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淝水前秦大敗瓦解 東晉為何不趁機北上?

歷史長河

淝水前秦大敗瓦解 東晉為何不趁機北上?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淝水前秦大敗瓦解 東晉為何不趁機北上?

2019年10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月23日 11:54

傾舉國之力戰爭並非易事,背後很多東西拖後腿,不能佔到甚麼便宜。當時一百年前的連串戰爭歷史,也告訴了他們。

淝水之戰,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前秦此戰元氣大傷,苻堅於兩年後被羌族姚萇所殺,各族紛紛獨立,中國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亂之局,先後成立了十國。那麼為何東晉不趁機消滅前秦?

更多相片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傾舉國之力戰爭並非易事,背後很多東西拖後腿,不能佔到甚麼便宜。當時一百年前的連串戰爭歷史,也告訴了他們。

影視中的赤壁之戰 (網上圖片)

回顧淝水之戰前的官渡之戰以及赤壁之戰,性質其實都相似。官渡之戰是袁紹要滅曹操,曹操官渡之戰只是擊退袁紹,袁紹元氣仍在,能回到根據地休養生息,捲土重來,官渡之戰後曹操也沒有追擊袁紹,因為自己也要喘氣喘幾年。

近代畫家傅抱石的《東山捷報圖卷》,描繪淝水之戰時,謝安鎮靜弈棋故事 (網上圖片)

淝水之戰與官渡及赤壁情況一樣。前秦舉全國之力想要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國。按照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的說法,苻堅甚至連兵力配置和部署,也完全是和西晉滅東吳一樣,要建立統一政權架勢。淝水之戰結果,只是東晉擊退前秦,保住自己不被消滅,遠遠談不上追擊消滅前秦。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苻堅擺出與西晉滅吳之戰一樣姿態,在長江上游和中游也駐有重兵進攻,桓溫方面也非常緊張,也準備大戰,並沒有太多餘力支援處在下游的朝廷。只是因為前秦軍隊不同戰線之間協同有問題,所以,下游打了敗仗,荊州那邊還沒有打起來。

至於姚萇率領的十多萬軍隊,在荊州和建康的中間地帶,本作為機動部隊使用,但前秦軍隊在下游戰敗,姚萇並非馬上率軍馳援,而是先後撤,保證自己軍隊安全。苻堅當然心知肚明,所以淝水之戰後,苻堅並沒有去兵力更強的姚萇軍中,而是直接撤退。這也是在淝水之戰後,前秦迅速瓦解的原因。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回顧淝水之戰前的官渡之戰以及赤壁之戰,性質其實都相似。官渡之戰是袁紹要滅曹操,曹操官渡之戰只是擊退袁紹,袁紹元氣仍在,能回到根據地休養生息,捲土重來,官渡之戰後曹操也沒有追擊袁紹,因為自己也要喘氣喘幾年。

至於赤壁之戰同樣情況,當年曹操要趁不戰而得荊州之威乘勝直下江南,消滅劉備和孫權。結果,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只是保住自己,沒被曹操消滅,並沒有完全改變敵我實力對比情況。所以,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和孫權也只是佔領一些能佔領之地,並沒有深入追擊。

影視中的赤壁之戰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赤壁之戰 (網上圖片)

淝水之戰與官渡及赤壁情況一樣。前秦舉全國之力想要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國。按照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的說法,苻堅甚至連兵力配置和部署,也完全是和西晉滅東吳一樣,要建立統一政權架勢。淝水之戰結果,只是東晉擊退前秦,保住自己不被消滅,遠遠談不上追擊消滅前秦。

從東晉方面來說,門閥政治已經尾大難掉,皇權實際上成了門閥政治的裝飾品。重要將領及權臣桓溫佔據了長江中游,居上游之勢,對東晉中央威脅比前秦大得多。雖然淝水之戰中,桓溫也派了一小支軍隊到建康支援朝廷作戰,當時當政的謝安心裡最清楚,桓溫實際上靠不住。

近代畫家傅抱石的《東山捷報圖卷》,描繪淝水之戰時,謝安鎮靜弈棋故事 (網上圖片)

近代畫家傅抱石的《東山捷報圖卷》,描繪淝水之戰時,謝安鎮靜弈棋故事 (網上圖片)

苻堅擺出與西晉滅吳之戰一樣姿態,在長江上游和中游也駐有重兵進攻,桓溫方面也非常緊張,也準備大戰,並沒有太多餘力支援處在下游的朝廷。只是因為前秦軍隊不同戰線之間協同有問題,所以,下游打了敗仗,荊州那邊還沒有打起來。

所以,從東晉方面來說,這時候內部其實也是權力鬥爭錯綜複雜,各懷心思,並不是齊心協議一直對敵。與其說朝廷和桓溫分別應付前秦軍隊是在保護朝廷,不如說是在保護自己的地盤,以免失去根據地。東晉投入淝水之戰的軍隊總數約八萬人,但其中的骨幹是謝玄從北方流民中招募組建的北府兵。

從前秦方面來說,雖然已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但內部不同族群也是明爭暗鬥。無論是被前秦吞併的鮮卑慕容氏,還是羌族姚萇,實際上都在等待機會擺脫前秦控制。所以,淝水之戰中,前秦號稱全軍上百萬人,實際到前線並和東晉軍隊作戰只有十多萬,也就是前秦的主體民族氐族組成的軍隊。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畫作描繪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至於姚萇率領的十多萬軍隊,在荊州和建康的中間地帶,本作為機動部隊使用,但前秦軍隊在下游戰敗,姚萇並非馬上率軍馳援,而是先後撤,保證自己軍隊安全。苻堅當然心知肚明,所以淝水之戰後,苻堅並沒有去兵力更強的姚萇軍中,而是直接撤退。這也是在淝水之戰後,前秦迅速瓦解的原因。

這時,如果東晉軍隊此時乘勝追擊,發起北伐,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因為已經接近前線並沒有投入淝水之戰的前秦各部軍隊,應該會馬上迎擊晉軍。這和東吳與蜀漢的夷陵之戰的結果一樣。吳軍擊敗蜀軍,劉備後撤白帝城後,吳軍追擊下並沒佔到甚麼便宜。

前秦在淝水之戰後的迅速崩潰,確實讓東晉朝廷上下掀起一股議論北伐的熱潮。但最終出兵北伐的並非下游的朝廷,而是上游的桓溫,他更多只是為了給自己找回一些面子,是一個服從於他與東晉朝廷之間的政治鬥爭需要。

往下看更多文章

郭象出仕 「口若懸河」受讚賞

2024年05月06日 20:00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