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臥薪嘗膽】歷史真相 歷演千年才掛在越王勾踐身上

歷史長河

【臥薪嘗膽】歷史真相 歷演千年才掛在越王勾踐身上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臥薪嘗膽】歷史真相 歷演千年才掛在越王勾踐身上

2019年10月04日 10:00

越王勾踐有嘗膽卻沒臥薪,那麼臥薪嘗膽是如何演變成為勾踐的成語故事?

臥薪嘗膽,是講述春秋時期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最終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更多相片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局部 (網上圖片)

越王勾踐有嘗膽卻沒臥薪,那麼臥薪嘗膽是如何演變成為勾踐的成語故事?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左),說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 (網上圖片)

所謂的「臥薪嘗膽」,是一個合成詞彙,可分為「臥薪」、「嘗膽」兩事。「嘗膽」一事,春秋史料沒提,直到漢朝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時,寫進了「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才有最初的記載,但就沒有「臥薪」。

蘇東坡畫像 (網上圖片)

至於將「臥薪」和「嘗膽」連綴作為成語使用,初見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詩文《擬孫權答曹操書》,當年蘇軾閒著,就穿越時空,代孫權寫一封信給曹操: 「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孫權「臥薪嘗膽」一事亦純屬虛構杜撰,主角更不是春秋越王勾踐。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同時,眾多學者提出與史實不乎的觀點,如南宋學者呂祖謙《左氏傳說》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明代學者張溥的《春秋列國論》,以及清代史學家馬驌的《左傳事緯》和《繹史》時,更將「臥薪嘗膽」一事繫於吳王夫差名下。不過有更學者將「臥薪嘗膽」一事追加在越王勾踐身上。清初才吳乘權的《綱鑑易知錄》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

以往的學者認為,《吳越春秋》中所記越王勾踐「目臥則攻之以蓼」的「蓼」菜積聚過多,就成為「蓼薪」,那就是「臥薪」之意。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解釋「蓼」為辛苦之菜。他們認為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就用辛辣味苦的蓼菜刺激眼睛,打消睡意。按照這種方式,「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但把「臥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顯然是一種誤解。

「臥薪嘗膽」在所有記載春秋史事的史料中,記述最原始既能可信者當推《左傳》和《國語》。不過翻遍《左傳》「定公」及「哀公」兩部分,以及《國語》「吳語」和「越語」部分,都詳細記述了關於越王勾踐生平,卻沒有「臥薪嘗膽」一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局部 (網上圖片)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局部 (網上圖片)

所謂的「臥薪嘗膽」,是一個合成詞彙,可分為「臥薪」、「嘗膽」兩事。「嘗膽」一事,春秋史料沒提,直到漢朝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時,寫進了「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才有最初的記載,但就沒有「臥薪」。

及至東漢時趙曄《吳越春秋》有說到勾踐「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也只有「嘗膽」。至於「臥薪」記述,要到了唐宋才見越王勾踐「枕戈嘗膽」的陳述。唐代詩人杜甫《壯遊》詩載:「枕戈億勾踐」,北宋學者王洙註釋為:越王勾踐「出則嘗膽,臥則枕戈」。南宋初年李綱《議國是》疏中曾說勾踐「枕戈嘗膽以勵」。戈在古代種兵器,非傳說中的乾柴硬棒。可見「臥薪嘗膽」從春秋到兩漢及至唐宋,並沒有明確記載。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左),說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左),說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 (網上圖片)

至於將「臥薪」和「嘗膽」連綴作為成語使用,初見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詩文《擬孫權答曹操書》,當年蘇軾閒著,就穿越時空,代孫權寫一封信給曹操: 「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孫權「臥薪嘗膽」一事亦純屬虛構杜撰,主角更不是春秋越王勾踐。

然而,蘇軾作為北宋後期文壇領袖大文豪,文章影響力巨大,由他首創「臥薪嘗膽」也得到廣泛流傳。到了南宋時期,曾開、真德秀和黃震等愛國官吏及學者,時常懷念宋代的另一半壁江山,追憶越王勾踐事蹟,望當時皇帝能學勾踐發憤圖強。所以,從他們的奏章著述中,屢次提到勾踐「坐薪嘗膽」或「臥薪嘗膽」。

蘇東坡畫像 (網上圖片)

蘇東坡畫像 (網上圖片)

同時,眾多學者提出與史實不乎的觀點,如南宋學者呂祖謙《左氏傳說》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明代學者張溥的《春秋列國論》,以及清代史學家馬驌的《左傳事緯》和《繹史》時,更將「臥薪嘗膽」一事繫於吳王夫差名下。不過有更學者將「臥薪嘗膽」一事追加在越王勾踐身上。清初才吳乘權的《綱鑑易知錄》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

清代另一文學家蒲松齡有對聯明確指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表達他對項羽、勾踐豐功偉業的無限感懷。到乾隆時期,文學家蔡元放修訂《東周列國志》,說越王勾踐「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關於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越傳越廣直至今天。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以往的學者認為,《吳越春秋》中所記越王勾踐「目臥則攻之以蓼」的「蓼」菜積聚過多,就成為「蓼薪」,那就是「臥薪」之意。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解釋「蓼」為辛苦之菜。他們認為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就用辛辣味苦的蓼菜刺激眼睛,打消睡意。按照這種方式,「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但把「臥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顯然是一種誤解。

「臥薪嘗膽」作為中國成語,被歷代名人分別附會到孫權、勾踐和夫差名下,最終被大眾普遍鎖定在越王勾踐。也見一眾對這個詞彙的喜愛程度,歷經千年演變,都是充滿褒義,代表讚揚、渴望成功。

往下看更多文章

郭象出仕 「口若懸河」受讚賞

2024年05月06日 20:00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