類武功褂子在道光以前較少看到,慈禧執掌政權後則為數甚夥。據《東華錄》記載,嘉慶十年二月丙辰,引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諭時,所列賞功方式還沒有提到黃馬褂。因此,這種黃馬褂應該是咸豐以後才開始盛行。

受獎的功臣們只有當國家舉行大典時才能穿,平時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榮耀。不過,他們可複製一件較原物簡單的黃馬褂,以備公務需要時穿。功勳大臣違背皇規或犯錯誤時,皇帝還要將黃馬褂收回,以示懲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馬褂本是清朝一種官方服飾,是清朝官員制服一種,設計上方便騎馬時穿著。清代皇帝出門時,有許多「內大臣」和「御前侍衛」隨從,這些人全要穿「行褂」。據史料記載,他們的行褂全用明黃色綢緞或紗製成,沒有花紋和彩袖。這種「行褂」就被稱作「黃馬褂」,清代典制裡有時也稱「黃褶」,《清會典》、蔣良騏《東華錄》等就有此記。

據《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這裡要先說明,「明黃」是當時帝王專用顏色,一般貴族或宮妃只能用「深黃色」,除皇帝,只有為皇帝服務的人才特許服飾明黃色。因此一般說來,這種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裝。

清郎世寧《乾隆狩獵圖》看到隨行狩獵近臣穿著「黃馬褂」 (網上圖片)

清郎世寧《乾隆狩獵圖》看到隨行狩獵近臣穿著「黃馬褂」 (網上圖片)

至於「賞穿黃馬褂」與內大臣和御前侍衛所穿的黃馬褂不同,前者是由於職務關係而穿,如果職任解除,不黃馬褂就不能再穿。所以這種黃馬褂也叫「職任馬褂」。至於「賞穿黃馬褂」則沒有這限制,可以在一切莊重或典重的場合穿著;必要時甚至可以見官大三級,方便行事。

「賞穿黃馬褂」又分兩種,一種為打獵校射時所賜。咸豐以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打獵20天「行圍」。在打獵時射得鹿,或打獵完畢遇到獻禽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賞黃馬褂。此外,打獵期間往往還要有射箭比賽,扈從漢滿官吏必須全部參加,射中五箭且官階較高,一般都可得到御賜黃馬褂。另外,據《清史列傳》記載,得賞賜次數多的人,也可得到御賜黃馬褂。

李鴻章1896年出訪外國,黃馬褂就一直穿著。彰顯地位之高,受皇帝的重視 (網上圖片)

李鴻章1896年出訪外國,黃馬褂就一直穿著。彰顯地位之高,受皇帝的重視 (網上圖片)

還有一種「賞穿黃馬褂」,主要用獎賞有功的高級武將,有時也賜給統兵文官。凡是得到的,任何認為莊重的時刻都可以穿。一般來說,這類武功褂子在道光以前較少看到,慈禧執掌政權後則為數甚夥。據《東華錄》記載,嘉慶十年二月丙辰,引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諭時,所列賞功方式還沒有提到黃馬褂。因此,這種黃馬褂應該是咸豐以後才開始盛行。

這種御賜黃馬褂盛行前,清朝統治者籠絡武人工具,不外乎加「巴圖魯」勇號、戴花翎、封爵等,但相比御賜黃馬褂,終少一份「親近頓成心腹.之感。因此,御賜黃馬褂一出台,頓被認為是無上光榮,聖潔之物。

穿著黃馬褂的李鴻章 (網上圖片)

穿著黃馬褂的李鴻章 (網上圖片)

受獎的功臣們只有當國家舉行大典時才能穿,平時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榮耀。不過,他們可複製一件較原物簡單的黃馬褂,以備公務需要時穿。功勳大臣違背皇規或犯錯誤時,皇帝還要將黃馬褂收回,以示懲罰。

據《清史列傳》記載,鎮壓太平軍起義的將領,幾乎很少有沒得過黃馬褂,不過很少有官階較低的人得到的。因為「黃馬褂」終究要與「御前侍衛」的其他條件,類如品級、花翎等結合,從來不是孤立獎品。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可以被特賜,賞賜時必騎馬繞紫禁城一圈,這種儀式在咸豐年間尤為盛行。總而言之,能獲得賜穿黃馬褂,代表得到皇帝寵信,是個人榮耀。

往下看更多文章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徵兵歌《送郎當紅軍》

2024年04月29日 10:00

從唐代杜甫詩《兵車行》的「耶孃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到近來解放軍徵兵的宣傳大片來看,歷來徵兵都不是易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紅軍為了招兵,流出《送郎當紅軍》一曲,「切莫想家庭,妹妹會小心」。

《送郎當紅軍》曲譜 (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曲譜 (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誕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西,在紅軍開始長征時迅速由江西傳播到相鄰的革命根據地,後又隨著紅軍長征流傳到了各地。這首歌謠是江西女性支持革命無私心聲的真實流露,表現了江西女性,尤其是紅軍妻子深明大義、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情懷和珍愛親人、關心親人、期盼團圓的革命柔情。

在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中,除了重利的商人,考科舉的學子,中國人很少有別離他鄉的。商人離妻別子,為的是賺錢養家;學子離鄉,為的是高中做官;平民百姓偶然別離,為的是人生的義務與責任。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蠟像《擴大紅軍》(網上圖片)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蠟像《擴大紅軍》(網上圖片)

分離在中國文化中是冷清與淒慘的,有無奈與不舍。文學作品中描寫分離的詩文,可以說是一字一淚,包含著離別人的無限情愫。其中的意蘊,只有別離人自知。民間諺語「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裡包含著別離的多少辛酸。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大地上,誕生了一支與眾不同的軍隊,人稱它為紅軍,在紅軍離別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與所有分離不同的分離,那就是妻子唱歌送郎當紅軍。

夫唱婦隨,革命道路上的農民夫妻。(網上圖片)

夫唱婦隨,革命道路上的農民夫妻。(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的隊伍中,有新婚燕爾的年輕妻子,有相濡以沫的中年妻子。難道她們不懂得分別的意味,不知曉分別的後果,不懂得夫妻一別就可能是永別?她們的丈夫是去參軍打仗,「要戰鬥,就會有犧牲」。

懂得,她們都懂得,而且她們懂得的比我們要多,但她們比我們要高尚。她們懂得只有割捨自己的小家才會有人民的大家,她們懂得只有獻身革命,才有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於是,她們以自己的毅力、膽識、決心、柔情,用純真的情懷唱起了《送郎當紅軍》,情感真熾,聽者為之動容。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當年便是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網上圖片)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當年便是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網上圖片)

江西瑞金有位名為陳發姑的老人,生於1894年,2008年去世。當時,她唱著《送郎當紅軍》送別紅軍丈夫朱吉梯。在其後的70多年中,她每天唱著這首歌,期盼著有一天她的丈夫朱吉梯能夠凱旋而歸。「革命呐成功啊,親郎回家庭」,這是一種期盼,一種希望,更是一種寄託。儘管青絲唱成了白髮,儘管明眸唱成了濁眼,但她依然在遙望、唱著這首歌、等待著她當年送走的丈夫能夠凱旋而歸。正是有了這些舍小家顧大家的她們,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現在解放軍的宣傳片有時用上明星 (網上圖片)

現在解放軍的宣傳片有時用上明星 (網上圖片)

不只是留在家中照顧老幼的女子們會唱《送郎當紅軍》,紅軍戰士也會唱。黃加棟老人是1933年參加紅軍的,當年的很多事情他已經淡忘了,可是那首《送郎當紅軍》卻準確無誤地留在了他的記憶裡。但無論誰唱,唱《送郎當紅軍》,就是唱紅軍與親人們的故事,唱《送郎當紅軍》,就會激起一種慷慨坦蕩的氣魄。

另一款解放軍宣傳片,主打「參軍報國,準備出發」。(網上圖片)

另一款解放軍宣傳片,主打「參軍報國,準備出發」。(網上圖片)

《送郎當紅軍》的民歌原型是《懷胎調》,這是一首真正原生態的江西民歌,沒有經過整理改編,基本上保持了原來風貌。當年,這首歌受到了各個進步劇團的青睞,在「擴大百萬紅軍」的宣傳中,每次演出都會唱它,每次演唱後人們都會深受感召,掀起一片參軍熱潮。其實,只要是紅軍生活或經過的地方,都有這種歌謠在流傳。現在流行的版本只是諸多版本中的一種。歌名相同,歌詞大同小異,曲調各不相同,附著在歌詞上的故事也不相同。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